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桑梓情(解惑桑梓之情从何而来)

什么是桑梓情(解惑桑梓之情从何而来)(1)

有一个成语叫“恭桑敬梓”,意思是对桑树和梓树要心怀敬意。在《诗经》的时代,也就是先秦时期,这种约定俗成的意识行为规范就形成了。《诗·小雅·小牟》记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看见桑树和梓树,要心怀恭敬之情站立,因为它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

《诗经》把桑树和梓树视作父母与当时的生产方式有关。在农业社会,人们常常在房屋周围种植桑树和梓树,因为桑树可以养蚕,进而织布穿衣,梓树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治病。桑树和梓树是与人们关系最亲密的两种树。而这些树往往是我们的父母、祖父母种植的,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种植的桑梓也为我们提供衣食材料。所以,看见桑梓,就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情,想起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就要恭敬的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对物力的珍视。

由于这两种树生长速度快、生命力极强,人们也往往在墓地周围种植这两种树,作为生命再生的象征。于是,不仅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满是桑梓,死后安葬的地方也全是桑树和梓树。自然而然,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代称,后来又成为故乡人或同族人的代称。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的诗句, 明代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宪副》中有:“公(袁可立子)盖深悲故里之凋残,不堪永伤。而稔知桑梓之精悍,可当召募。” 近代沈从文《王谢子弟》中说:“七爷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这些都是把桑梓作为故乡、故乡人的代称。

“恭桑敬梓”体现的是中国人落叶归根和不敢忘本的观念。在我们的意识中,人生于故乡,最终要回到故乡,那里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生命最初发源的地方。即便我们离开故乡了,也不能忘记故乡,不能忘记故乡的父老,如果故乡需要我们做一些事情,我们必然会竭尽全力去做。正是这种乡土情结使得我们的国人格外有凝聚力与责任心。推而广之,祖国就是我们的大故乡,是我们的大桑梓,是我们心心念念眷恋的根系。一旦祖国有需求,我们中华儿女必然挺身而出,为我们的祖国奉献一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古至今涌现出这么多爱国英雄的原因,桑梓之情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代代不绝地传承下去。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