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12讲完整版解读(传习录第65期什么是天理)

《传习录》记载了阳明先生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传习录》,深入地走进阳明先生的思想世界,指导我们以后的人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传习录12讲完整版解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习录12讲完整版解读(传习录第65期什么是天理)

传习录12讲完整版解读

《传习录》记载了阳明先生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传习录》,深入地走进阳明先生的思想世界,指导我们以后的人生。

原 文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著。”

曰:“偏倚是有所染著,如著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著,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著,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即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译 文

陆澄问:“我对中的意思还不甚理解。”

先生说:“这须从心体上去认识,非语言所能表达。中唯一个天理。”

陆澄问:“何谓天理?”

先生说:“剔除私欲,即可认识天理。”

陆澄问:“天理为何称中?”

先生说:“不偏不倚。”

陆澄问:“无所偏倚,为何等景象?”

先生说:“宛若明镜,全体透明彻亮,丝毫没有污染。”

陆澄问:“偏倚有所污染,例如在好色、贪利、慕名等方面有所染,方可看出偏倚。如果心未萌发,美色、名位、利益都未显现,又怎么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说:“虽未显现,但平素好色、贪利、慕名之心并非没有。既然不是没有,就称作有,既然是有,就不能说无所偏倚。好比某人患了疟疾,虽有时不犯病,但病根没有拔除,也就不能说他是健康之人。必须把平素的好色、贪利、慕名之私欲统统清理干净,不得有纤毫遗留,使此心彻底纯洁空明,完全是天理,才可以叫作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为天下之大本也。”

评 析

要衡量平与直,必须借助水准和墨线;要判断方与圆,必须依据矩尺和圆规;一个人要想多些自知之明,必须对照正直的人。人本来最难了解的是自已的欲念,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心彻底纯洁空明,关键是把天理作为天平时刻安在心中。

版权声明

© 本号对其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访问者可将本号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将本号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请提出申请。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本号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望作者及相关权利者见谅,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