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

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1)

(上图)战车第1 营M3A3 轻型坦克上的中美装甲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随着欧洲战场形势的紧张,美国军械局意识到M2 轻型坦克已经变得过时,于是进行了整体升级计划。美国坦克制造商将1938 年推出的M2A4 轻型坦克设计进行强化,包括更换发动机引擎、增强装甲、采用新设计的炮塔37mm 坦克炮,因车身重量增加,修改了驱动轮及悬挂系统。这种新设计的坦克被命名为M3 轻型坦克,于1941 年3 月至1943 年10 月进行生产。

如同其前身M2A4坦克一样,M3 轻型坦克也装备一门M5 型37mm 坦克炮,以及三挺M1919A4 型7.62mm 车载机枪,一挺与主炮同轴,一挺在炮塔顶部外侧,一挺在副驾驶座前方。起初还在车身的两侧设计了机枪塔,同时放置两挺M1919A4 型7.62mm 车载机枪。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机枪往往被坦克乘员拆除,以换取更多空间。M3 使用两台新型的“凯迪拉克”七缸星形发动机引擎,两台发动机的总功率为250 马力。

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2)

(上图)印度加尔各答准备拨交给中国驻印军战车第1 营的M3A3轻型坦克

到了1941 年,由于发动机引擎的制造材料开始短缺,约500 辆的M3 轻型坦克改用了“吉伯森”(Guiberson) T-1020 型柴油发动机。车身采用斜侧面设计,并将驾驶舱盖移到车体上方。这种设计虽扩大了车体内部空间,但是车身过高且有许多棱角,给敌人的反坦克火力提供了较大的射击面积,成为此型坦克的致命弱点。

M3 系列的生产由美利坚汽车与铸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负责, 改良型M3A1 则于1941 年8 月服役。M3A1 搭配了有动力旋转装置的改良型焊接式炮塔,并安装了一个陀螺稳定器,可使37mm 坦克炮能在行驶的过程中精准射击,炮塔内部采用吊篮式设计结构。另外,还设计了一辆车体全部采用焊接结构的实验车型,被称为M3A1E1 型。这种车体制作方式被之后研制的M3A2 型采用,但没有投入生产。

不久,定型的M3A3 则在M3A2 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包括炮塔、车身以及车身机枪座。尽管使用M3 系列轻型坦克的部队抱怨该型坦克火力太弱,可坦克设计师们仍在M3 轻型坦克的改善型M5 轻型坦克上保留了37mm 坦克炮。当M5 轻型坦克于1942 年开始批量生产后,便逐渐取代了M3 系列轻型坦克在同盟国军队中的地位。自1941 年4 月投产至1942 年12 月停产,M3 系列轻型坦克总共生产了6258 辆。

M3A3 轻型坦克是M3轻型坦克的最后改进型,英军用J.E.B.斯图亚特将军(美国内战时期的南部联盟骑兵将军)之名,重新将此款轻坦克命名为“斯图亚特”(Stuart)。M3A3的原型车,于1942 年8 月出厂,1942 年12月便开始正式批量生产,至最终停产,总共生产了322 辆。全部被交给美国的同盟国军队使用,如英国、自由法国、南斯拉夫、自由波兰和中国。

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3)

(上图)缅北的中国驻印军战车第 1 营

日本南方军针对美制M3 轻型坦克攻击法的研究

1942 年3 月,针对缅甸和东南亚战场出现的美国制M3 轻型坦克。日本南方军兵器技术指导班基于前线日军对已缴获的M3 轻型坦克研究测试的经验资料,由该班的今井清市中佐、岛津武少佐和上野三郎技师三人经过调查后,制定了对该坦克攻击方法的方案——《美国制M3 型战车攻击方法》,下发到南方军各部队中。

(一)M3 轻战车的特征

1. 优点

该坦克总重量约13 吨。装甲厚度特别是前部相对防御性较强,炮塔前面装甲厚度50mm,驾驶座前面装甲厚度40mm,炮塔、车体侧面及后面装甲厚度25mm,前部上面15mm,车体上面10mm,炮塔上面12mm。装备强马力(250 匹马力)的航空用发动机, 运行性能良好。火力装备为优秀的37mm 主炮,采用被帽式穿甲弹,穿甲威力较大。

2. 缺点

目标高大且垂直面颇多。战斗室设计不佳。对斜前方、侧面、后面的战斗(射击)操作不容易。其中前项特别是前方、侧方及后方死角较大。车体大部分采用铆钉和螺丝的结合方式,抗弹耐力较差。观察装置不佳, 各观察孔在遭受机枪集中射击时,除火炮瞄准镜外,没有可车外观察的装置。

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4)

(二)M3 轻战车的攻击法

1. 野山炮级穿甲弹射击

“九〇”式野炮和“改造三八”式野炮的穿甲弹于近距离可完全击穿最厚部的50mm 装甲板。山炮因初速低,只能限于接近或从侧方、后方进行射击最为有利。

2. 野山炮级以上的榴弹射击

野山炮或十榴的瞬发信管附榴弹命中铆接部位和驾驶座前面装甲板时,根据弹击效果,能够造成火炮无法操作或悬挂、履带损坏等无法运行物理效果,尤其是对车内乘员的精神心理打击威力相当大。若被连续命中会造成装甲板毁坏、内部起火引发殉爆等重大后果。但一枚瞬发信管附榴弹命中该战车厚度25mm 以上装甲板时难以贯穿,就需从近距离射击增大效果。

3. 37mm 级穿甲弹射击

“九四”式37mm 炮或缴获的“维克斯”式40mm 反坦克炮的穿甲弹于M3 轻战车侧面和后面迫近射击较易贯穿。

4. 迫近攻击

M3 轻战车因死角较多,于夜间或白天肉搏攻击机会较大时,采用破甲爆雷、装药磁石、火焰瓶等实施迫近攻击最为有效。破甲爆雷、装药磁石主要吸附于驾驶座前方顶上(杀伤驾驶员)、车体后部上方(破坏发动机)、炮塔侧面及炮塔周围顶部(杀伤车长、炮手等)。火焰瓶投掷于炮塔后部最为有利,因车体后部上面设置的吸气孔会将火焰吸入发动机起火导致无法运行。投掷于驾驶座前面, 火焰会进入车内导致无法操作,也可将战车前方遮蔽,使得后续肉搏攻击更为容易。

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5)

本文摘自《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

美制m3反坦克炮(美制M3轻型坦克投入到印缅战场)(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