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2)

音频 | 严鼎

文稿 | 严鼎

丰乐亭记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3)

(续上篇讲解)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4)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5)

【注释】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

“昔太祖”五句: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后周大将,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辉、姚凤会战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队败于滁州城。随后赵匡胤亲手刺伤皇甫辉,生擒皇甫辉、姚凤,夺下滁州城。周,指五代时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

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

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

“所在”二句:指到处都割据称王,难以计算。胜,尽。

及:等到。

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

向,从前。

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译文】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辉、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作者紧接着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乱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辉、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作者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辉、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作者推测,这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的缘故。

欧阳修除了是一位国家高级官员、伟大作家之外,还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和金石学家,他修撰的《新五代史》位列二十四史之一。在文化上取得如此全面而高水平成就的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有的。欧阳修在贬官滁州期间留心史事,亲身寻访故迹,这是他继承司马迁游江淮、探禹迹的治史精神的体现。

欧阳修讲述宋太祖统一天下泽被万民的故事时,至少有三个用意。在他看来,是宋太祖让天下大一统,百姓从此安居乐业;二是百姓要饮水思源,感恩宋室天下的赐福;三是思考滁人得享太平之世的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滁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仍),才能永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辛弃疾后来的“招商富滁、为民解忧”施政理念,同样也是对这种忧患意识的一脉相承。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6)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7)

【注释】

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

畎:田地。

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

涵煦:滋润教化。

【译文】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作者在这里描绘的场景颇有桃花源的旨趣。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这不就像《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让作者感慨的是,到如今那些经历或了解战争的“故老皆无在者”“百年之间……而遗老尽矣”。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战乱的痛苦,“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了。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转,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隐晦,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欧阳修感怀滁州百姓承平已久,没有了危机感,殊不知这才是最大的危机。因为心存忧患意识,作为一方主官,欧阳修对给自己带来极大声名的文章并不太在意,他更在意务实做事。他因此说过,“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容斋随笔》有载:“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公曰: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疏忽也。”

推演欧阳修的想法,“做官不一定要文章达于人闻于世,做官的首要一点是要会做个好人,能够忠于职守,为民为朝庭做事。”他一生的官场生涯,都在践履自己的如上所说。

因此,《丰乐亭记》的文化内涵,既是欧阳修对滁人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的友情提醒,同时也是对自己临政一方不可懈怠的一种警策。丰乐亭,因此也成了一种“为民担扰”的文化标杆。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8)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9)

【注释】

事简:公务简单。

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

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谪守来此的欧阳修,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为政之暇,每日与同事优游于山水林泉之中,迎风咏歌,夕鸟相和,酒酣方归,乘兴挥毫,无意为文而文动天下,让那一刻的山水,那一刻的自己,亦于无意中进入青史。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0)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1)

【注释】

岁物:收成。

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

名:起名,命名。

【译文】

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庆幸,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作者接下去又说,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这依然是作者忧患意识的体现。

回过头来再看这琅琊山、丰山,这里的亭台溪流想必曾经见证过欧阳修被贬滁州经过的愤懑、窃喜、得意的心路历程吧?试想在霜染层林,秋雁南飞的凄清时节,一个“前途无量”的京官被贬到衰草连天,不见车马的蛮荒之地当太守,这事搁谁可能都愤懑不已。可欧阳修毕竟是豁达之人,他很快发现了在地方上当官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惨,至少不用站班叩首见谁低头,也不用揣摩别人心思看人脸色。为政没有掣肘牵绊,生活便可以随心所欲,品茗乡野醉眠山水,毕竟文人骨子里大多有对自然的天然向往,于是这林下客便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凭借着对朝廷的忠心和对当地百姓的热爱,欧阳修几年下来苦心没有白费,治下物埠民丰,为官政绩斐然,个人的声望也到了一个顶点,《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流传后世的千古佳作正是欧阳修这一时期的作品,从而奠定了他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的基础。

欧阳修晚年更是渴望远离官场,宋熙宁五年,欧阳修在颍州(今阜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同年八月获太子太师,由于欧阳修当过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按照朝廷当时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京城500里之内安葬,所以欧阳修的陵寝位于如今河南新郑,没有归葬故里江西吉安。

用苏轼的悼年恩师欧阳修的词作为结束: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附原文)

丰乐亭记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2)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3)

下期内容预告

欧阳修《醉翁亭记》

(同学们可以先预习哦)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4)

古文观止第37讲(古文观止第35讲丰乐亭记休言万事转头空)(15)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文稿 | 严鼎

音频 | 严鼎

排版 | 张金香

统筹 | 孟滕玲 张金香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