G52次高铁每周几趟 高铁G4222次列车一袭

G52次高铁每周几趟 高铁G4222次列车一袭(1)

昨日,2018年春运正式启幕。图为旅客们有序检票进站。YMG记者 唐克 摄

水母网2月2日讯(YMG记者 慕溯)大家好,我是G4222由烟台南开往北京南高铁列车。与这列和谐号250公里时速同步,我驰骋于胶东大地,一路向北。昨天,迎来2018年春运首日,我知道,年末“大迁徙”又开始了。

春运,是每一位返乡者最执着的步伐。他们急促、期盼、踏实,而有力。在这些交杂的情绪中,我护送他们回家,他们也同我一起经历着烟台铁路在春运旅程中的万千变化:在“咣咣当当”的列车声中,那些“变装”的绿、红、白色列车带来令人兴奋的、新鲜的、自豪的铁运时代。

拥挤?那里有年味

周云蓬的《绿皮火车》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又想念起那个遥远的“锅”了,它是温暖的,可以肌肤相亲的,世俗的,有着人间的烟火。

这让我回想起那趟烟台开往北京足够“拥挤”的列车。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烟台首条铁路———蓝烟铁路支撑起烟台对外交流、运输旅客的主通道。当时,自烟台发出的所有列车还是以蒸汽机车为主要动力的绿皮车,不仅速度慢,而且乘车体验也很艰苦。每逢年尾,“一票难求”让我倍感“物以稀为贵”。

与烟台“老牌大学生”邱大为相识,就是在北京发往烟台的247次列车上。当时,他还是黑龙江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拎着哈尔滨大红肠自北京转车回烟台。与校园的宁静不同,车厢内混着不同地方的口音,过道上堆放着大小布包裹,人们站着、坐着、嚷着,挤成一簇、抱成一团,让年味浓重了许多。跟随着时速不到50公里的绿皮列车,邱大为出发了。“那个时候烟台只有到北京、到济南、到青岛3条线,全部是绿皮蒸汽机车。外出上学时期,我无数次乘坐这些列车,4块多一张票,大家都挤在一起。虽然确实车厢里脏点乱点,但是一到过年,大家就像约好了一样,聚集在这里为了返乡回家这一个目标,很温暖。”如今已80多岁的邱大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佛又回到那个充满年味的车厢里。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车次少,烟台至北京这一趟列车常常达到饱和状态,过年返乡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达到1600余人次。但也就是从那时起,随着出行需求的增多,“壅塞”的烟台铁路开启了“飞跃模式”。

红装,让春运变得喜庆

我,绿装换新颜了。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烟台列车从蒸汽机向内燃机,到2004年烟台铁路进入“电力时代”,我升级向北京奔跑的动力,陆续换上的“红装”让春运也变得喜庆起来。“2012年12月21日起,烟台到发列车正式告别无空调车时代,全部换装崭新的25G型‘中国红’空调车。这意味着,乘客返乡,不用再踩着行李从车窗爬进车厢,不用再坐大长椅,硬座由108席增加到116席,冬季不用人工烧煤炉子,返乡的路更加舒适了。”在烟台火车站工作已30余年的副站长衣文忠深有感慨。

装备的改善,也拓宽了烟台铁路网,让返乡的路顺畅起来。“烟台随后开通了上海等多个方向的列车,2009年新火车站启用,候车室环境的改善,烟台与其他城市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通过铁路,烟台滨海丰富的鱼虾资源用火车运往全国各地,烟台苹果莱阳梨这些烟台特产,也成为全国各地春节必备的‘坐上客’。”衣文忠介绍。有人这样评价,从蒸汽时代到内燃机时代,烟台用了近半个世纪;而从内燃机时代到电力时代,烟台却仅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的确,这种“超速”的变化,是我,以及“老铁路人”也都未曾想过的。“以前,春运时乘客都到窗口排队买票,但随着自动售取票机的投放,给了乘客方便,现在,站里自动取票机已有14台,自动售票取票一体机11台,网上售票率高达80%,这让乘客买票更顺心、出行更舒心。”衣文忠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