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书白话解读(周易基础入门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易》学较汉代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代替了象数派,成为《易》学发展的主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周易全书白话解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易全书白话解读(周易基础入门第一章)

周易全书白话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易》学较汉代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代替了象数派,成为《易》学发展的主流。

到了晋代,为了克服汉代象数派易学的弊端,王弼独辟溪径,拼弃象数而发挥义理。他曾著有《周易略例》一卷、《周易注》六卷等书,继承了古文经学派解《易》的学风,以《易传》的观点解释经文,注重义理的发挥,文字力求简明,而抛开了汉易中的象数之学,不讲卦气、卦变、纳甲与阴阳灾变等,成为开创义理派的先河,对易理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用。

继王弼之后,晋人韩柏康又是一位义理派的代表人物。王弼《易注》未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韩柏康则将此四传加以注解,以补王弼之所缺。韩柏康注四传,不仅引用王弼《周易注》与《周易略例》文,而且理论上也有新的阐发。

魏晋时期,老庄学说十分盛行。这种学说提倡清净、无为和简易,对当时儒家解释经典起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王弼注《易》,也注《老子》,并以老庄玄学观点解释《周易》的卦爻辞,如以“自然无为”、“归根曰静”等解说《彖》传。这样,便将易学进一步玄学化了,使《周易》与《老子》、《庄子》相并列而成为“三玄”之一。

唐易时期

唐代易学又称为“唐易”,其主要影响为,一是由孔颖达主编的《周易正义》,二是由李鼎祚编著的《周易集解》两部《易》学著作。

唐代初年,孔颖达受皇帝的诏命编篡《五经正义》,以作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周易正义》采用王弼、韩康伯注本,孔颖达为之作注并加以疏解发挥。孔颖达的疏解,基本观点均是依据王弼之说,间或引用其他各流派的观点和说法。所以,唐代《易》学的主流仍是王弼的《易》学思想。

以《周易正义》为代表的唐代《易》学,其基本观点沿承了王弼扫“象数”、阐哲理的主张。而由李鼎祚编撰的《周易集解》则是汇集了两汉迄唐代象数系统如郑玄、虞翻、荀爽、干宝等三十余家的注释,旨在于推崇象数,以纠正孔颖达推崇《易》学义理之偏。《周易集解》在两汉以后象数学尽废的年代,保留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成为研究象数《易》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宋易时期

宋代是易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易学又称之为“宋易”。宋代《易》学可大致分为图书学、义理学、气学三派。

一、图书学。据传北宋初年道士陈抟,曾有“河图”“洛书”“先天图”等图,相继传给种放、刘牧、李之才、邵雍等人,成为图书之学的创始人,开易学图书一派的先河。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介绍,刘牧据“河图”“洛书”著《易数勾引图》,邵雍据“先天图”著《皇极经世》,周敦颐又据“太极图”撰《太极图说》。这样,就形成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图”“书”之学。后来,朱熹撰《周易本义》,将“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等共九图列于《周易本义》。

二、义理学。义理学派的倡导者胡媛,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以儒家之理解《易》,著有《周易口义》,收入《四库全书》。北宋理学代表人物程颐,与其兄陈颢同学于周敦颐,合称“二程”,同为理学奠基人。他著有《周易程氏传》四卷,承胡瑗之学专以儒家伦理道德阐说《易》义,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后代学者将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合称“传义”。南宋代大儒朱熹,为北宋“二程”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二程”思想,为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熹著有《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二卷,是宋易的重要代表,其《周易本义》一书,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中长期沿用的《周易》教科书范本。

三、气学派。宋代除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派外,还有一种气学派体系。张载,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

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著有《横渠易说》与《正蒙》,常用“气”的物质概念、有形无形等古代辩证法思想哲学来解释《周易》。如他提出“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的观点(《横渠易说·下·系辞注》),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共同物质实体,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与朱熹同时的杨万里,多引史事解《易》,著有《诚斋易传》。但他又受张载易学的影响,阐发了太极元气说,将阴阳二气与程氏的天理说糅合在一起。

除以上三个易学主流学派外,还有心学易一派。首创者为陆九渊,其大弟子杨简,著有《杨氏易传》,以人心解《易》,成为宋明时期心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再有功利学派,代表人物薛季宣、叶适等人,也研究《周易》经传,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传统易学有所突破。其他宋人《易》著中较有价值的如朱震的《汉上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郑刚中的《周易窥馀》、俞琬的《周易集说》等对《周易》的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是宋易继续发展的时期。元朝建立后,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程朱理学遂成为官方的经学,朱熹的《周易本义》也成为官方认可的权威性典籍。因此,元明时期出现了一批注释《周易本义》的《易》学著作,如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其子胡炳文的《周易本义通释》、董楷的《周易传义附录》等。其它的大都笃守程朱之遗说,如吴澄的《易篡言》、胡震的《周易衍义》等等。

