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米用什么泡会变得好吃(简单几招就能让新米)

当然了,如果是优质的大米,不需要这些方法也能蒸出香甜可口的米饭。

但是,一般的大米和陈米该如何煮才能煮出香喷喷好吃的大米饭呢?

很简单,只要记住这四大秘籍,不管是新米还是陈米,都能蒸出香气怡人、粒粒晶莹的米饭!

首先,我们要用一个容器量出米的量,接下来打开秘籍:

第一大秘籍——洗米

洗米一定不要超过3次,如果超过3次后,米里的营养就会大量流失,这样蒸出来的米饭香味也会减少。

第二大秘籍——泡米

先把米在冷水里浸泡1个小时。这样可以让米粒充分的吸收水分。这样蒸出来的米饭会粒粒饱满。如果是新米可以不用泡那么长时间,因为新米中的水分比陈米多。另外,想吃软点的饭,可以泡久点,不想吃太软的饭,可以泡的时间短点。根据自己口味调整。

第三大秘籍——米和水的比例

蒸米饭时,米和水的比例应该是1:1.2.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来测量水的量,用食指放入米水里,只要水超出米有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就可以。

第四大秘籍——增香

如果您家里的米已经是陈米,没关系,陈米也可以蒸出新米的味道。就是在经过前三道工序后,我们在锅里加入少量的精盐或花生油,记住花生油必须烧熟的,而且是晾凉的。只要在锅里加入少许就可以。现在,可以插上电,开始蒸。蒸好后,粒粒晶莹剔透饱满、米香四溢。

陈米用什么泡会变得好吃(简单几招就能让新米)(1)

还有几种江湖上流传已久的煮饭方法可以参考下:

1、加醋蒸饭法

蒸米饭时如果担心吃不下剩下,可按1000克大米35克食醋的比例向国内加一点儿食醋。这样蒸出的米饭并无酸味,相反饭香更浓,而且即使剩些米饭,不放入冰箱内一两天也不会变馊,甚至再次蒸后,剩饭也像新蒸的一样好吃。

2、加酒蒸法

此法适用于蒸出半生不熟的夹生饭使用。当发现蒸出的米饭夹生后,尽快向蒸锅内滴加几滴白酒,然后再用文火略蒸一会儿,便可食用。

3、加盐蒸饭法

此法适用于陈米作原料蒸饭使用,在蒸饭前加入少量食盐,然后用筷子将其搅匀,这样蒸出的米饭色泽光亮,似新米蒸的。

4、加油蒸饭法

在盖上锅盖之前,向米水中加入少量食油或者西餐用的沙拉油,可使煮熟的米饭金光灿亮,且更加柔软香甜。

5、“斜度”蒸饭法

三代同堂,合家欢乐。可就是蒸饭时不方便,长者想吃软饭,少者爱吃硬饭。有些孝顺的孩子在盛饭时往往给长辈装饭锅中央的饭,以为中央的米饭松软可口,其实不然,如果在蒸饭前有意将入锅的米粒堆出斜度,使厚端浸水少,薄端浸水多,那么蒸出来的米饭便软硬兼有,即浸水少的部分米饭略硬,浸水多的部分米饭松软,众口不再难调。

陈米用什么泡会变得好吃(简单几招就能让新米)(2)

陈米如何煮才会像新米一样好吃?

“家里买的总是陈米,每次吃口感很粗糙,不想不软的,烦死了。”总有不少此类的抱怨。

看到有人说加啤酒一起煮能让陈米和新米一样好吃,而且饭粒晶莹有光泽,又香又软又好吃。

可是啤酒家里一个月都不买一次,有时候开盖了用不完,啤酒放在那里又没用了,再说,每次都要买一箱的啤酒备用煮饭也浪费钱,所以想到了一个更简单更方便的方法,即用茶水来煮陈米,可煮出色、香、味俱佳的米饭。具体操作如下:

取茶叶1-3克,用500-1000毫升开水浸泡4-9分钟后过滤去渣,再取适量已去渣的茶水作为煮米水加入淘净的陈米中,这样煮出来的米饭清香扑鼻。而且,茶水煮饭还有去腻、洁口、消食和预防部分疾病等益处。据营养学家研究,常吃茶水煮的米饭,有益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中风、防癌和预防龋齿。

按照国家规定,储存五年以上的米为陈米,陈米和变质的米是两码事,国家应急战备储备粮都是属于陈米。每五年更换一次。

大米贮藏时间过长会变质,产生糠味和令人不快的酸味,而且米黏度降低,失去光泽、变硬、加工出来的米饭发散。用陈米加工的米饭、糕、米点心,口味差,不受欢迎。

米储存时间长了煮出来的饭往往缺乏黏性,饭香味亦减弱。那么怎么样才能使陈米煮出的饭色香味有所改善呢?现介绍一个小方法不妨试试。

首先,陈米用水淘洗干净后,可盖上锅盖,静置几十分钟让米充分胀一胀;

其次,上锅煮饭时,往锅内加少许植物油;

第三,按平常的方法煮饭,待米饭煮开后,用筷子稍加搅拌,当饭快熟时减小火量,让陈米的气味随油气蒸发而消失。

说了这么多煮饭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其实家庭煮饭也没那么复杂,饭好不好吃关键还是在于米的品质、水米的比例这两个问题。

至于放多少水和米,各种说法都有,即使是用优质好米按照标准方法煮出来的米饭,也是有人觉得好吃,有人觉得不好吃。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有些人喜欢吃软一些的,有些人喜欢吃硬一些的,有些人喜欢吃黏一些的,有些人喜欢吃爽口一些的。所以,煮饭的关键还是在于经验,找到最适合你口味的水米比例,记住它,从此以后你就能煮出自己最爱吃的大米饭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