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与祝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直以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都有很多版本,最常见到的有两个版本:一是共工与祝融争斗失败,羞怒之下撞向不周山;二是共工与颛顼争夺皇位失败,愤恨之下撞向不周山。我们知道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共工把不周山撞倒了,这才有后面女娲补天的故事。那么,造成这件事情的前因到底是祝融还是颛顼呢?

共工与祝融争斗的桥段,最早出现在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中: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颛顼与祝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1)

这个故事相对来说比较合理,所谓“水火不容”,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素来不和,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导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鳌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然而在唐代之前,与共工争斗的一直是颛顼。《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面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颛顼与祝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2)

那么自古以来都是颛顼大战共工,为什么司马贞要改成祝融呢?其实与封建社会背景有关。司马贞在唐玄宗时期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史记索隐》也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写的。

在原先的故事里,共工和正统的颛顼争夺帝位,虽然失败了,但是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唐代的天下就是这么夺得的,开国皇帝李渊原是隋炀帝杨广的卫尉少卿,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攻下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恰巧颛顼也是黄帝的孙子,共工也曾做过黄帝的臣子。如果继续用这个故事,会显得隐喻太重。

在司马贞的笔下,祝融与女娲、神农并称为“三皇”,共工则是一个造反的诸侯王,祝融轻而易举地镇压了共工,展示了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颛顼与祝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共工怒触不周山(3)

同时司马贞将颛顼改成祝融,一方面也突出了“水”“火”不容的特点,使故事性更加合理,进一步凸显其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可以使故事更加完善,毕竟共工、祝融、女娲都是“神”,而颛顼则是人类五帝之一,神与神争斗更加融洽,神与人争斗还输了,看起来似乎有些不符合逻辑。当然,根据神话学者的研究,五帝都是具有神性的人。

只是司马贞好像忽略了一点,祝融和共工虽然一个掌管火,一个掌管水,看似平级,但是共工其实是祝融的儿子,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人家本来是父子的关系,这么一改看似合理,实则败笔,搞出了这么个乌龙出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