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

仔细想来,以往的岁月里,我对为师的追求,经历了三次转折——

最初的时候,我想做一名经师,日日在黑板上耕耘,月月在教室里吟唱,只要不被学生轰下讲台,对我来说,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毕竟,很多前辈都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数十年如一日,从入职就能看到退休,日子波澜不惊,但正是有了他们的这份坚守,才有无数的“我们”走出了大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后来,我不满足于做这样的老师,原因很简单,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是当初的我们,老师再也不是他们获取知识唯一的渠道,甚至连最重要的渠道都不是,如果我们只想着给他们传授知识,早晚会被学生轰下讲台。

于是,我想着做一名“陪师”。希望通过自己的陪伴,学生能够快乐地长大,他们能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我的人生阅历,能带给他们些许的启发,我就知足了。

人生百年,虽然我只能陪他们一程,但是只要他们能够笑着走出校园,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聆听了更多的讲座,见到了更大的世界,也对“名师”两个字产生了向往,自然也就有了些许的野心——心想着就算做不了省名师市名师县名师,哪怕做一个镇名师校名师,也算对自己有所交代。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1)

(图转网,如侵删)

可是现在,我发现,我与“名师”两个字之间的距离,就算没有十万八千里,至少也相当于南极到北极。

因为我的学识,我的年龄,我的精力,都注定我做不了“名师”了。

按照网上的定义,“名师”指的是“指的是在教育培训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培训师等”,从教21年,虽然很少偷懒,但是所作所为也不过是惠及三五百学生,距离“重大影响”四个字,着实差得太远了一些。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的时候就出发,毕竟年轻的生命少有牵绊却多有精力,反观自己,已经年至不惑,虽然对人生对工作,依旧有很多的“惑”,可是精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的初始学历,只是一个中师毕业,虽然后来自考了本科,但是站在满校园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面前,我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知识的匮乏、学养的不足,虽然有些实践经验,但终究零散难成体系,自然也就限定了我的职业天花板。

还有……

综上种种,于我而言,成为“名师”的机会,不说接近于零,也是毫无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2)

(图转网,如侵删)

仔细想来,成不了“名师”也没什么,只要不放弃努力,自我驱动,拔节生长,我至少还能成为一个“明师”。

毕竟,“名师”是稀缺资源,能够称为“名师”的老师,在广大教师群体中,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就算终其一生,我们成不了“名师”,也没有人会笑话我们。

但是,如果我教书一辈子,却连“明师”都做不了,那就大有问题了。因为做一名“明师”。这是我们当老师的最起码的追求与标准。

“明师”二字,出于《韩非子·五蠹》:“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直译过来就是“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为高明的老师就会得到名望和荣誉”。照这样看来,早在几千年前,韩非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名师”,首先得是“明师”。

当然,也有人把《韩非子》里的“明师”二字理解为“贤明的老师”,个人觉得,所谓“明师”,既要是“贤明的老师”,也要是“高明的老师”。“贤明”重在德行,“高明”重在技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终成“明师”。

李志欣校长在《做个自驱型老师》的自序中,也提到了“明师”的概念,说自己要做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日之师,个人觉得,这也应该是我从师的追求目标。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3)

(图转网,如侵删)

做一个明白之师,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职业定位。

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育专家也曾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按照教材上的说法,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的潜能的开掘者,换言之,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里,我们都担负着巨大的责任。

做一个明白之师,还应该明白自己的职业短板。

同样是老师,有人循循善诱,有人谆谆教诲,有人才华横溢,有人幽默风趣;反之,有人性格急躁,有人逻辑不清,有人不善表达,有人忙于俗物……

只有找准了自己的职业短板,才能对症下药。当然,“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对于我们大部分老师来说,读书是弥补短板的最佳药方——读专业书籍,读文学书籍,读思维书籍,根据个人短板,选择最适合的书籍阅读,就能让我们迎头赶上。

做一个明白之师,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

一个老师,首先应该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知识这东西,从来都不是教育的全部,我们的工作,也不只是简单的口耳相传,我们还需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为他们将来的人生奠基。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我们的工作才无可替代,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4)

(图转网,如侵删)

做一个明辨之师,首先要守住自己的从业初心。

坦言之,很多人提到“老师”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清贫”,就是“奉献”。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就是在耍流氓;只讲“回报”不讲“奉献”,就是在谋财害命。

不可否认,虽然现在的时代是教师待遇最好的时代,但是当前的时代却是教师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需要守住从业初心,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做一个明辨之师,还需要严格遵守为师之“规”

名师行为世范,名师靠信念眼无规范心有规矩,明师靠实践眼有规则心有规范,身先示范,身正而行,令行禁止。

这是一个五光十色的社会,繁弦急管红灯绿酒,随时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如何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旧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需要我们严守为师之“规”,把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做一个明辨之师,更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路。

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种教育思想层出不穷,今天一理念,明天一模式,专家大咖各有各的说法,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上,都有他们的道理,却未必适合我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学习,更要思考,我们必须结合我们自己课堂实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5)

(图转网,如侵删)

做一个明日之师,必须着眼学生的未来。

有人反对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说法来评价老师的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工作成效要很多年后才能看得见。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与学生的未来有关。这就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认真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灵魂里播种下鲜花的种子,让他们的未来姹紫嫣红。

做一个明日之师,必须永不满足于现在。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所有适用于昨天的一切,未必能适用于明天,如果我们始终躺在昨天的成功上面沾沾自喜,距离淘汰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所以,立足于我们的专业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学习新理念,学习新思想,虽然我们不知道“明天”什么样,但是我们可以“以‘昨天’的视角看‘今天’”,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

做一个明日之师,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毋庸置疑,生而为人,天生就有惰性,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更好的期待,很容易就会“躺平”,就会“佛系”,就会从一开始就看到自己的职业终点。

我们需要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这样我们才能更有动力去做我们的工作,并且做得更好。因为,就算我们终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向着理想前进的过程,我们就已经超越了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自我成长(自我驱动拔节生长)(6)

(图转网,如侵删)

全力奔跑,拼命拔节,做一个“明师”,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人曾经改写冰心赠葛洛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爱在左,责任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我们就不仅是“明师”,也是“一世师”,因为我们重塑了学生的生命。

有人说,“世间多是画龙手,天下独缺点睛人”,直言“名师”的稀缺;但是我想“若得明师点灯塔,此生前行不迷惘”,能够成为“明师”,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了,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愿得天下明师千千万,扮得教育万紫千红。

(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