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

本文2800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1)

吴主孙权

在三国中,孙权这位三国英雄,父兄发迹,孙权继而临危受命,对内讨伐山越、开发经济,对外抗衡魏蜀、开疆拓土,在江东开国称帝,建立霸业。虽然他在位末年在政治上多有失当,引发继承问题,又好巫信鬼,猜疑听信谗言,不免让人有晚节难全之叹。但三国鼎立,缺一不可。孙权的文治武功不乏可观之处,更可供后世借镜。


「三世祖」孙权

孙权与曹操、刘备两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孙权并非创业君主,而孙吴政权和曹魏、蜀汉相较,为建制称帝最迟者。曹操死后,曹丕于同一年代汉称帝;刘备死于称帝后隔年,由刘禅继位。孙权则是在父兄(孙坚、孙策)打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对江东的统治,并以吴国皇帝的身分主政长达近三十年。

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2)

孙坚、孙策、孙权

由于天生背景的差异,孙权相比同时代白手起家的各路豪杰,「三世祖」形象深刻。十五岁出仕,其后又以校尉官衔随军作战,但孙权直至十九岁继任大位之时,仍未有显著战功,因此其兄孙策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孙吴政权「江东化」

历年来史学家多已指出孙吴建国形势险峻,除去辖境内深险之地有山越盘据,江东本地豪强大族长期自保一方,对外来的孙氏政权态度多所保留。而因战乱自中原南下,寄寓江东的北方士人衡量时局,自然也少有对孙氏输诚效忠者,「未有君臣之固」。孙权一即位,不拘礼法除丧视事,遣将镇抚山越,又逐步吸纳江东士人,寻求和地方大族合作的机会。经过多年经营,江东士人开始出任孙权朝中的文武要职,代表孙氏政权已顺利整合地方资源,建立起一个具备地域代表性的孙吴政权。

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3)

东吴政权

孙吴的政权不断进行「江东化」,以求执政基础稳固,或许是孙权未能及早称帝的原因。曹丕代汉之后,孙权未如刘备积极谋划跟进称帝,反而接受曹魏的册封,自居吴王之位。孙权对比曹操和刘备,论辈分实际为曹刘二人的子姪晚辈(曹操、孙坚都生于西元155 年,刘备生于西元161 年,孙权生于西元182 年),或许还有来日方长的余裕。但面对同辈,比自己年龄小的曹丕(生于西元187 年)登上皇位,孙权仍退居藩臣,箇中道理恐怕还是在于名分有缺,缺乏称帝需求的正统。


以拖待变,静观时变

传统中国朝代是一家一姓所传承的天下,但实际遵循继承顺序登上帝位的人,并非多数。在正统概念下被视为篡夺帝位的人,无论是同姓宗室或异姓权贵为求收揽人心,都会积极塑造自身正统,亦即权力的合法性。史书便常见有在民间散播祥瑞、谶纬等异相,或是让史官大臣根据天象符命作出诠释,昭示新主当立。

但是三国时期由于东汉皇室仍然在,因此更为强调名分的移转。曹丕举办汉魏禅让的仪式,宣示曹魏是合法继承汉朝的新正统王朝。刘备则是在汉魏禅代后,以汉献帝为曹丕所害为名,利用自己为刘姓汉室血脉的名分,延续了汉朝正朔。曹魏与蜀汉遂成为新正统(继承汉朝)与旧正统(延续汉朝)的对决,但孙吴政权自孙坚时期便以「汉室忠臣」为旗号,也缺乏与汉代政权的连结,对于建构自身的正统性来说,毫无可施展之处。

因此在曹丕、刘备率续称帝之际,孙权采取了「以拖待变」的方式,静观时局变迁。孙权向曹丕称臣,获得吴王的称号,得以专心对付刘备。不久又改变策略与曹丕决裂,继续以吴王的身分为号召。推估孙权心中的盘算是曹魏与蜀汉正逢新帝即位,帝制草成,尚未消除统治集团内部的杂音,将会使政权陷入不稳定的状态。

