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

(本文由物道原创,点击上方关注)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2)

青,东方色也。

从古自今,中国人对“红”尤为偏爱。它喜庆、大气、热闹,太阳升起来都红透了半边天。可殊不知在太阳升起之前,天地最初的颜色是从青色开始,然后由冷到暖,由清微淡远到光芒万丈。

我深信,喜欢“青”,就是喜欢东方最初的色彩。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3)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4)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5)

青,从生从丹,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荀子在《劝学》中曾有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6)

【 青出于蓝 】

在古人最初的认知里,青这种颜色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

蓼蓝,是中药板蓝根。人们将其叶子采下,放在靛缸里孕育,加入烧秸秆的灰,悉心照料,才可得到染色的靛青。北齐·刘昼曾在《崇学》有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

因此,人们也常常将“青出于蓝”喻为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7)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8)

【 青莲在眸 】

在佛教中,僧人们常用“青莲”来形容佛的眼睛,《楞严经》有云:“纵观如来,青莲花眼。”

青莲,出淤泥之物,却能濯清涟于身于己。置身在佛堂庙宇前,每每与之相望,有悲喜亦有怜悯,是冷眼却倍感明净。

满月为面,青莲在眸,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9)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0)

【 青青子衿 】

青就是这般,山里来,佛前过,直至钻入人心。

一代枭雄曹操,烈士暮年,却忧思难忘。站在刺白的月光下,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可天下还没归心,几杯杜康酒入喉,长叹于天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东方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1)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2)

传说800多年前,北宋徽宗皇帝做了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梦中见到的雨后天空的那种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从此世上多了一件尤物──青瓷。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3)

【 青瓷 】

宋徽宗当时不仅痴迷于艺术,也痴迷于道教。在道家眼里,青色象征着“自然”和“生命”。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于是青瓷制造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北宋年间,景德镇更是偶得一件奇物。当时一位窑工在产白瓷的时候,因耽误了时辰,没想到开窑后,发现这一批瓷器竟然白中透青光,颇似青白玉。从此瓷器突破了一味单调的白,有了白里泛青,温润如玉的青白瓷。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4)

“古人为什么不追求白玉色的瓷器呢?”

因为白的东西一旦到了极致就一览无余。而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5)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6)

青,东方色也,

它是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

它是不同时空里的期盼、无常、愁绪;

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沉静和淡泊。

一笔画丹青,一抹东方色,

岁月与流年,日月与轮回。

每当天空初晓,万物苏醒时,

你终将会明白,

正是那一丝丝悸动,

让我们看见最初的色彩,

并爱得疯狂。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7)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物道: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在这里,找回你想要的精致生活。

古人为什么是色盲(为什么古人尤其偏爱)(18)

微信搜索关注:物道(ID:wudaoone) 微博@物道

此文为看点物道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