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之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差距有多大)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相差有多大?不要争了,历史就是朦朦胧胧

说到《三国》,肯定会有很多人争议不断,我们知道的三国有几个版本《三国志》、《三国演义》、还有其它一些史料如《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每个版本的故事情节,都会有稍微的差异。其中陈寿的《三国志》被认为最接近史实,那么真的是如他所记载的这样吗?为何后面的人会对故事加以改造呢?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之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差距有多大)(1)

其中范爷的《后汉书》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他直接说曹操“屠邺城”,又说袁氏妇子多见侵略!然而他写审配之死时,取材却又取了有利于曹操的版本,因为他知道要想有看点,就必须迎合大众口味!曹操这人的形象一定要有才又奸诈,残暴又爱才,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观看欲望!

再看看后来的司马光《资治通鉴》,他居然也是照着《后汉书》写,因为他参考了以前几个版本之后发现,《后汉书》是经过了范晔加工并且设计的,只有有看点和卖点的东西才能符合大众的口味,为什么我们喜欢看《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呢》?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后者比较枯燥无味!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之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差距有多大)(2)

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有意思的描述,这个版本总体格调是贬低曹操,赞扬刘备,中立孙权!可见作者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的,正是因为这种感情在其中流露,才使得这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比如曹操的对待许攸的事情,他明知这人没有什么坏心眼,但是许褚杀许攸,他表面上责怪许褚,而内心则是十分的欢喜。许攸此人有才无德,但是无奈曹操用了他,曹操自己不想亲自杀许攸,切好许褚干了这事,你说是不是太好了?许攸曾经为曹操立下大功,但是曹操利用完之后也成为了一颗弃子!这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奸诈之性!

《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的曹操,则又是另外一种形象,首先是把曹操的形象塑造成一个爱惜百姓,德行为贤的一个明主,在邺城这件事情上!文章没有提及围城导致饿死一半百姓,反而有这么一段描述:“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以免城中饥色。若百姓一出,便以兵继之。”配从其论。次日,城上竖白旗,上写“冀州百姓投降”。寨中人报曹操,操日:“此是城中无粮,教老弱百姓出降,以免饥色,后必有兵出也。”李孚曰:“操教张辽、徐晃各引三千军马,伏于两边。操自张麾盖,众军一齐拥至城下,果见城门开处,百姓扶老携幼,手持白而出。操曰:“我知百姓在城中受苦,若不出来就食,早晚皆饿死矣!”众皆拜伏于地。操教于后军讨粮食,老弱百姓约有数万。百姓才然出尽。。。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之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差距有多大)(3)

也就是说曹操没有“屠邺城”反而是心发善念,放城中老百姓出城找粮食!他明知老百姓后面就是伏兵,还依然这样做,这就把曹操塑造成一个爱戴百姓,有良有知,善存高远的人了!在攻破邺城之后,审配之死就是按照那个最感人的版本写的,审配之人,恨曹操入骨,他守邺城数月,拒不投降,这让曹操很恼火,但是在审配死了之后,曹操又假惺惺的:“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这样一来,曹操又显得通情达理,仁厚有德了!

后来又有毛本的《三国演义》把曹操爱民惜才的段落删除,据说是认为这没有历史依据!虽然这些个版本,都是经过美颜的,但是不管如何,《三国志》、《三国演义》都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的历史记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