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

作者|丘智贤,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陆军军官学校史政顾问、上海军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着有抗战史与民国史专著五十余篇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1)

张学良戎装照

一封全国统一的急电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廿九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正沉浸者准备次年元旦的新年气氛中,这一天,一封急电由东北奉天(沈阳)发至南京:

万火急。限即到。南京蒋主席钧鉴。组密。现已饬令东北所属于廿九日早七点起改易国旗,特请备案,并请定该日为国民党统一中国纪念日为盼。张学良。俭。印。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2)

张学良易帜电文,并请定该日为国民党统一中国纪念日

此前不断阻止张学良响应国民政府易帜号召的日本,这时也只有认输,奉天城内,日本机关向陆军参谋次长报告:

本日晨,城内一起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而官署前面,布置了中华民国国旗以及国民党的党旗。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3)

日本奉天机关电报,东北易帜

东北飘扬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

当时盛传,东北将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旦易帜,但由于日本方面施压,东北就否能够统一,外界猜测纷纷,十二月三十日,上海申报新闻的头条报导,东北终于易帜:

张学良等通电宣布奉吉黑热四省易帜。

国府特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官。

奉吉黑热四省政府委员昨经国府明令发表。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4)

申报有关张学良易帜报导

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在日本压力下,只得低调行事,黑龙江直至十二月廿八日深夜,才由官厅通知,商家甚至还来不及准备国旗;而在张本身驻地的沈阳,“二十九日晨七时,总部省署各机关公团学校门口,交叉党国两旗,商家皆悬国旗,军士掌旗列队游行,一时大家旗色,尽皆青白,民众欢腾,气象一新。”

实则在易帜之前,东北归附中央,市面上早有明显迹象,通信报导张作相早已制就中山服,预备任省主席时穿用,而各书店当中的三民主义书籍,供不应求,欲购者甚至向隅,但东北改制,必然牵动人事调整,因此几经研究,也费周折时间。

相应于此,国民政府以委职张学良,并尊重其人事任命的方式,完成统一之举,国民政府主席 蒋中正并致电张学良等东北要员,“诸兄匡扶党国,表示精诚,无任佩慰。

济南惨案与张作霖遇刺身亡

半年多之前, 蒋中正曾遭遇一次生死关头,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月三日,日军以护侨为民,在济南对我军民开火杀害,本身曾留日的 蒋中正、外交部部长黄郛、代表熊式辉等,对于日军的蛮横作风,均感到难以想象,外交部特派员蔡公时等,更遭杀害, 蒋中正认为此为国耻,甚至有过于扬州十日。

在此巨变之时,国民政府内部一致认为,只有先完成北伐,统一国家,才能对外,因此,国民革命军乃留李延年团驻防济南,主力部队继续向北渡河前进。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5)

济南事变惨遭日军杀害之外交部交涉员蔡公时画像

日方此时不仅从军事上阻碍北伐军,五月廿一日,更当外交部部长黄郛之面,口头说明日方的条件,不啻于干涉中国主权的最后通牒,日本主张,南北停战媾和;如不能停战时,奉军不战退回东北,则不准北伐军加以追击;若奉军与北伐军交战而败,日本为“维持满州治安”起见,将解除奉军武装,但仍不准北伐军追击;日本也将不准张作霖再度入关。

上述条件,简直将东北视作日本禁脔, 蒋中正极端愤慨,认为“国已不国”;两周之后,张作霖于皇姑屯遭日本炸伤,随即去世,东北局势,将何去何从,年仅二十八岁的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乃成为关键人物。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6)

东京朝日新闻报导张作霖遇炸新闻,诬指为北伐军所为

南北双方的交涉

在日方蛮横无理的举动下,原本处于敌对的奉系与北伐军,立场上乃有了微妙的变化。五月廿一日, 蒋中正透过吴忠信告知孙传芳与奉系,希望奉系迅速出关,“保东北之元气,巩固东北之国防”,北伐军不仅不将追击,且将寻求合作,以利于一致对外;而根据冯玉祥所得情报,日方在张作霖行将出关前,彻夜长谈,因其要求张作霖下台,改由张学良、杨宇霆维持北京天津局面,并且限制奉系南进,因此不欢而散。

至张作霖遇刺身亡以后,张学良乃开始与国民政府接洽统一事宜,六月中,张学良提出,由其主席政治分会,并任命杨宇霆为奉天省主席、张作相为吉林省主席、吴泰来为黑龙江省主席等;七月间,国民政府派代表至东北与张学良洽谈,张表示对于三民主义甚为赞同,但由于日方窥伺,加以张作霖甫去世,内部变化甚大,主张透过双方宣布停止军事行动、正式手续及召开国民会议方式,谋求全国政治解决。

七月中,张学良再次向 蒋中正转达,决心合作,但“对外确有为难”,盼 蒋中正能够协助转圜疏通。 蒋中正则转达,建议张学良迅速易帜,争取舆论支持,并将为东北后盾,“东三省之存亡,即全中国之存亡。对于张提出两人会面商谈的建议,七月廿三日, 蒋中正首次以个人名义,回电张学良,“请兄毅然断行,……,此救中国,至相会一节,弟所深愿,但弟既以外交关系不便来奉,而兄于此时亦断难离奉,望兄勿轻外出,为国珍重。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7)

蒋中正首以个人名义电告张学良

除国事之外,张学良此时还忙于为父亲张作霖准备丧礼,张于七月底,向 蒋中正表示,等到丧事结束,“必对国府有所表示,决不有负我兄之意”,谋害张作霖的日本,此时还派遣林权助为特使前来吊唁,并企图说服威吓张学良,张也表示将强硬对之。

