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长寿乡里话长寿)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刘婧 任镜宇

“钟祥自古长寿乡,县名长寿千年长,长寿县有长寿镇,人多长寿享安康”。这是流传在湖北钟祥市长寿镇的一首童谣。长寿镇地处国家旅游胜地大洪山南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西北部30公里处,人文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也是明嘉靖皇帝生母——蒋氏娘娘的出生地。

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长寿乡里话长寿)(1)

10月14日,重阳节,极目新闻记者驱车来到长寿镇,追寻这座历史古镇足迹,感受世界长寿之乡的魅力。

长寿店诉说历史古韵

长寿镇古时称之为“长寿店”,相传在西汉时期,有一逾百岁的长命高寿的魏姓夫妇,在此开茶水店而始,后发展成为驿站和商埠,为了纪念这位高寿的老人,人们在此筑墙立城在城楼南门上镶嵌了“寿山门”石匾,长寿城称之谓“长寿店”,长寿因此而得名。

长寿河贯穿镇区,蜿蜒流淌。春秋时期,长寿河分为长河和沙河,河两岸出现了不少的长寿老人,其中一个叫苌弘,一个叫师襄,这两个人都是孔子的老师,当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长寿名人,将长河和沙河合称为长寿河。

据南北朝年表记载,在南齐永明3年,即公元485年,在长寿店设立了长寿县,距今已1500多年,由此可见长寿历史文化的久远。

在重新修建的茶水店前,一张茶桌旁,两位雕塑古人正在品茶。住在附近长寿社区的郭大路老人,正和一帮老年朋友围着茶桌打扑克牌。

在茶桌的右前方,年代久远的长寿古井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据介绍,长寿井深18.8米、水深15.8米、内径约1.08米、井口直径0.8米。

“长寿井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一年四季井水不干也不外溢。”今年已91岁的郭大路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小时候听老人说此井水有清热、利湿、止痛之功效,平时有头痛脑热、腹痛腹泻的病人,只需饮用此井水就能“水”到病除。于是,方圆百里的人们成群结队到此取水,每到傍晚时分,井旁就列队如龙,经年不衰。

有歌谣道,“长饮井中水,能活九十九;食用井中水,疾病绕道走。”井水让人健康长寿,因此也有了“长寿井”的美誉。

百岁老人穿针缝衣生活自理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长寿镇早已成为农业富庶之地,百姓安居乐业的福寿之地。而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也使长寿镇成为钟祥寿星最集中的地方。

据了解,长寿全镇有2.8万人,80岁以上老人569人,90岁以上104人,百岁老人的有11人。

14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长寿镇曾坡村高龄老人李德秀家时,老人正坐在房间门口缝衣服,生于1921年的老人刚过完100岁的生日。

只见李德秀老人手法娴熟,动作麻利,从精神状态上来看,完全不像百岁高龄老人。“我虽然100岁了,但是平常洗衣服、扫地、做饭都能够自理,尽量不让孩子们操心。”李德秀细细地说道。

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长寿乡里话长寿)(2)

李德秀出生在农民家庭,多年来勤勤恳恳,辛勤劳动,从不与人争吵。“母亲经常给穿针引线,给自己做鞋子、缝补衣服。”李德秀的儿子介绍,由于母亲岁数较大,他时常叮嘱母亲在家多休息,但她一直保持着劳动的良好习惯,在家里经常洗衣服、做饭。

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长寿乡里话长寿)(3)

“老人家,我们给您送电视机来啦!”此时,钟祥市卫生健康局和长寿镇的工作人员给李德秀家送来一台50寸的新彩电。

“今天是重阳节,政府安排工作人员看望慰问全市所有的百岁老人,并送上1000元的慰问金。”钟祥市卫生健康局老年科负责人王技玉介绍,政府会给每一位百岁老人的家里赠送一台彩电,并在他们家悬挂“寿星之家”匾牌。

“今年全市新增百岁老人32名,通过走访调查,这些老寿星的生活都能自理。”王技玉骄傲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在现场的交谈中,大家看到李德秀老人身体硬朗,说话利索,都非常高兴。老人的儿子说,全家居住在山上的桔园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平常在饮食上注重清淡、绿色,这也是母亲长寿的“秘诀”所在。

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长寿乡里话长寿)(4)

据了解,钟祥百岁老人大多以吃素菜为主,当地产的豆制品、香菇、木耳等是他们十分喜爱的食品。这些食物具有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素的特点。另外,这些百岁老人的心态特别好,虽然他们住的大多只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吃的也只是粗茶淡饭,但是,他们感觉到十分满足。

为了探索长寿村的秘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员,博士道生师王五一带领研究团队,对钟祥长寿现象进行调查研究。“钟祥优质的水源,优良的土壤,丰富的植被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钟祥人长寿的根本原因。”

“镇卫生院定期定点开展高龄老人体检服务,同时开展上门体检服务,切实掌握高龄老人健康状况,为保证高龄老人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长寿镇负责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龄老人的生活水平以及身体健康,也将其视为“长寿”文化的名片,除了按时给所有高龄老人发放补贴,逢年过节给高龄老人送温暖、送爱心,叮嘱老人注重身体健康、生活平安喜乐。

长寿河畔延续长寿文化

在长寿河大桥头,一个巨大的石刻“寿”字引人注目。

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长寿乡里话长寿)(5)

极目新闻记者沿着旁边漂亮的石阶,来到长寿河畔,秋风中贯穿长寿镇城区的长寿河干净透彻。

沿着河畔行走不远,复古修建的“大东门”城门透露出当初的威严,河对面的练兵场如今已变成百姓的稻谷田。

长寿镇负责人介绍,镇政府以文化为载体,以康养为目标,依托长寿文化、道家文化文化,着力打造以“长寿源头,康养福地”为主题的长寿河畔漫游园,旨在继承长寿文化、寄托福寿寓意。

长寿镇长寿社区91岁的郭大路,从小到老一直生活在长寿河边。他见证了长寿村多年来的蜕变,多年前长寿河畔的大东门、土城墙、仿吊桥、练兵场、跑马场还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中。

如今的郭大路身体健康、精神矍烁,爱好喝茶,当地人人都知道他对长寿河畔带有满满的情怀,平日里乐于协助政府工作人员维护好重建的景点,在游客参观和领导调研中,他充当“讲解员”,细细讲述着“长寿河、长寿店”的历史故事。

“政府打造的长寿河畔很大程度上复原了原来的模样,我感到非常开心,非常欣慰。”郭大路笑着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每天早晚都在漫游园散步,一次两公里,时常能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

如今,郭大路和老伴种有自己的菜地,生活过得悠闲自在。“我喜欢喝酒、喝茶、散步。”郭大路爱笑,他每天都抽空与邻居好友在长寿河畔漫游园边的“长寿店”里聊天打扑克娱乐。

“我们这里的长寿温泉,是湖北八大高热矿水泉之一,温泉地热带长约五公里,泉水涌量6000立方米/日,四季涌量均衡,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的游客慕名而至。”长寿镇负责人介绍,镇政府还以长寿池塘为中心,打造公共绿地2600平方米,包括长寿井、百寿图、龟鹤池,打造100多米的长寿文化墙,上面有长寿镇百岁老人图、长寿村孝老敬老家庭、长寿食品、长寿温泉,十二生肖文化墙和一年四季健康饮食建议,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营造长寿文化氛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