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十二首李白(李白子夜吴歌春歌)

秋浦十二首李白(李白子夜吴歌春歌)(1)

我们这本书讲的是四时之诗,我们在诗里看到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春日长安,看到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隐隐夏日啭黄鹂”的夏日田园,看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日空山,也看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冬日北国。花落花开,四季就这样在唐诗中轮回了一次。可我还觉得意犹未尽。刚好李白有一组五言古诗,叫作《子夜吴歌》,又叫《子夜四时歌》,写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一个大诗人,用一组诗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抒春夏秋冬四时之情,本身就特别有吸引力。所以这一章,我要和大家分享这四首诗,看看李白眼中的时序轮回。第一首,《子夜吴歌·春歌》。

  子夜吴歌·春歌  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在讲这首诗之前,先得说说《子夜吴歌》是怎么回事。《子夜吴歌》最早叫《子夜歌》,相传是晋朝一位名叫子夜的女郎所创之调,声调比较哀愁。有曲子自然要填词,所以后来又发展成了一种五言四句的小诗,专门吟咏男女爱情。这些小诗被收进六朝乐府之中,因为属于吴音,所以称为《子夜吴歌》。这些歌谣出自民间,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灵秀之气,写得既质朴,又动人,号称:“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人们都学都用,后来就形成了多种变体。

  其中有一种变体就叫《子夜四时歌》,按春夏秋冬四季,写四时之景,抒四时之情。在唐朝的诗人里,李白是借鉴民歌的高手,不仅能学习,更能创新。他这一组《子夜吴歌》,其实就是南朝的《子夜四时歌》的继承和提升。他是怎么写的呢?

  先看前两句:“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大家一看这句就明白了,这是对汉乐府《陌上桑》的再创造,写秦罗敷的故事。写春天,为什么不讲别的,单要写《陌上桑》的故事?因为采桑本来就是经典的女红,又是最富有春天气息的工作。《诗经·豳风·七月》不是说“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吗?采桑是女子之事,符合《子夜歌》写女子的传统。采桑又是春天的活动,符合春歌的要求,自然就拿它来起兴了。

  这个故事,《陌上桑》原文是怎么写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样六句诗,被李白约化成了两句:“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是约化好还是铺陈好?这可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李白这个约化特别成功。成功在哪里?在“绿水”两个字。本来,在《陌上桑》中,罗敷是“采桑城南隅”。城南隅仅仅是个方位,但“绿水”就不一样了,“绿水”是什么?“绿水”是颜色,是春天的气息。试想一下,一位红颜少女,在绿水之滨,采摘着桑叶,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富有青春气息!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开头两句引出主人公秦罗敷采桑的故事,接下来怎么写呢?“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是进一步在刻画秦罗敷的美了。按照《陌上桑》的原文,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从手里拿的物件,写到头发、首饰,再写到衣着,无一不高级,无一不华美。

  那李白怎么写呢?“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这是不是又简化了?简化成一个特写镜头。罗敷正把洁白的手搭在青绿色的桑枝上,她的红妆映着白日,是那么新鲜。剪掉了什么?减掉的太多了,提笼、头发、首饰、衣服,所有的细节描写都减掉了,只剩下一个手上的动作,一个衣服的概貌。问题是,经过了这样的剪裁之后,罗敷还美不美呢?还是那么美。为什么?因为颜色。

  看李白的诗,真是让人愉快。他写颜色,真多,真鲜亮。这两句诗有多少种颜色?单从文字看,已经是四种了:素、青、红、白。两句诗出现四种颜色,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不是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吗?问题是,你仔细想去,这两句诗,十个字之中,包含的颜色其实远不止四种。为什么?素手是白的,青条是青的,红妆是红的,这都没有问题。问题是,白日呢?白日可不是白的,白日还意味着蓝的天、绿的水、金灿灿的阳光。一个“白日”,就仿佛打了高光一样,所有的颜色都鲜明起来了,所有的动作也都活泼起来了。这样一来,罗敷不用再靠那华贵的倭堕髻、明月珠、缃绮、紫绮,就已经青春逼人、明艳逼人了。

  接下来看最后两句:“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我的蚕宝宝饿了,我要回家了,你这五马驾车的太守,休要再跟我纠缠了!如果说刚才那句“素手青条上”是写罗敷的动作,这两句就是在写罗敷的语言了。罗敷在干什么?在教训那见色起意,想要调戏她的太守呢。这两句是不是跟原诗差别最大?按照原诗,在讲完罗敷的美貌之后,先要写周边人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总之是人见人爱,但大家都只是喜欢、赞叹,并没有人上前惹是生非。可是这个时候,太守出现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太守觉得自己是个大官,小瞧了采桑的民女,大咧咧地就去问人家的来历,想要把人家带回家里,金屋藏娇。

  于是就出现了后面那段著名的抢白:“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什么意思呢?你以为你厉害,我丈夫比你还厉害,我怎么会看上你呢!这么长的一大段内容,到了李白这里,就成了两句诗:“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李白为什么这么改?首先其实是体裁不同。《陌上桑》是叙事诗,当然要精雕细琢,让故事完整生动,而《子夜吴歌》是抒情诗,如果按照南朝的写法,只能有四句。李白创新,也只是从四句追加到了六句,不可能大段大段地讲故事,必须进行剪裁、拼接。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道理。还有什么道理呢?大家注意,在《陌上桑》的原文中,罗敷拿什么去拒绝使君?她是拿自己的丈夫,说我丈夫比你官还大,比你还厉害。罗敷当然胜利了,可我们忍不住会想,如果罗敷的丈夫没有那么厉害呢?难道就要从了使君不成?可是到了李白这儿,这个问题解决了:“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所谓五马,就是指太守。因为按照《汉官仪》:“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罗敷说:“我的蚕宝宝饿了,我要回去了,你别纠缠我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罗敷对使君最大程度的轻蔑,你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还不如我的蚕宝宝,这才是对仗势欺人的使君最大的打击!这样一来,罗敷的高傲形象也就非常饱满了,她不是借助任何外在的力量,而是仅凭自己的内心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这是采桑女的锋芒,也是青春的锋芒。这锋芒,是何等美丽,何等动人啊。

  我们开始说,李白发展了源自六朝乐府的《子夜吴歌》。发展在哪里?除了我们刚刚说过的,把五言四句改成五言六句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它的精神。南朝的《春歌》是什么样子呢?举一首梁武帝萧衍的作品吧,“含桃落花日,黄鸟营飞时。君往马已疲,妾去蚕欲饥。”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吧,李白这“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正是从“君往马已疲,妾去蚕欲饥”来的。可是呢,梁武帝笔下的美人并不是秦罗敷,她之所以说出这句话,是因为情人的马累了,她的蚕也饿了,换句话说,他们约会的时间已经很长,该回家了。

  这首诗好听不好听?当然好听,而且也清新委婉。但是,不可否认,这故事少了一点内容,这美人也少了一点精神,少了一点力量。而李白的《春歌》,化用了梁武帝这两句诗,但把它嫁接到了秦罗敷身上,这样一来,这两句诗一下子就有了更深邃的内涵,整首诗也因此自有一种勃勃英气。这是青春的气息,李白的气息,更是盛唐的时代气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