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战国末年,秦国加紧了吞并六国的步伐,而赵国就是它的突破口。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坑杀赵兵四十万,乘势进军,兵围邯郸。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姐姐是赵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及公子,请魏派兵救赵。

邻国告急,救赵就是自救

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国分晋,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所以,起初魏王的决定正常,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救赵。

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1)

但秦昭王派使者传信恫吓魏王: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安釐王极端自私,目光短浅:

魏王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实持两端以观望”,是看到哪边优势就帮助哪边,隔岸观火,是君子不耻的行为,何况是一国之君。

而另一边,平原君连连传信魏无忌:邯郸危在旦夕,公子急人之困的品质又在哪里?公子不管赵国与赵胜的安危,难道也不管你姐姐吗?

平原君并不知道,魏公子比他还忧虑:

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自己多次请魏王出兵,宾客辩士说破嘴皮子,魏王就是一句话:怕秦王报复。

最终,公子对请求魏王派兵已经绝望,采取了决绝的行为: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自己亲率车骑投身强敌之中,无异于肉投饿虎,有去无回,悲壮又无奈。

侯嬴出奇计“窃符救赵”

《魏公子列传》中把这一节写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公子的车马到了国都大梁的东大门,见到了侯嬴——就是公子亲自驾车请回、大摆筵席恭敬的侯嬴。他与别的宾客不同,并没有被“养”在公子府内,而是坚守看城门的岗位。

公子见侯嬴,把发兵救赵的前因后果悉数告诉了侯嬴,然后与侯嬴告别。侯嬴的反应很是冷淡与镇定: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勉”,勉励,努力。这里是“祝福”公子多福。“从”有跟从,服从的意思,隐含“认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公子自求多福吧,老臣不认可你的做法,当然也不跟随了。

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2)

读者读到这里一定暗骂侯嬴:公子那样尊敬你,因为你是贤能之士。公子要去送死,怎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你贤能在哪里?其实公子也是这么想的。

公子走出去好几里地,越想越窝火,自言自语: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难道是我看错了人,还是我做错了事?就要死了,不能到死不明白,一定要问清楚。所以,公子又乘车返回。

只见侯先生笑盈盈地恭候多时,说: “臣早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公子问:“先生怎么知道的?”

侯嬴答道:“公子礼贤下士,名闻天下。而今有难,无计可施,才用了这么个以肉投饿虎的下策,有什么用呢? 公子厚待敬重臣,公子往而臣不送,所以知道公子会怨恨臣,会再返回的。”

公子听此话,深感侯先生是知己,并知道侯先生定有妙策。于是再拜,求教。

侯嬴示意公子屏退左右,私下跟公子说: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兵符就是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分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两片虎符合并,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3)

侯嬴是让公子借助如姬窃,得晋鄙的兵符,调动晋鄙的兵增援赵国。

那魏王的如姬怎么就愿意帮公子窃兵符呢?对此侯嬴有十二分的把握,因为侯嬴知道公子是如姬的大恩人。

原来,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如姬筹措了三年,想求能报杀父之仇的人而不得。如姬哭求公子,公子派自己的门客,斩下如姬那仇人的头颅,敬献给如姬。如姬深受感动,想以死报答公子的大恩,只是没有机会。侯嬴认为,公子假如一开口请如姬帮忙,如姬肯定能答应。最后侯嬴说: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秦侵略赵是不义之战,打退秦国像春秋时五霸的讨伐战争。减轻公子欺君矫诏的罪恶感。公子听从侯嬴的计策,请如姬窃虎符。如姬果然顺利地“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4)

锥杀晋鄙,抗秦存赵

公子与侯嬴辞行,侯嬴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求便利于国家。公子到军中,即使两符相合,验明无误,可是晋鄙仍不交兵权,再请示魏王,那此计就不成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跟您一起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最好;如果他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

公子听了这些话后,便落泪了。侯嬴问道:“公子怕死吗?为什么落泪呢?”公子回答说:“晋鄙是耿直的老将,他恐怕不会听信我,必定要杀死他,我为此难过,哪里是怕死呢?”

于是公子去请朱亥。朱亥笑着说:“我只是个屠夫,可是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公子再去向侯嬴辞行。侯先生说:“我本应随您一起去,可是我老了,不能成行。我会计算您行程的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面向北刎颈而死,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公子到达军中,侯嬴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果如侯嬴所料,公子到达军中,谎称魏王令魏无忌替换晋鄙。晋鄙合符,依然产生了怀疑,举手看着公子说: “现在我拥兵十万之众,驻扎于国境上,肩负国家重任。如今,您单车来代替我,为什么?”不想交兵权。

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5)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成为晋鄙军的将军。集合队伍,下令军中: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这是告诉将士们,这是一场恶战,必须去打,血战到底!也表现了公子的仁义之心。

史记中最曲折的一个故事(读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6)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魏王怨怒公子盗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也自知过错。当击退秦救赵后,让将领把军队带回魏,自己与门客留在赵国。

“窃符救赵”虽然杀晋鄙有瑕疵,但在当时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假如魏王能认识到救赵就是救魏,积极抗秦援赵,就不会发生“窃符救赵”了,晋鄙又怎么会死?晋鄙之死只能说是昏君造成的。

之后,赵、魏迎来了十年的平安。所以信陵君“窃符救赵”只是对魏王“不忠”,对国家则是大写的爱国主义的壮举。

十年后,信陵君又联合诸侯打退来犯秦兵,一直打到函谷关。说明只要六国齐心,六国是不会灭的。可惜,这种齐心的时候太少了。

公元前230年 韩国亡 ,公元前228年 赵国 亡,公元前225年 魏国 亡,公元前223年 楚国 亡,公元前222年 燕国 亡,公元前221年 齐国亡。

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