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文史三国577(嫉贤妒能错上错)

聊文史三国577(嫉贤妒能错上错)(1)

  同为孙权的左膀右臂,周瑜和鲁肃的关系很是微妙。

  周瑜功成名就之前,鲁肃曾经资助过他。这一点,周瑜念念不忘,鲁肃却没放在心上,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在罗贯中刻画的人物脸谱里,鲁肃胸怀大局,豁达率直,对周瑜是能帮则帮,能原谅就原谅;周瑜恃才自傲,嫉贤妒能,对鲁肃能打压就打压,生怕他的风头盖过了自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凡事怕比较,一比较,优劣和差距就显露出来了。

  在周瑜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对诸葛亮的嫉妒、算计成了压倒一切的大事要事,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夺回荆州,以此证明自己比孔明更加厉害。

  对于周瑜的那点小心思,睿智的鲁肃看得一清二楚。虽然并不赞同,但他依然非常愿意充当周瑜的棋子,软硬兼施地说服诸葛亮答应江东军队借道荆州,以便远攻西川,代为刘备寻找容身发展之地。

  当然,远攻西川是假,伺机拿下荆州是真。一心想与诸葛亮争个高低的周瑜,这时多少有些丧失理智,几乎到了孤注一掷的程度。

  一直主张发展和巩固孙刘联盟的鲁肃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但他很快没了用武之地。

  为了扫清自己夺取荆州的最后障碍,周瑜略施小计,让孙权削掉鲁肃的官职,使其成为一介平民。

  妒火在胸中燃烧,理智在逐步湮灭,周瑜一步一步将自己逼上绝路。

  其实,周瑜对刘备的底细并不清楚,压根不知道对方已有八万人马,已经具备与东吴决战的本钱。

  不知己不知彼,迎接周瑜的,只能是惨败。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周瑜身体虚弱,根本不适合带兵出征。

  周瑜倔得出奇,不听别人劝阻,不顾自己自体,近似疯狂地打响了进攻荆州之战。

  诸葛亮早有安排,很快对周瑜形成内外夹攻之势。

  无奈之下,周瑜只好接受诸葛亮的建议,同意将军队撤回江东,夺取荆州的的梦想再次破灭。

  几次与诸葛亮过招,周瑜次次受挫。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周瑜都被彻底打垮了,心灰意冷,病倒在床,再也没了意气风发的模样。

  弥留之际,周瑜向孙权检讨,声称自己不该屡屡犯上胁迫主公,并推荐鲁肃接任大都督之职。

  抱着对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气,周瑜含恨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一直不太赞同《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定位和评价,但民间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并最终将其气死的传说,确实令人深思。

  自重但不自恋。我等凡夫谷子,自重自爱是必须的,但万万不能自恋,一旦被以自我为中心的桎梏锁住,必然会自寻烦恼,亦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叫疼都不好意思张嘴。

  自律但不自夸。本事也好,德行也罢,都应该是别人评说的事情。管住自己才能少犯错误,管严自己别人才无闲话可说。

  自信但不自傲。自信过了头就是自傲,甚至会变成无知。无知无畏最可怕,还是把自己估价低一点为好。

  当然,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容人容事,同样至关重要。这方面,作为三国时期孙吴战略家、外交家的鲁肃显然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想当年,周瑜还只个县长(居巢长)时,曾经因为缺粮向鲁肃求助。后者慷慨助人,将一仓三千斛粮食赠与前者,解了周瑜的燃眉之急。二人也因此二人结为好友,后来双双成为东吴的重量战将。

  关于奠定三分天下格局的赤壁之战,周瑜居功至伟,鲁肃也功不可没。事实上,如果没有鲁肃的积极斡旋,仅凭周瑜一人,根本无法说服东吴那些主张投降的大多数。

  对于鲁肃的历史功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东吴老大孙权也心知肚明。赤壁大战后,孙权经常把鲁肃常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意思鲁肃才是那个抢占先机、锁定胜局的关键人物。

  根据正史,周瑜并非小肚鸡肠之人,诸葛亮三气周瑜并将其气死纯属无中生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包括对鲁肃的描写,罗贯中也是点到为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笔墨。

  当然,小说不是正史,甚至连野史都称不上,不能把文学描写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但《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大到很多人压根不读史书,只从这部小说里获取关于三国时间的历史常识。

  谁曾想,这真就“演义”,以此为史料,显然有失偏颇。就像把周瑜刻画成嫉贤妒能的小人,又如把鲁肃描写成可有有无的小人物,根本经不起推敲。

  2011年6月3日草于辽宁沈阳,2020年8月31日晨完善于河北石家庄

聊文史三国577(嫉贤妒能错上错)(2)

聊文史三国577(嫉贤妒能错上错)(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