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题型练习答案(2022诗词鉴赏五类素材)

诗词鉴赏题型练习答案(2022诗词鉴赏五类素材)(1)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理由:珍重友谊题材,分析抒情手法和情感题型)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⑺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文长老即蜀僧文及,诗人同乡,在永乐本觉寺讲道。苏轼通判杭州时三次过访他,题此诗时是笫二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作者夜至永乐,得知文长老卧病消息,不顾辛劳特意前往探视。

B.颔联先感慨时光流逝,再回到现实,说文及所幸未死,他们才得以重温旧情。

C.颈联上句说他们之间友情深厚,并不是因为同怀乡土,而是由于情投意合。

D.颈联下句是对文长老的慰藉,虽卧病退院,不能开堂讲道,但其道更受尊重。

2.尾联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必做理由:关注农村题材,概括内容题型)

感春十三首(其一)

[宋]张耒①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感春十三首(其八)

[宋]张耒

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②

老农城中归,沽酒饮其妇。

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

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

丰年坐可待,春服行欲补。

[注]①此两首诗是张耒早年任寿安(在今河南宜阳县境)县尉时所写。②鸣鸠唤妇的俗语起兴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北方乡村春天生机盎然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B.《感春(其一)》写南山迎面,“逼”字化动为静;清洛初涨,“漫漫”音韵和谐舒缓。

C.《感春(其八)》以老农与妻子的对话作为全篇的重点,略加着墨,人物形象就很丰满。

D.这两首诗以散行为主,间用对句,不追求言语句读之奇,语言风格上尤能显示平淡之美。

4.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既相连续,又相区别,尤其在人和自然的处理上区别明显。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理由:勉励友人题材,赏析诗句题型)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②初树羽,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岭南。②伏波: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在岭南任职。③川鳞:水中鳞介。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交代了友人即将赴岭南任职的背景,“送”字是诗眼,统领全篇。

B.诗人借“伏波”典故赞美友人能力出众,能顺利推行政令,有所作为。

C.诗人在崇山峻岭间看到飞鸟,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

D.友人此去山高路远,但途中正值春天,景色优美,暗含对友人的祝愿。

6.本诗尾联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必做理由:乐观报国题材,分析诗句含义题型)

老马行

陆游

老马虺隤①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

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

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注)①虺隤:疲病的样子。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粗笔勾勒落日余晖下老马疲病不堪的样子,恰与题目老马行走的意思相合。

B.“玉鞭金络”指华贵的装饰,“瘦稗枯萁”指粗劣的草料。三四句表意形象,引人联想。

C.五六句转而写胡人遭受蝗灾旱灾导致国运衰败,正好传来了南宋军队要北伐的好消息。

D.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道尽了爱国诗人陆放翁一生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志向。

8.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理由:思亲念友题材,写景手法题型)

春江送人

孟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愁别绪推进一层。

C.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10.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必做理由:贤臣良相题材,人物形象题型)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1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必做理由:和音乐结合题材,分析手法题型)

听宋宗儒擿阮①歌(节选)

黄庭坚

手挥琵琶送飞鸿,促弦聆醉惊客起

寒虫催织②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

楚国羁臣③放十年,汉宫佳人④嫁千里。

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

楚狂行歌惊市人,渔父挐⑤舟在葭苇。

问君枯木著朱绳,何能道人意中事?

(注)①阮:即阮咸,一种形似琵琶的乐器,相传为西晋音乐家、文学家阮咸所创制。擿(tì):弹奏。②催织:即促织。③楚国羁臣:指屈原。④汉宫佳人:指王昭君,据说她出塞时曾携带琵琶,马上弹奏。⑤挐(ráo):通“挠”。本指船桨,这里是以桨划船。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宋宗儒弹奏阮咸,让人如临其境,聆听到动人音乐,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B.“手挥”写宋宗儒弹奏动作,“送飞鸿”暗含弹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体的音乐场面描写。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紫燕黄鹏韵桃李”表现的是音乐的悦耳宜人。

D.“枯木著朱绳”是抑,写阮咸的貌不惊人;“道人意中事”是扬,写宋宗儒用它弹奏佳曲。

14.这首诗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理由:羁旅漂泊题材,分析结构题型)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刘长卿

万古巴丘戍①,平湖此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②,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③达潇湘?