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4)

曹丕称帝

例如曹丕代汉,原本奉献帝为正统的汉臣可能难以接受,因此发生如同建安末年魏讽趁隙谋反(或是如同曹魏中期以降高平陵政变、淮南三叛等)的事件。蜀汉政权的危机更是明显,刘备的继承人刘禅过于年轻,政治历练与声望不高,难以服众,朝中诸事悉听重臣诸葛亮等人决定,又有刘璋故臣的隐患。

如果魏蜀任何一方陷入动乱,孙权即可趁势出兵,打破三国鼎立的均势,再依势决定自己称帝的名分。甚至是交出帝位的汉献帝(时已被曹魏封为山阳公),若有任何不测,也可以成为孙权打破现状的借口。在刘禅继位的西元223 年,孙权43 岁,而汉献帝年长孙权一岁,孙权正逢壮年,又预期时局走向将有利于孙吴,因此拖延称帝。

但在五年之后的西元228 年,孙权48 岁,已近知天命之年,同时期的曹睿26 岁、刘禅23 岁,魏蜀二国的政局相当稳定,没有动摇的迹象,原来人身性命深受威胁的献帝刘协也仍安好。孙权在此时已成为三国领导者的最高龄者,面对年纪尚轻的魏蜀皇帝,危机感油然而生。由于献帝仍在世,孙权无法再从东汉正统之存续找出帝位传接的理由,最终只能布置祥瑞符命预备称帝,孙吴百官以孙权居天下大位已有时日,称之「正尊号」。


刚愎固执的性格,晚年败露

孙权在执掌孙吴大权的数十年间,展现过不俗的统治能力。他个人战功不显,但知人善用,得以悍拒曹魏南攻,又扩展疆土与蜀汉抗衡,终而在江东之地建立一方政权。不过,作为三国英雄人物,孙权总是不如曹操、刘备名声显赫。征诸史籍,孙权有其个性,但却不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甚至有其轻佻的一面。

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5)

诸葛子瑜驴

(诸葛)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孙权当众给驴题名「诸葛子瑜」,嘲笑重臣诸葛恪的父亲诸葛子瑜面长如驴,诸葛恪或许已习于主上的嘲弄,只跪请将题签添为「诸葛子瑜之驴」 ,化解尴尬。但由孙策指派的辅政老臣张昭则难以承受,张昭曾多次劝谏孙权勿耽于饮酒田猎。

(孙)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最初孙权对于张昭的谏言多能接受,并深感惭愧而收敛行为。但时间一久,孙权久居高位便不再虚心纳谏。因为公孙渊称蕃一事,张昭极力反对孙权遣使辽东,孙权按刀怒斥,两人僵持不下。张昭自此不上朝以示抗议,孙权竟封其门泄愤。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孙权所遣使者,最后果如张昭所言遭变节的公孙渊杀害,孙吴的野心反而沦为笑柄。孙权想弭平与张昭的争执,竟放火欲逼人出门。历朝君主好饮酒犬马者多至不可胜数,易怒拒谏也是常见的个性,但行为举措如此脱序者则是少见,孙权不乏体恤下属,甚至为过世大臣素服举哀的动情之举,但这些性情却未能调节孙权在决策中的刚愎固执,致使孙吴积蓄数十年的功业,在孙权晚年便已显露败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的一生虽然不如曹操的波澜壮阔,也不比刘备的跌宕起伏,但他未及弱冠,便身负重责,建立孙吴霸业,毕生有继往开来之功,人生也不无传奇。

关于曹丕刘备孙权的历史信息(三国时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6)

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作为一方君主,无疑是一位有所作为、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他的功业虽不及曹操,思想内涵也不如曹操那样丰富,但其权谋以及御将、用人等诸多方面都不乏过操之处,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之一。

曹操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属肺腑之言。孙权未及弱冠,便身负重责,建立孙吴霸业,毕生有继往开来之功,人生也不无传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