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1)

这首《中秋》诗是由理学家、学者李朴所写,李朴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直言敢谏,有才名,时人称之为“章贡先生”。

这首诗的首联便点明主题,用“宝镜”来形容月的明亮,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

颔联诗人的空间进行了延伸,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袤无垠的月夜里,那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在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用皓月当空与光照万里,使得景色有一种壮美疏朗之感。

颈联则引用了关于中秋的两个传说,即月中玉兔与蟾蜍。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想要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从立意的角度看,作者通过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十分新颖,构思奇巧。

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2)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很多。而“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面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另外,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士族大夫和文人学士相继效仿,逐步传到了民间。

另一种说法是,中秋节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古人有“秋报”的习俗。当然,也有人认为,中秋节应该起源于隋末唐军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唐代之前的确难以找寻关于“中秋”的诗文。南北朝时期的谢庄有《月赋》,奠定了文学史上所谓的“谢氏拜月的基石”。但是,这篇《月赋》并不是写中秋节的。唐朝时期,关于“月亮”“八月十五”等象征性的文字开始出现,《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字样。

唐朝时期的竟陵文学家皮日休,创作了一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中,出现了“桂花”和“嫦娥”的字样,全诗如下: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前两句写桂花从天而降,似乎是从月亮上掉下来的。作者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一直到现在作者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散落人间的桂花应该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这首诗中同样提到了中秋的典故传说,汉代王充的《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而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树的传说则广为流传。

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3)

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登上昆仑山,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射日后,因此而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娶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此后,他一直与妻子在一起,人们都十分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由于后羿的狩猎技巧十分高超,所以,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但是,在这些来访的人中,有个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次,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时,巧遇在此的王母娘娘。后羿向王母求来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便可即刻升天成仙。虽然拿到了这个不死药,但是后羿不舍撇下妻子,独自成仙。于是,便将不死药暂时由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将不死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见了。蓬蒙想偷到不死药成仙,于是便开始计划偷药。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机会终于来了。他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等到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便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后,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家知道了这件事,但是蓬蒙已经逃走了。后羿发现那夜的月亮格外皎洁,而且月中有个晃动的身影,特别像嫦娥。于是,他拼命地奔月追去,但是无论怎样也追不到。

后羿无可奈何,又十分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喜欢的鲜果蜜饯,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而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4)

民间关于嫦娥吃了不死药的传说也多种多样,也有传说嫦娥撇下后羿,自己偷偷吃了不死药的,比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北宋白体诗人王禹偁的《和冯中允仙娥峰》中有“嫦娥月里休相笑,万古应无窃药踪。

根据月亮反射出的暗影,民间还流传出了“吴刚伐树”的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得十分繁盛,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有个叫吴刚的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吴刚不小心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让他砍伐这棵高大无比的桂树。吴刚每砍下去一次,神奇的桂树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吴刚知道自己以后要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但是这是惩罚,没有办法,便一直这样劳役下去。

砍了几千年,桂树就这样随砍随合,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的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5)

历代文人都喜欢借月抒怀,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通过一系列的景色描写,抒发情结: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这个时候中秋的民俗已经形成。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有一首《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笔调有些悲伤。听月楼高耸入云端,与天界相连。倚在楼头能够清楚地听到月宫里的声音。如玉一般的冰轮咿咿呀呀地从天边升起,里面传来了玉兔捣药的叮咚之声。从广寒宫里传出了缥缈的音乐,中间夹杂着吴刚伐桂的斧声。忽然吹起了一阵香风,耳边仿佛听到了嫦娥的欢笑之声。

这首诗运用神话故事,从玉兔捣药到吴刚伐桂,再到嫦娥的笑声,读来让人浮想联翩,趣味盎然。

唐诗里的中秋节(古诗词里的中秋节)(6)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与其他的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中秋节,月朗星稀,皎洁的月光恰好适合赏月,品尝瓜果。这个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圆圆的桌子,圆圆的月饼,阖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