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经解读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释:

​躁:​ 浮躁。

​君: ​主宰,这里指克制浮躁。

​圣人:​ 具备了“道”的修养的王者,即“有道的君王”。

​辎(音资)重: ​《汉书·韩安国传》颜师古注:“辎,衣车也。重,谓载重物车也。故行者之资,总曰辎重。”辎,是前后遮蔽,用以载人或载物的车。这里指君子在行为上抱道不离,所以辎重的意思是“道”。

​荣观:​河上公注:“荣观,谓宫阙。”指王者宫室美人的富贵条件。

​燕处超然: ​​燕处:指清心寡欲地自处。整句话是说:有道王者,虽然有宫室美人美食等一应条件,也要恬淡自处,适可而止,不事奢糜无度,穷奢极欲的生活。

​奈何:​ 怎么办?

​万乘之主:​ 拥有兵车万乘,这是“天子之国”国君的规制,这里是指天子。

​以身轻天下:​ 重己欲、事奢糜而盘剥天下臣民。这里指把国家福祉放在自己的享乐之后,是离道行为。

​释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稳重能克制轻率;内心虛静是浮躁的主宰,内心虚静可以抑制精神浮躁。因此有道王者一天到晚要奉行大道,须臾不离身。虽然住着巍峨广大的宫室,吃着美食,身边有美人陪伴,但也要适可而止。内心保持虛静的心态,恬淡自处,不事奢糜,更不可穷奢极欲。

那么为什么大国的天子,还一味只是注重自己的享乐,奢糜无度,而把国家福祉和臣民的太平安乐这种大事丢在了一边呢?

轻视天下臣民的利益就会失去国家根基,轻浮暴躁的执政态度就会丧失对国家的主导,君王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解读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德经解读第二十六章)(1)

​本章释义:

​本章阐述了老子民为重,君为轻的主张,从轻浮和稳重、虚静和浮躁这两个性格特质λ手,揭示了君王治国理政,要把国家臣民的利益当成自己的首要利益,即13章所说的“贵以身为天下”,即化自我于天下,把解决天下事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在解读 “荣观”这个词时,我解读作“虽然有巍峨的宫室美食和美人作伴”,因为这在当时是“天子之国”国君的规制,并不涉及奢糜。所谓“奢糜”的定义,是国君不知以此为满足,还要去搜罗奇货宝物、财富美人,导致社会负担很重。

所以老子的建议也是适可而止,不要再索求增加,更不可欲求无度。老子在22章说的“余食赘行”,第8章说的“居善地,心善渊”,在第23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12章说的“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大国之君只有抱道不离,以天下事为己任,而轻于享乐纵欲,才算是入道、守道。可见老子的理论层层铺开,结构非常的严谨慎密。

2002年9月21日 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