[注]①巴丘戌:谪戍巴丘一带。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洞庭湖时空的漫长广远,令人感慨万千。

B.颔联以“淼淼”“苍苍”两个叠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境界雄阔苍凉。

C.尾联诗人将目光投射到了湖中扁舟之上,着一“孤”字,尽显孤标傲世之意。

D.全诗语言典雅隽永,凝练含蓄,所寓情感伤而不怨,承继了“风雅”的传统。

16.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必做理由:忧国忧民题材,分析诗眼题型)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②《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先写花伤客心,用衬托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再写万方多难的局势,前因后果,顺理成章;“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从空间和时间上延展开来,形成了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了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其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主要写国家战事,上句的“终不改”,照应颔联的“变古今”;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D.尾联借用典故,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怀抱,表明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体现了卒章显志的艺术特点。

18.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理由。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必做理由:欣赏自然题材,分析语言风格题型)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①

杨万里

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注)①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

B.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

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

D.尾联写到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

20.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间接抒情(或“借物抒情”“叙事抒情”)。通过描写(叙写)孤鹤的表现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病重的关切(或难过、哀伤),抒发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说文及所幸未死”是错误的。“此身”指的是诗人自己,所以应是说诗人自己所幸未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写到栖居的孤鹤,见到我的来访好像老朋友和我长谈一样,通过对孤鹤的描写,写出了我和文长老之间深厚的感情,并且作者夜到永乐不辞辛劳特意前去探视文长老,也写出了诗人对文长老病重的关切。诗人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孤鹤的描写叙事来侧面抒发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采用了借物抒情的间接方式。

3.B

4.内容连续:(写出一个即可)

①《感春(其八)》“沽酒饮其妇”“丰年坐可待”基本上是《感春(其一)》“年丰妇子乐”,“携酒莫辞贫”二句所写农事的延伸和放大。

②《感春(其八)》“新绿已映土”“新泽至已屡”是《感春(其一)》“雨余尘埃少”“绿铺新麦短”所写天气和景色的延续。

内容区别:

①《感春(其一)》写雨后信马游春时看到的郊野秀色,一幅自然景物速写,全面铺写春景,人在景中,人是其中的点缀。

②《感春(其八)》一幅农家生活素描,人在其中居于主要位置。云起南山,晨雨冉冉,苍鸠两两,相语竹间,这些景物是人生活的环境,人们习用的鸣鸠唤妇的俗语起兴也是引出老农夫妇。老农夫妇的对话为全篇重点,流露出丰收可望的愉快心情。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逼’字化动为静”错,应是“化静为动”,“南山逼人来”,将本来是静态的南山写得好像能动一样,冲着人移过来,写出了骑马游玩的独特感受。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题干提示两首诗在内容上既相连续,又相区别,尤其在人和自然的处理上区别明显。考生要找出两诗在内容上的关联以及描写人和自然的差别。

内容连续:前首写村落里丁男妇女为丰年在望而分外喜悦,红日初升就把牛羊散放在牧场上。虽然手边不宽裕,人们还是利用劳动余暇入城“携酒”回来,与妻子同乐。后首基本上是前首“年丰妇子乐”,“携酒莫辞贫”二句的延伸和放大。它以洗练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农城中沽酒归来,同老伴对饮共话的情态,很像一幅农家生活素描。从天气的角度,两首诗也有延续。《感春(其八)》“新绿已映土”“新泽至已屡”是《感春(其一)》“雨余尘埃少”“绿铺新麦短”所写天气和景色的延续。

内容区别:从景物和人物的关系看,前首写雨后信马游春时看到的郊野秀色,很像一幅自然景物速写,人只是其中的点缀。“草木明”、“尘埃少”,高柳“黄乱”,新麦“绿铺”,“南山”迎面,清“洛”初“涨”,北方原野上万物欣荣的盎然春意,引起诗人极大兴趣。雨后新晴,节近“寒食”,桃李的蓓蕾被暖烘烘的太阳熏得快绽苞了。村落里丁男妇女为丰年在望而分外喜悦,红日初升就把牛羊散放在牧场上。而后首很像一幅农家生活素描,人在其中居于主要位置。云起南山,晨雨冉冉,苍鸠两两,相语竹间,这便是画中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时晴时雨的天气,对作物生长很有好处。而苍鸠两两相语,和老农夫妇的斟酒“共言”,则起了烘托作用。