明朝胡广奉明成祖之命编撰《周易大全》,因其以程朱所著为蓝本,所以《周易大全》的颁布和流行意味着程朱派易学在当时仍取得统治地位。

由于元、明时期并不一概排斥象数之学,所以元、明两代的图书学与象数学也有所发展。其中,图书学是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元代钱义房方作《周易图说》,除详论宋人易图外,自己又立二十七幅易图。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推演出许多图式,以九宫图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有数而后有象,是数学派解《易》的代表。到了明代,象学成为象数学的主流,象数派以来之德的《周易集注》为代表。《周易集注》以论取象,独创“卦综”“卦错”之说,揭示了六十四卦之间复杂的卦变关系以及其排列次序之规律,确有发汉、宋人所未发者,故在易学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著称,如刘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等。

元明以来,象数派与义理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清代时期

清代是汉易复兴的时期,解易的著作十分丰富,就其易学发展的主要倾向是以考据易学与辨伪为主。顾炎武著《易本音》为开考据学的先河。黄宗羲兄弟著《易学象数论》、《图书辨惑》,首开图书派易学的辨伪之风。

清代考据易学,一方面是推崇汉代易学,重在发掘、整理而复兴汉易。如惠栋即为汉易的倡导者,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周易古义》等书,重点研究孟喜、虞翻、京房、郑玄的易学,笃守古义,不敢有所创新,表现了唯汉易是从的学风。再如张惠言受惠栋的影响,专攻虞翻易学,著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等书,以阐发虞氏易学为己任;另一方面则是主百家之说,不墨守一家之言来研究《周易》,其中以焦循著《易学三书》为代表(即《易通释》《易章句》与《易图略》),其解释《周易》经传,不同于惠栋、张惠言唯汉易是从的学风,而是汇通百家之说,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的易学体系。

清代辨伪学派在当时的实学思潮影响下,从文献考证和辨伪的角度,同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和邵雍派的先天易学展开了大辩论,掀起了清算图书之学的高潮。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即是代表。他们指出宋易中的象数之学并非是《周易》经传的本来面貌,并批评朱熹《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中宣扬图书之学的错误,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代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也层穷辈出,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斋的《学易笔谈》、胡渭《易图明辨》、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黄元御《周易悬象》、魏荔彤《大易通解》等,大多有新的见地,表明《周易》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近代易学

近代易学,是指用现代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周易》。其中有从史学角度研究《周易》的史料价值的,有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角度研究《周易》的哲学价值的,有从文学角度研究《周易》文学价值的,有从自然科学如物理、数学、医学等角度研究《周易》的科学原理的等等。近人对《周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专注于注释经传。此类型著作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沿袭旧法,未挣脱汉宋易学的束缚,如沈竹礽著《周易易解》、尚秉和《周易尚氏学》等。另一种是融入了近代新的思想,几乎未受到旧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如高亨著《周易古经今注》与《周易大传今注》等。

二、专注于考证。此类型的著作主要是通过史料的考证来研究和探讨《周易》。如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当属于金文、甲骨文就训诂而考证《周易》的范围。郭沫若的《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及《周易筮法考》,则是对《周易》经传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考证。王明著《周易参同契考》、白寿彝著《周易本义考》,则是对易学中的专门问题的考证。

三、专注于论述。此类型著作是作者结合自己的遇见对易学加以评述,而非对《周易》经传的译释。如航辛斋《学易笔谈》、周善培《周易杂卦证解》、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与《易大传的哲学思想》、金景芳的《易通》等等。

四、专注于现代科学证易。此类型的著作或文章是探讨《周易》的基本原理在中外自然科学方面的运用规律。《周易》早在17世纪,即以拉丁文为译本传之于世,至19世纪之后研究《易经》的中、外学者逐渐增多,各学科都在探索《周易》的奥秘,从而获得启迪。19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易学家沈仲涛著有《华英易经》与《易卦与科学》,论述了《周易》与西方科学的暗合。其后,薛学潜著《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与《超相对论》二书,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论、达尔文学说等,证明《易》卦方图精微广大。1940年,我国在法国的留学生刘子华用八卦原理算出了第十颗行星的质量、行速、轨迹,其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曾震惊世界并获得博士学位。我国美籍华人学者李政道、杨振宁博士从太极八卦中得到启示后,提出了原子能态二组的奇性和偶性,虽然是不灭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发现曾使二学者荣获诺贝尔奖;蔡福裔氏受《周易》八卦的启示,著《八卦与原子》,提出了新的元素周期,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之外的新发现。在现当代,人们已将易学研究扩大到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随着科学易的掘起,《周易》的血液将继续源源不断地注入现代各学科的血管之中,更加展示着她强大的生命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