对此,国民政府一方面派员前往东北吊丧,一方面请张学良与白崇禧直接交涉前线事宜,此时,原以奉系马首是瞻的直鲁军张宗昌部如何善后成为重点,张学良还须应付内部父执辈的有关压力,日本人也想利用形势,拉拢奉系,以达成主宰东北的目的。

张学良的统一决心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8)

张作霖之丧,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五日

八月九日、十日,张学良两度与日方代表林权助等会晤,日方态度强硬,希望张学良听从日本,观望形势,中止与南方妥协,否则日本已有决心自由行动;张学良回答,本人决心以东北民意为主,民众渴望统一,则不能中止,日方若有国民政府废约等疑虑,应采外交途径,眼见无法说服张学良,日本甚至威胁张辞职。

日本的态度,激起了奉系内部的反弹,但日本步步相逼,该如何是好?张学良提出强硬、软化、圆滑的三种方针,强硬即武力对抗,对此张学良认为集全国之力也无把握;软化则使东北成为日人保护国,自不可行;因此只有圆滑处理,也就是一面拖延日方,一面诉诸于国际,由此时张学良的态度,也可见到未来他在九一八事变当中,同样的处理模式。

在日本压力下,东北如何归附于中央,张学良提出,可先从人事与法令求其一致,即由奉系向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等举荐人员任命,中央政府向东北颁布法令,如此虽不能立刻易帜,仍有全国统一的实质作用。

此时,日本有拉拢扶植张宗昌直鲁军的企图,甚至传言,可能将直鲁军运回胶东,扩大势力,张学良无法收束张宗昌,又不愿直鲁军问题成为与国民政府交涉时的问题,乃于八月二十日前后,电请北伐军截击直鲁军部,至九月间,失去耐性的张学良,终与张宗昌兵戎相见,以解除其武装。

统一步调:外交、情谊、人事

在南北交涉之际,东北不仅面临日本的巨大压力,苏俄方面也有动作,八月间,呼伦贝尔蒙旗,在外蒙与苏俄支持下起事,破坏铁路,张学良一面以万福麟等进剿宣抚,并同时将情况电告南京国民政府,表示对其外交权限的尊重;张学良并恳请中央派员前往美国宣传东北情况,希望平衡日本势力。

十月中,日本向张学良提出商租问题,并且提议延长吉敦铁路之敦图铁道等权益,张学良电告南京方面,因关系重要,在日本未放弃领事裁判权以前,严词拒绝;而 蒋中正告诉张学良,日本政府同时也派员到南京会商,以后统一口径,由中央政府出面即可,以免日本分化。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9)

蒋中正电请张学良就任易帜,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月九日

蒋中正与张学良之间素未谋面,此时既有默契最终走向统一,如何互相尊重面子,也成为函电重要内容之一, 蒋中正致电张学良,以兄相称,张学良则以蒋总司令响应, 蒋中正电告张学良,致歉未能亲自出席张作霖丧礼;张学良问候 蒋中正病况愈否,并敬贺中秋,鱼雁往返,为东北正式易帜前,维系住人情关系。

十月八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召开第一七三次常委会议,正式通过 蒋中正等十六人为国民政府委员, 蒋中正为国民政府主席,张学良列名委员之一,从人事上为东北统一奠定基础,当时,党国元老蔡元培大为反对,认为张学良列入委员,违反公意,切不可发表,但 蒋中正为要求东北易帜起见,仍坚持原意,并且致电张学良,请其就职易帜:

委员既经发表,应乘此时机同时更换旗帜,宣言就职,以十七年双十节为兄完成统一之纪念日也。

对此,张学良回电,同意就职并拥护 蒋中正为主席,但因日方压迫,易帜准备尚需时间,并请中央设置东北政治分会,任命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省主席,颁订军队服装与公文程序,可以看出,张学良虽形式上充分尊重中央,但为安抚内部,并延续奉系实力,仍力图牢牢掌握四省。

在北伐后最为关键的军队裁减问题上,张学良提出,奉系将现有步兵四十余个师旅,裁减为十五个旅;骑兵由六个师减为两个旅;炮兵由三旅又两个团缩减为八个团等,即官兵由四十余万,保留十五万左右,裁减二十余万,裁余官兵分别转入讲武堂、军官队、地方警察、屯垦公署,或资遣回籍,国民政府邀请张学良派遣要员参加次年召开之国军编遣会议。

十二月廿四日,张学良电请国民政府,分别任命奉吉黑热四省委员、省主席及厅长;十二月廿九日,张学良通电等通电全国易帜同时,国民政府也同日发表上述人事任命。

张学良易帜后的命运(张学良东北易帜)(10)

蒋中正与张学良,民国廿三年(1934年)

这一天, 蒋中正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日记中写道“今日东三省改易青天白日之帜,宣言服从国民政府,至此中国已告统一矣。

只是,国民政府仍面临着内忧外患,岁末之际, 蒋中正深感济南国耻未雪,军人思想不统一,灾荒民穷,党员幼稚,在南京街头,他看见警察小解,学生骄横,又忍不住痛斥,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民国经历风雨动荡后,终告统一,只是未来,依旧艰困重重:

五月三日是国仇,国亡岂许你悠游,骄傲懒惰无廉耻,不惧大祸来临头,亲爱精诚,团结一致,共同来奋斗。革命革命牺牲牺牲,黑铁赤血求我国家独立平等又自由。独立独立平等平等,中华民国真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