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清明节习俗(关于清明节的考点清单)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清明节习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清明节习俗(关于清明节的考点清单)

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清明节习俗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 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清明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射柳、蚕花会 。

4、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关于寒食节起源。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 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6、关于描写清明的诗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翊《寒食》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一、传统节日介绍

元宵节: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或前二日

禁言火、吃冷食、踏青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禁火、插柳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喝雄黄酒、佩香囊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祈福、晒书晒衣、拜魁星、拜织女、吃巧果、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观潮、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

与亲人相会、守岁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春季:立春、雨水(正月);惊蛰、春分(二月);清明、谷雨(三月);

夏季:立夏、小满(四月);芒种、夏至(五月);小暑、大暑(六月);

秋季:立秋、处暑(七月);白露、秋分(八月),寒露、霜降(九月),

冬季:立冬、小雪(十月),大雪、冬至(十一月);小寒、大寒(十二月)。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命名的呢?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露凝而白。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三、十四节气考点

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

2.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2016年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

4.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5.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6.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

7.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由农业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

8.反映季节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9.反映太阳高度或者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节气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这其中,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昼夜等长;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影子最短,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一年中影子最长,白昼时间最短。

10.反映气温高低程度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其中处暑是秋季的节气。

11.反映雨雪现象及降雨量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12.反映气温变化过程的节气:白露、寒露、霜降,其中白露是北半球昼夜温差最大的时间。

13.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清明。

14.反映农作物成熟情况的节气有:小满、芒种。

15.清明节传说: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的故事。家家户户插柳、放风筝、不开火,吃寒食。

16.南方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取圆圆满满,平平安安的寓意。

17.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四、二十四节气有关诗词

1.立春:韩愈《春雪》

2.雨水:杜甫《春夜喜雨》

3.惊蛰:梅尧臣《田家》

4.清明:韩翃《寒食》

5.立夏:高骈《山亭夏日》

6.小满:欧阳修《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7.芒种:杨万里《插秧歌》

8.夏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9.小暑:元稹《小暑六月节》

10.大暑:方回《乙未六月大暑》

11.立秋: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12.处暑: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13.白露:杜甫《月夜忆舍弟》,《诗经·蒹葭》

14.寒露:何逊《与胡兴安夜别》

15.霜降:杜牧《山行》

16.立冬:《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17.小雪:戴叔伦《小雪》

18.大雪: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冬至: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20.小寒:王安石《梅》

21.大寒:孟郊《苦寒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