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同时,赵匡胤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1)

但是,当年的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终是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一个大麻烦。准确的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后人。

到了赵佶这位奇葩皇帝上位的时候,他更是醉心于书画奇石,国事民生外敌,那都与已无关,大敌一来,第一个念头就是跑。于是,他的两位亲儿子,毫无保留继承了老爹的传统。听闻金兵二字,就赶紧献地献钱,国家还在,但是,自己的姿态和孙子并无二样。

好歹赵佶还有一些快活的日子,赵构也是平安寿终。也就是这个赵桓,宋钦宗,赵佶的长子,在“危难”中接班,提心吊胆的做了14个月的皇帝,最终,成了金兵的俘虏。对此,他的老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很不负责甩了一个烂摊子给儿子。

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2)

但是,自己更糟糕,可能是前人的妥协,让他也学会了:用割地陪银子的方式,可以很快解决问题。明明当时还有力量可以抗衡,非得弯腰“认错”,这不是让对方的气焰更盛么?甚至,还自己做“使者”跑到了金营谈判,还真将自己当成“主人”了,在对方看来,他迟早就是自己的俘虏。

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外敌又莫名的恐惧,注定其下场悲催。但是,他还抱有幻想,总认为自己能回去。赵构和他非同母兄弟,但是,幼年在一起,能不清楚其秉性,那样的弟弟能靠谱?不过,大概同类人看自己人都是顺眼的。1127年,他和他爹一起被金贬为庶人,押往上京会宁府。1156年,病死于燕京。

这期间,宋金关系有过缓和,赵构的母亲韦氏被放,赵桓还曾让韦氏带话,希望他的弟弟也能将其赎回,哪怕回去做个道士也可。所以,很多观点都倾向于,当年赵构不愿意抗金,就是忌惮这位哥哥会回来夺权。另有观点说,他一直被金国扣着,就是想制衡南宋。

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3)

两个观点放在一起看,其实颇有矛盾。当年,金一度被宋打的很惨,但是,也没见拿这个皇帝说事。金的做法,更多的是从心理“侮辱”宋廷。至于赵构,大概只记得祖宗的教诲,不可给武将重权,不记得老祖先是如何拿下这江山的。突然得到的皇位,管他方式如何保住再说,至于国土面积不是他操心的事。

至于那个哥哥赵桓,也只剩下表面文章了,所以,总会被人理解为赵构害怕为此丢了皇位。于是,赵桓看着自己的皇后自杀,看着自己的老爹在抑郁中散手而去,看着韦氏回家,想着自己也许还有希望。

他本来还是有一丝的念想的。

金熙宗自幼受过汉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所以,对这父子二人态度相对要和善很多。当初,金为了折杀宋的锐气,将老爹赵佶封为“昏德侯”,给儿子赵桓封为“重昏侯”。到了金熙宗时期,便撤了这个封号,分别改为:“天水郡王”和“天水郡公”,只是,这个封号赵佶看不到了。

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4)

但是,金熙宗后期昏聩,自己最后也被完颜亮给干掉了。赵桓的生活境遇又回到了过去,于是,他的过世,就有了很多版本。

《大宋宣和遗事》说了这么一个故事:1156年,完颜亮安排了一场马球赛,出场的选手中,就有57岁高龄的赵桓,以及81岁的耶律延禧(辽天祚帝),后者想凭借自己的骑术逃走,被乱箭射死。而他,本就不擅长骑马,身体又差,还有“风疾”,于是,很快就跌落马下,被马给踩死了。

这个《大宋宣和遗事》非官方出品,作者不详,有可能是宋人、或元人。所以,其准确性有待考据。不过,这个故事应不是自编,该书还收录了水浒中36人的故事。可见,赵桓的死因,民间是有流传的。那么,为何大家更愿意相信这个版本?因为,一直到1161年,这个消息才传到了南宋。

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5)

为何金要瞒5年之久?

按照一般人的推测,肯定是其中出了问题。而正是这一年,金撕毁和议,对南宋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若以完颜亮的残暴脾气,赵桓如此死法,很是正常。但是,根据金人的做事风格,在正史里不记录他的死因,却是很不符合。

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羞辱对方的举止,连在封号上都要折辱一下,更何况,这种自己跌落马下的死亡方式。大抵是民间不愿意相信他会如此善待大宋的皇帝,不然,为何要瞒着?这时的完颜亮正忙着应付宗室,还要迁都,不然,为何在消息公布的同年就发兵?

赵匡胤历年统一时间(赵匡胤并没有完全收复北方领土)(6)

忙完了家务,准备一统天下之时,才发祥:原来,大宋的前任皇帝早就没了。从这里也可以想象得到,赵桓的最后几年压根没人过问他。

参考资料:

【《宋史》、《靖康之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