5.C

6.①用虚写方式,想象友人到达后岭南百姓到河边下拜迎接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更暗含对国家实力强大的赞美之情;②用借代修辞手法,以“文身国”代指南方少数民族,表明友人推行文教,教化百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③结构上首尾呼应,用“迎”照应“待”,突出当地百姓对独孤判官的期待,侧面表达其能力之强。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联想到远行途中的友人,倍感孤独”有误。依“天涯问远人”中“天涯”指岭南,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此句是诗人想象了友人在岭南之地问起我这个远人的情境,不是写友人的倍感孤独,而是以想象友人询问远人之事间接表达出我对友人的牵挂。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的艺术特色”,首先要清楚“艺术特色”的界定,也就是判断表达技巧。其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结构技巧。判断该句可从以下方面判断:

①修辞手法:借代,文身即纹身,是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花纹或图形。有的少数民族,会把民族的图腾纹刺在人的身上。这里的“文身国”代指岭南民族。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够很好推行文教,教化百姓。

②表现手法:虚写。依“遥想文身国”中“遥想”可见,诗人想象友人前往岭南,当地的百姓纷纷出门,走到河岸下拜迎接朝廷使臣的情境,以此嘱托友人不要辜负当地百姓的期许。

③结构作用:首尾呼应。依据首联的“待尔静川鳞”中的“待尔”等待你的到来。尾联“迎舟拜使臣”中“迎舟”百姓迎舟使臣,回答了首联“待尔”的问题,突出了当地百姓对友人到来的期待。

7.A

8.(1)老马一听到战鼓的声音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还能为报效国家、扫平燕赵贡献一份力量。(2)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虽然衰病但雄心不减的老马自况。(3)充分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操。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老马行走”错误,“行”是文体,不是“行走”。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意思是:老马虽然衰病,但雄心不减,一听到战鼓的声音便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还能为报效国家、扫平燕赵贡献力量。

诗人以“老马”自比,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犹”字极言战马虽已衰老多病,但仍然抱有为朝廷收复失地的雄心。诗人如同老马一样,一旦传召北伐,擂响出征的战鼓,就会如同老马一样驰骋沙场,再现雄风,踏平燕赵,为国效忠。

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

9.C

10.①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②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丰富。③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分析错误,尾联是虚写,是诗人设想与朋友离别后,就没有人和自己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了。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能力。

本题可从诗歌内容,描写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答。

内容上,诗的颈联描写了雨后嫩绿的小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色彩丰富。

描写角度上,诗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先描写近处的沙草,再描写远方的山峰,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使画面更美丽。

表达技巧上,作者借美丽的画面反衬别离的哀情。

思想情感上,作者借眼前清丽的美景表达难舍之情,使离别的情感更加伤感。

11.C

1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结合注释③④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

