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

三国孙虑古城、唐王朝孙州牧杨楷与四知堂

南昌市安义县三国古城孙虑城——唐王朝孙州牧杨楷之府衙探索 四百多年前明万历《新修南昌府志》第二卷《郡纪》:“武德四年以洪州置总菅府,析章江之西境置南昌、西昌、金塘三县,又析南昌为新吴、南泉共五县于石鼻林之北孙虑故城建孙州以统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8页),这里请读者注意:是在三国孙虑故城建孙州统治五县!章江即今赣江,此南昌既是当时的豫章(大约现在的南昌市)析出之县。孙州治南昌,赣江以西属孙州,以东为洪州地。据此推测唐朝时期孙州府衙,大概就在孙虑城。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

据《旧唐书》第八十七卷《林士弘传》:唐武德五年“王戎亦献南昌地,诏戎为南昌州总菅”;《张善安传》(第十二册30—3729页):武德六年“善安掠孙州,执总菅王戎。”拟似南昌州近孙州,南昌州治建昌(今永修西北艾城),孙州治南昌。从明万历《新南昌府志》来看,以孙虑故城为孙州府衙,唐孙州牧杨楷在此地办公为合理推测。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3)

南昌县为孙州治所,当与孙州同地,今安义县(明时由建昌县析出)东阳乡徐埠村有孙虑故城,由此推测唐朝孙州的州府衙门可能就在孙虑故城!因为三国时期,这一带归东吴孙权统辖,故而得名孙州。穿境而过的潦河,水运发达,孙虑城建设完备,把这里作为唐代孙州府衙有合理之处,且与历史记载比较吻合。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4)

孙虑城古遗迹:红石土夯

孙虑城遗址位于安义县东阳镇上徐自然村。公元228年,孙权三子孙虑,时年仅16岁,被封爵建昌候。同年,因战备需要,垒土筑建了这座侯王城。但在经历300多年后,唐王朝把这里作为孙州牧的办公府衙,是孙虑做梦也不可能想到的!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5)

孙虑城遗址为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为研究三国时期军事布局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据了解,孙虑城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成为第一批南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6)

三国时期,孙虑当时还在荒山野地的安义县城东门(现在的安义县人民医院东北面)搭建军帐,在内打制铁器、纺纱织布、缝衣裁剪等以备军需。后来这里就叫军帐巷(即今天的京庄巷)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7)

军帐巷遗迹

大唐孙州牧杨楷——东冈杨一世祖汉太尉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因地处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故尊称杨震为关西夫子。据《后汉书·杨震列传》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有一次,途经昌邑,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荐过的荆州茂才人王密为昌邑令,王密为报知遇之恩,谒见,至夜怀金十斤送给杨震。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说:“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羞愧而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凡是杨震后裔,往往其宗祠或者宗谱内,有“四知堂”三个字。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8)

杨氏宗祠内挂有“四知堂”牌匾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9)

杨氏宗谱上印有“四知堂”三个字

杨震的另外一个故事,恐怕少有人知:那就是“焚诗过湖”,讲的是杨震夫妇过洞庭湖,途中风浪大作。乘船的人都说是河神作怪,请求杨震拿出金钱投入河中,以求平安。杨震说:“我两袖清风,哪里有钱!”。但见大家都哀求,震说:“我拿不出钱来,就写诗来代替吧。”遂写下四句诗:“杨震为官一身清,哪有金钱祭河神。平生不做亏心事,船到江心任你沉。”之后命人将诗笺焚化,撒入湖中。夫人为了表示虔诚,背着杨震拔下头钗,投入湖中,顿时风平浪静。回到官署当晚,夫人买鱼给大家做晚饭,不料从鱼腹中发现了自己投入湖中的头钗,大家莫不称奇。当然这只是个传奇故事,但也说明在人们心中,认为杨震的清廉都感动了鬼神。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就是“正气浩然,邪气奈何?!”从杨震在陕西关西地区生活,传至第八世孙杨杞,遭遇了历史上的又一次大灾变——西晋永嘉之乱。国家从短暂的统一,又一次走向分裂。国家下一次再统一,就是杨震的第十四世孙,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0)

西晋永嘉之乱,匈奴南下,西晋灭亡

西晋永嘉(304年-316年)年间,继八王之乱后,匈奴军发动战争,攻破晋都洛阳,俘虏晋帝,西晋灭亡。因战争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史称“永嘉之乱”。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1)

西晋永嘉之乱,造成大量难民南下,给南方带来巨大压力

之后,整个北方关西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难民逐渐向东南迁移。其中有杨震第八世孙杨杞,随难民潮来到南雍州(今湖北枣阳等地),之后投奔侄儿——西晋雍州刺史杨亮(汉太尉杨震第九世孙)。太和五年(370),杨亮任梁州刺史,多次与前秦作战。宁康元年(373),前秦军队退守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太元二年(377),杨亮担任荆州刺史桓冲的咨议参军,守江夏(今湖北等地)。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2)

