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

作者 / YH

用数数的方法稳定天台上欲自杀少女的情绪、通过一段视频的心理学分析成功帮闺蜜破解职场陷阱,首播即高能的《女心理师》让观众见识了一把心理学的独特魅力。

在这部新近开播的都市暖心疗愈剧中,面对登上天台想要自杀的少女尤娜,老师胆颤心惊,与尤娜朝夕相处的母亲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是女心理师贺顿的及时干预,将女儿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青春期叛逆的尤娜母亲可能会面临痛失爱女的悲剧。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1)

作为全剧出现的第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一方面写出了当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性,另一方面指出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女主人公贺顿游刃有余的案例分析中,观众跟随剧情一起,对印象中颇有些神秘的心理咨询行业,有了初步认识。

国产影视剧创作中,心理题材一向是稀缺品。尤其围绕心理咨询展开的影视作品,少之又少。《女心理师》破题而出,对观众而言是新奇的。从成片来看,这部官宣之初就引发强烈期待的剧集没有让观众失望。对全新题材的驾驭稳中有胜,多元社会议题的勾连、富有吸引力的单元案例叙事、“文戏武拍”“异空间美学”的独到运用,组合呈现了愉悦的观剧体验。

心理题材勾连社会热点议题,多元案例剖开广泛横切面

《女心理师》根据毕淑敏同名小说改编,由宇乐乐影业(北京)有限公司、优酷出品,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领衔主演,倪萍、黄觉、章若楠、李梦等主演,讲述了心理咨询师贺顿在事业经历巨变之后,创立独立心理咨询室,在一个又一个来访者案件中,贺顿抽丝剥茧,从一份导师交代的神秘档案背后挖掘出惊天秘密,在伙伴帮助下阻止了悲剧发生的故事。目前,剧集正在优酷全网独播中。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2)

——“提到心理学,不免有些人会联想到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等等。您可以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吗?”

——“即使我拥有您这样的名嘴,可能也没有办法对这门严谨的学科用一个比喻以偏概全。”

直播间内,面对隔行如隔山的电台主播钱开逸的提问,贺顿自带几分冷幽默的回答,展现了这位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和对心理咨询工作的严谨。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3)

如果说贺顿用冷幽默化解了观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陌生感,那么在贺、钱二人的日常相处中,观众真实感受到了何为“严谨”。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4)

贺顿意外失业,钱开逸兴致勃勃帮忙筹备心理工作室,“门外汉”第一关就败在了家居摆设问题上。得亏贺顿科普,钱开逸才了解到,原来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大到空间布局,小到墙上的一幅画、咨询师的一个动作,都大有讲究。咨询室不宜过大,否则会阻碍信任关系的建立,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产生压迫感;咨询师与来访者座位之间的距离要恰当,一般来说,双方应成90度角而坐,这样既可以正视对方,又可以自然地移开视线,不致于使来访者感到太大压力……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5)

贺顿看似是在给钱开逸补课,实际上,晦涩的心理专业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抵达了荧屏外追剧的观众,让观众对这门复杂的学科有了亲切认识。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6)

初步“启蒙”观众对心理咨询行业的认识后,剧集进一步结合社会热点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多元案例,将父母离异后青少年心理状态的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代际矛盾、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实现了剧情内容与社会热点的深度勾连,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共鸣。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7)

前几集播出后,尤娜自杀的案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针对父母离婚瞒着要高考的孩子是对是错,追剧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展开了探讨。有观众留言互动道:“章若楠这个角色很真实,这个案例现实生活中不就有嘛。”“还是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要学会和孩子沟通,不应该一直瞒着孩子。”“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啊,多关心心理问题啊”……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8)

案例描摹以大众熟悉、能共情的社会热点议题为横截面切入,同时,在包容性上,全剧选取的众多案例各具代表性,分别指向一种当下被忽视的心理问题。第一集开场,一组长镜头把即将在剧中呈现的多元案例一一串联,以暗喻的形式将原生家庭、婚前焦虑、产后抑郁、职场生存、关爱女性、空巢老人、暴饮暴食等后续案例中所涉及的元素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可谓用意颇深。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9)