13.C

14.①比喻。“寒虫”两句,以虫禽之声取喻,写乐声辽远清幽,有海阔天空之感;“深闺”两句,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写乐曲的缠绵,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写乐曲的悦耳。②侧面描写。“促弦聒醉惊客起”,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从侧面写出音乐的强烈效果。③用典:通过一些有特色的典故(屈原放逐、昭君出塞、楚狂笑歌、渔父驾舟)来描摹音乐形象引起的联想,从而达到了视、听俱存,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炼句的能力以及鉴赏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C.“‘深闺洞房语恩怨’写音乐的凄凉伤感”错。“深闺洞房语恩怨”,意思是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其中传达的是最和谐、最深情的人间之声,“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音乐的缠绵,而非“凄凉伤感”。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寒虫催织月笼秋,独雁叫群天拍水”,写音乐声像蟋蟀催人纺织月笼秋,像孤雁呼唤同伴天拍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把音乐声比喻成蟋蟀催人纺织的声音以及孤雁呼唤同伴的声音,以虫禽之声取喻,写出了乐声的辽远清幽,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鹂韵桃李”,写音乐声像深闺洞房里倾诉儿女恩怨,像紫燕黄鹂传达桃李的韵味,也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深闺洞房语恩怨”,写出了乐曲的缠绵,“紫燕黄鹂韵桃李”,写出了乐曲的悦耳,读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促弦聒醉惊客起”,写急音繁响使醉客也惊起。此处不直接描写音乐动人,而是借用醉客惊起来侧面烘托音乐的动人,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音乐产生的强烈效果,读来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楚国羁臣放十年”,运用屈原放逐的典故;“汉宫佳人嫁千里”,运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楚狂行歌惊市人”,运用“楚狂笑歌”的典故;“渔父絮舟在霞苇”,运用渔父驾舟的典故。诗歌通过这些有特色的典故来描摹音乐形象,使人引起联想,从而达到了极强的视、听效果,令人如同身临其境,感受丰富的艺术情境,给人以美感。

15.C

16.①情感表达:颈联所描写的湖水涌动、生气弥漫、吞天没日之状,是诗人豪情的形象化表达,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并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世界。②结构安排:颈联所抒发的豪情与颔联之“愁”、尾联之“孤”形成巨大的反差,有助于凸显诗人孤独漂泊之愁,使整首诗歌有跌宕起伏之妙。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尽显孤标傲世之意”错误,尾联写孤舟归客,凸显诗人孤独漂泊之愁。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题干明确指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学生结合情感和结构进行分析即可。

情感上,“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描写的洞庭湖湖水涌动、生气弥漫,洞庭湖中流更是水势浩大吞天没日,意境雄浑阔大,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

结构上,颈联描写诗人的万丈豪情,而颔联“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描写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在日暮时分无限忧愁涌上心头;尾联“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却写诗人乘一叶孤舟踏上归乡之路,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这两联的“愁”“孤”与颈联的豪情反差巨大,一方面使诗歌结构起伏跌宕,另一方面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孤独漂泊之愁。

17.A

18.本诗的诗眼是“伤”字。(它为全诗奠定了悲怆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理由:①客居他乡之伤。诗人登楼望远,满眼繁花反衬诗人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多难之伤。外族入侵,战乱频仍,诗人忧国忧民,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壮志难酬之伤。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壮志难酬而伤心;④对君主任用奸佞之伤。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道、任用奸佞的伤心。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写万方多难的局势,前因后果,顺理成章”错,“写万方多难的局势”,是“伤客心”的理由,因果倒置。

故选A。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由全诗来看,诗眼在首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中,为“伤”字。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因此“伤”字为全诗奠定了悲怆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客居他乡之伤。同时,诗人登楼望远,满眼繁花反衬诗人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中,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凯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以此表达国家多难之伤。

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的意思是:可叹那亡国昏君刘禅竟也有专门的祠庙!已近黄昏了,我也学习孔明,姑且作-首《梁甫吟》吧。此处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同时抒发壮志难酬之伤和对君主任用奸佞之伤。

19.D

20.①叙事、描写富有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吃药后心腹烦闷,为遣闷东园赏景;条条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这些平常事平常景,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②以口语入诗,活泼风趣。“正腹烦”“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③诗作构思精巧。首联写因药后心烦,为遣怀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穿行东园桃李,身在林中树旁浑不见景,可隔着溪岸,却见一派繁盛,于此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一路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首尾圆合,构思精巧活泼。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错误。“脚力酸时坐看山”是说等到脚走酸了时正好可以坐着看山观景。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题“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设题,且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本诗的风格,即“纯朴”“自然活泼”,接着考生就要从诗歌的用语、所写的景等方面分析这一风格。

从诗歌中所写的事情与所绘景来看,“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诗人吃药后心情烦闷,于是来到东园,想要派遣内心的郁结之气;这是平常富有生活气息的事情的描写。来到东园,触目所及的是“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景,非常朴实自然。

从诗歌中使用的语言来看,“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诗中使用诸多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

从诗作的构思来看,首联介绍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却“浑不见”,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构思精巧活泼,首尾圆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