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0章妙解及感悟(道德经因知常得知止)

从踏入校门学习开始,再到学业完成走进社会,奋斗拼搏,殚精竭虑,简直是马不停蹄,身和心没有一刻得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想拥有更好的生活,自然就要学习,思考,身体力行的奋斗。

这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因果关系,每个渴望进步向上的人,都在为梦想用力奔跑。面对所有无法回避的生活与现实。

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有的人负重前行,终究不堪重负,颓废在人生道路之旁。有的人却可以化压力为动力。

面对坎坷游刃有余,脚下道路越行越宽,潇洒恣意。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虽然境遇不一样,但是行为准则却有相似之处。

道德经60章妙解及感悟(道德经因知常得知止)(1)

人要活的明白,才有幸福可言,明白就是知,老子为我们总结了做人的三知,做人不糊涂。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纷扰的环境中透过迷雾看到生活的本质,行走有方向,行事有原则。

知常

第16章: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

复命曰常,复命是回归本性的意思,事物本质的发展规律可以称为常。用大白话说,归根叫静,静就是复命。

“常”用在生活里可以称为生活本质,事情内在的发展规律。知常就是看到本质,明白规律。

老子明言知常的方法,心要静,做事要有静气,勤于思考,静心观察,不起躁心。人心一躁,生活节奏就乱了。

心慌乱了,自然看不到表相之下的真相。看到真相再做事,必然事半功倍。没有谁的成功可以一蹴而就。

困难往往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道德经60章妙解及感悟(道德经因知常得知止)(2)

老子说知常,这是一种认知方法,凡事都以抛开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去考虑,会养成谨言慎行,善于抓主要矛盾的行事习惯。

知常的人,自然有豁达的胸襟,大度不仅是一种天性更是一种智慧,优秀本身不是当下的某件事。

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思维习惯,真正优秀智慧的人,才能不被琐事困扰,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道德经60章妙解及感悟(道德经因知常得知止)(3)

知足

第33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第46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能胜人者不过威力而已,能自胜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的人,这样才能称为强。人能知足才能长保福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富有。

过度的欲望是引发过失的根本所在,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持恒久的满足。

人人都有欲望,欲望本是人类的天性,有欲望是很正常的事,但是过度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贪婪,就是令人迷失的毒药。

老子说一切过失的根源,是因为有一个欲壑难填的心,当欲望开始膨胀失控,人的智慧机就会迅速降低,人心被环境左右,被世俗俘虏。

行事不再有明确的方向,自己内心的声音被外界杂音取代,继而忘却原则,很多时候但行错一步,接下去就是步步迈向深渊。

在这里想到《黄帝内经》一句话: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真正高明的大夫,在人未得病的时候,会告诉你应该怎样正确的生活,保持健康。

如果平时不按照正常规律生活,一旦病入膏肓,就是神医也难救。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古经典在这个问题上都有着相同的见解,过度欲望如同生病,人做事做人都要符合自然规律,一旦让欲望过度膨胀,就是积重难返。

懂的满足,知足常乐是治病的良方,是保持快乐的真正方法。

道德经60章妙解及感悟(道德经因知常得知止)(4)

知止

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的思想是一个整体,各个章节之间都有联系。

老子说先要懂的知常,知常就是智慧,知道事情的真相和规律,不再糊里糊涂做事,看清环境,看懂自己,智慧的根源在于修身。

修身的方法在于知常,常不仅仅是我们说的知识和各种文化,常的范围要比知识更广阔。

是自己通过静心的方式,自我总结的事物发展规律,人们常说人生感悟,这就是在感受常,也就是事物的规律。

有了知常的基础,就会懂的满足,因为这个时候已经认清了现实,知道了自己的能力,也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心。

当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价值观,世界观,都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就知道珍惜自己拥有的,追求自己力所能及的。

不再盲目,所以知常者必然懂的知足,智慧已开,不再昏昧不明。

懂的满足的人,自然有行,有止,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努力奔跑,什么时候应该及时刹车,懂的适可而止,才会长盛不衰。

知常的人胸怀宽阔,知足的人获得尊严,知止的智慧,使人在这人世间游刃有余,行有余力,才会轻松,轻松的人才能潇洒,就会获得更强的幸福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