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最初如何发展的(宜家为啥永不上市)

​对许多“北上广”的80、90后而言,是风格简约、商品低价的宜家温暖了他们的“出租屋”。也有人说,中国人买家具,会分中式、欧式、美式或者宜家

宜家作为蜚声全球的商业王国,其背后故事却非常神秘,而它的神秘多来自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

英格瓦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天分,5岁倒卖火柴,17岁时他用父亲的奖励金创办了宜家、销售低价商品,二战后开始主攻低价家具生产和销售。他把低价定为基本营销策略,并在同行的抵制中“被迫”找到了更廉价的供应商。

宜家最初如何发展的(宜家为啥永不上市)(1)

1965年,第一家宜家商场在瑞典开业,门庭若市。1970年,一场大火将宜家旗舰店化为灰烬。但因经历过同行打压,英格瓦居安思危,每年拨出营业利润的14%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宜家商场很快得以在废墟上重建。

重建后为降低宜家成本,英格瓦取消卖场推销员,又合并仓库与卖场,尽可能压缩成本让利消费者。从“希望做人们买得起的家具”的愿景出发,英格瓦用节俭的创富哲学打造了全球大的新式家居零售商。《家族企业》杂志在游学参观宜家博物馆时,也交流学习了宜家全球化的采购模式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宜家最初如何发展的(宜家为啥永不上市)(2)

但与宜家“简单”的品牌理念相比,其背后的运作机制却不“简单”。

宜家作为家族企业,财富传承是避不开的话题。但没有人知道坎普拉德家族到底有多少财富,英格瓦也屡次否认自己是“首富”,并声称:“宜家只属于基金会”,但他口中的基金会,其实就是为更好保障财富传承所布设的体系: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英特宜家控股和英卡纳集团

宜家最初如何发展的(宜家为啥永不上市)(3)

宜家“有形业务”的母公司为英格卡基金会,1982年在荷兰设立。因基金会的非营利性,税率仅为3.5%,变相免除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纳税。又因荷兰对非盈利性机构宽松的资金管理政策,坎普拉德家族先将宜家的资金转移至基金会,进而转移到位于库拉索的信托公司,由于当地法律保护,无法追查到资金的最终流向。

英格瓦长子彼得目前为该基金会的董事之一。而隶属该基金会的英格卡控股的最高决策层是监督委员会,其成员就有英格瓦的次子,约纳斯。

宜家最初如何发展的(宜家为啥永不上市)(4)

掌控宜家“无形业务”的英特宜家控股公司,每年收取宜家商场的品牌费,其所有人是荷属安地列斯群岛的一家同名公司,而后者所有权属于库拉索一家信托公司,因当地法律,此信托公司的所有人并未公开。如此,宜家每年高额品牌费又流入了所有权未知的信托公司。在英特宜家控股的董事会中,小儿子马修斯担任董事长。

英卡纳集团负责提供金融、保险、地产投资等服务,被外界认为是担任家族财富管理者的角色,管理并投资家族的庞大资产。公司创始人为英格瓦的三个儿子

宜家最初如何发展的(宜家为啥永不上市)(5)

英格瓦在2013年几乎全权退出了对宜家集团的掌控,通过宜家基金会、品牌授权、宜家集团运营三权分立的创新模式,让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无视上市必然带来的高额增值,英格瓦坚持“永不上市”的原因,或许更多是因为上市会干扰“宜家体系”的运作。

在企业文化上控制成本、倡导“简单即美德”,在公司运营上以低调作风、复杂结构打造了“宜家体系”,英格瓦创造了一个由坎普拉德家族人员牢牢控制的宜家王国,避开了高税负家族纷争的路障,实现了家族价值观和财富的永续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