“你真的可以治好我吗?”早前释放出的片花中,李梦饰演的蒋静不安地向贺顿发问。小心翼翼的试探背后,恰是某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浮现。这个女人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她的问题,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吗?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心理问题在困扰当代人?伴随剧情的逐步展开,这些悬念都将一一揭晓。届时,观众想必能对不易宣之于口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深一层认识。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10)

广阔横截面,纵深切入点,《女心理师》对当代人心理问题的准确呈现,离不开剧本上下的苦功夫。

据悉,为了正确引导大众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早在剧本筹备阶段,剧组就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人士达成合作,并得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开机之前,原著作者毕淑敏、主演杨紫、制片人郭峰带领的主创团队更是特意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体验学习心理咨询专业。

“文戏武拍”“异空间美学”,创新影像风格破解罗生门之谜

在影视风格上,《女心理师》带来的一重惊喜是,该剧将现实生活中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为极具张力的运动画面。“文戏武拍”、带有悬疑色彩的镜头表达、暗黑的调色风格直观体现了来访者内心的挣扎和压抑,带给观众更多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的观感。

调查尤娜心理问题成因的过程中,剧中以独具巧思的“异空间美学”带领观众挖掘背后真相。贺顿结合尤娜、小哲多方线索整理分析,带着钱开逸“亲临”舞台事故现场,破解了谁在说谎的罗生门之谜。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11)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12)

据了解,在后续剧情中,随着更多来访者的登场,剧中还将有片段式细节重演、旁观者身份代入、重回案发现场等多种“异空间美学”的展现,精彩值得期待。

于影视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种新颖的创作手法,一则,让静态的心理咨询过程视觉化、意向化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沉浸式地和咨询师一起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剧集观赏性得到保证;二则,带给观众视觉盛宴的同时,以问题近在咫尺的触感为钟杵,敲响了全民重视心理健康的警钟,让观众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达到让大众重视心理健康的创作立意。

作为心理题材的创作格局打开了,剧集观赏性也更上一层楼,观众追起剧来不至于那么吃力,可说是一举多得,值得肯定。

温暖底色传递正能量,展现社会观照内核

好的影视作品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内容需求,更要在价值导向上承担社会责任,展现社会观照价值。《女心理师》不止于对社会话题点到即止的简单呈现,而是由表入里,通过循序渐进地分析话题中心的人物心理及心理变化过程,回溯问题形成的社会外因与成长内因,探寻相应解惑路径,展现了饱满的社会观照内核。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13)

在去年一次记者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发言中强调:“全球近10亿人受不同程度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只有少数人能享受高质量咨询和治疗。”

这组“骇人听闻”的数据值得思考。快节奏社会节奏下,一边是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另一边是当代人心理健康问题的越发普遍。较为滞后的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发现不及时、认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很多心理问题往往被选择性忽略,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尤娜自杀案例中,父母、老师、同学都想象不出,这个文静乖巧的少女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经过贺顿的火柴心理测试后,一直隐瞒离婚真相的父母才意识到,正是因为两人婚姻感情的矛盾,才导致尤娜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进而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自杀念头。发现症结之所在,贺顿从心理咨询师角度进一步给出疏导方案,最终让尤娜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

暖心疗愈女心理师凭什么打动观众(女心理师首播观察)(14)

剧里,尤娜父母是幸运的,在贺顿的心理干预下,尤娜最终没有选择纵身一跃。剧外,一些社会新闻案件中的“尤娜”“尤娜父母”,却不尽是这样圆满。如果通过《女心理师》的播出,能够引导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多一重认识,正视心理咨询的必要性,那或许是这部剧的最大意义。

“阳光进来了,爱你的人也进来了。”暖心治愈的slogan背后,《女心理师》的社会意义由此凸显。希望这部凝聚了智慧、思考、关怀的治愈系佳作能在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遭受误解的当下,产生美好而积极的关照力量,为寒冬中的观众送去温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