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养殖(笋壳鱼为什么难养)

  笋壳鱼养殖,有人说难养,病害多。确实,每年不少人病害频发,死鱼无数,养到怕!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它;然而,不少人也因它而闷声发大财,带动一群养殖户发家致富!

  为什么相差这么大?

  首先来了解一下,笋壳鱼是什么东西?

  笋壳鱼,又名云斑尖塘鳢,鲈形目塘鳢科塘鳢属尖头塘鳢。笋壳鱼,是尖塘鳢属。由于其体形似笋壳,故名笋壳鱼。该鱼原产于东南亚,最大个体可达5到6公斤,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捧为名贵的淡水鱼品种。笋壳鱼性温顺,不善跳动,耐低氧;适温15℃到35℃(养殖区域限制性条件),最适温25℃到30℃,10℃以下死亡;能耐受在pH为5的酸性水体和盐度为1%的咸淡水中生长。幼鱼以水中微生物为饵,成鱼捕食小鱼虾,耐饥饿能力强。人工养殖可饲喂杂鱼及冰鲜鱼,据介绍,饵料系数:杂鱼4-5,冰鲜鱼为4-6,成本在20元一斤左右,卖价最高一度超过120元一斤(今年现在在55左右)。由于养殖效益高,所以得到众多养殖户的追捧。常见养殖的有泰国笋壳鱼、澳洲笋壳鱼、杂交笋壳鱼。

笋壳鱼养殖(笋壳鱼为什么难养)(1)

  笋壳鱼为什么难养?各人说法不一,总结大概有如下几点:

  1.笋壳鱼是肉食性,但,追食能力差,容易造成大小参差不齐,有大吃小吃现象(损耗成数),需及时多次分规格隔开养殖;

  2.对水质要求高,高密度养殖,更容易引起水质恶化而造成病害;

  3.笋壳鱼的养殖周期长,战线长,养殖技术难度加大;

  一般养殖期为12-18个月,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生长速度慢,不能养成上市,必经过冬棚阶段,入冬棚前后,气温气候多变,容易爆发大疾病;

  4.轮作等工作没有实施到位,病害呈多发、增加态势,加上近年虹彩病毒等病毒病明显增加;

  5.跟风养殖,部分养殖户没有根据自身养殖能力对应配套养殖密度、技术,碰到爆发病害往往束手无策等等。

  笋壳鱼养殖方法的改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池塘条件

  养殖笋壳鱼的池塘要求并不严格,面积3~6亩、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的池塘便可。从方便日常管理和覆盖越冬大棚考虑,池塘不宜过大,此外视养殖密度可设置增氧机。过去通常要求在塘底布设人工鱼巢,以适应笋壳鱼易受惊吓和洞居避光的习性,但是随着种质的驯化可省去这些设置,生产实践证明,经驯化养殖的笋壳鱼不再藏匿鱼巢,并形成闻响水而集群抢食的习惯,设置鱼巢反而会因积聚鱼粪腐土影响鱼的健康生长,也影响鱼的聚食。

  二、种苗选择

  1、注意选择本地人工孵化的鱼种而一般不应购买国外鱼种,在目前还不存在种质退化的情形下,多代产的鱼种成活率会更高。

  2、尽可能选择越冬后的鱼种。笋壳鱼的养殖期长达18个月,要经过越冬阶段。当年投放的鱼苗生长缓慢,越冬后才加速生长,通常在8月份放养3厘米以上的当年鱼苗,到翌年4月才长至0.1~0.3市斤,而继续养殖至年底可达0.8市斤以上,因此放养越冬的大规格鱼种当年便可收获。

  3、投放当年的鱼苗也要选择3~5厘米或以上的规格,由于笋壳鱼苗体长小于3厘米时养殖成活率较低,而在3厘米以上才能比较稳定地生长,因此尽可能选择大规格的鱼苗,通常鱼苗的规格越大越好养殖。

  此外,现有养殖的笋壳鱼有泰国笋壳鱼(云斑尖塘鳢)和澳洲笋壳鱼(散纹尖塘鳢)两种,由于后者引入较早,相对好养,但商品颜色不及前者,目前市场价格仅是前者的一半,在投苗放养时要权衡考虑。

  三、饲料改进

  笋壳鱼的养殖在前几年的推广中以投喂活饵为主,鱼苗标粗投喂红虫、淡水鱼花和虾苗,成鱼的养殖不少地方采用“养殖桂花鱼模式”。随着驯养成功,目前已改投鱼肉,方法是将绞碎的新鲜鱼肉拌合少量鳗鱼饲料粘合成团,放入约1米见方的手提束网中,每口塘沿着四周布设多个投饲缯网,组成均布的食台,这种投饲方法可通过提起缯网随时检查进食和生长情况,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和观察鱼的生长。预计今后将进一步改进以全人工饲料替代,采用类似鳗鱼饲料喂养,这将有效地保证饲料的来源和改善养殖水质,减少鱼病发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