383年,杨亮进兵取蜀(四川),随后退兵。次年(384年)杨亮再任梁州刺史,第二次率军伐蜀,屯兵巴郡(治今重庆)。三年后(387年),杨亮改任雍州刺史。正是杨亮的两次征伐四川,其将叔父杨杞带到了四川。八百里秦川,阻挡了匈奴胡人的铁蹄,使四川成为了天府之国,稳定而富饶,杨杞随后定居于四川成都附近。后在此繁衍生息。及至杨震第十八世孙杨奖,生四个儿子:长子杨林、次子杨楷、三子杨森、四子杨桂。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3)

据北宋杨楷第十六世孙、宗正丞、殿中侍御史杨畏主修东冈杨氏第二届谱时,特邀请同朝为官的苏轼为东冈杨氏撰写的家谱序文及安义县同治十年(1871年)杜林编写的《安义县志》和清同治十年陈惟清编的《建昌县志》,结合各支《杨氏宗谱》分析,东冈一世祖杨楷(617-701)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庚子中得贡举,受唐太宗皇恩,补空缺官位——孙州牧。从四川成都老家出发,举家来到江西孙州任孙州牧。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4)

杨畏(1043—1112)与苏轼(1037—1101)同朝为官,先后担任工部员外郎、宗正丞、殿中侍御史等。据二十五史《宋史·列传》一百一十四《杨畏传》: “苏轼守杭,诉浙西灾潦甚苦。易率其僚杨畏、安鼎论轼姑息邀誉,眩惑朝听,乞加考实。诏下,给事中范祖禹封还之,以谓正宜阔略不问,以活百姓。”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5)

正是在杭州期间,杨畏邀苏轼为自己主修的,第二届东冈杨氏家谱写序。

据《宋史·杨畏列传》杨畏(1043–1112)字子安,北宋其先四川成都遂宁人,其父徙洛阳。从这简单的介绍中分析,就可能存在两种情况:1、杨畏的先祖杨奖、杨楷等本来就是居住于四川成都遂宁,后杨楷迁到南昌市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东冈,之后杨畏又随父母迁居洛阳,故其简历仍写祖籍地成都遂宁。2、杨畏父母等从长均乡白沙村东冈迁徙回成都遂宁,杨畏出生之后,父母又来到洛阳。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但是无论何种情况,毫无疑问,宋元祐五年(1090年)杨畏一定是在长均乡白沙村东冈故里撰修东冈杨氏家谱。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6)

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惠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除西京国子监教授,舒亶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有御史中丞出为郡守,监司荐之,畏言:“侍从贤否,上所素知,监司乃敢妄荐,盖为异日地尔,乞戒其观望。”舒亶有盗学士院厨钱罪,为王安礼所白,畏抗章辨论,以为可谓之失,未可谓之故。亶罢,畏坐左转宗正丞,出提点夔州路刑狱。

杨楷在任孙州牧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辛亥,按照唐朝惯例,应再次升迁,但是杨楷没有去赴任。既没有返回朝庭(陕西西安),也没有回四川成都的老家。而是象晋代陶渊明一样,辞官归田,开基于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马山东坡(宋时地名南康府建昌县依仁乡东冈里),他同时兴建了一座“圣水庙”,庙内供奉管理灌囗水旱的二郎神。圣水庙里面挖了一口井,天旱时,在井边祈雨应愿。之后逐渐建成东冈街。楷公卒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葬于安义县凤凰山。梁开平四年(910年),先祖杨隐之,在主持东冈第一次修谱时,为弄清先祖的来龙去脉,来到了安义县凤凰山上,亲眼目睹了先祖杨楷的墓碑,字迹清晰可辨,上面记录的有关杨楷的各种信息清清楚楚。楷公娶妻虞氏,生于唐武徳三年(620年)五月初五。她生性贤惠,端庄典雅。她在楷公的官邸,身正垂范,从不干扰政务、从不非义朝政,无是无非,顺徳垂范,为后世景仰。卒后与楷公合墓于安义县凤凰山。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7)

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马山东坡(东冈故里),距离安义县凤凰山开发区近二十五公里,而杨楷夫妇俩去世后为什么安葬于这么远的地方呢?答案就是孙虑故城距离凤凰山开发区不到一公里,三国时期的孙虑城可能就是唐代孙州府的府衙,唐朝时期的孙州牧杨楷正是在这里工作生活过,所以长眠于此!十分可惜的是,尽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有人亲眼目睹了杨楷夫妇墓,只是墓已被盗挖,但是墓碑仍在,孙州牧杨楷等字迹仍清晰可见,但是由于安义县凤凰山历经变化和开发,其踪迹全无!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杨楷兄长杨林居港口,因为这里距港口近,水运发达。其弟杨森可以沿潦河而上到达瑞州高安九皋,杨桂随父杨奖在水运发达的中转站湖北麻城居住,往来方便。

杨楷的三个儿子,除长子可遵远居瑞州高安万石桥浮桥东竹冈,安葬之地不详外,其余两子均安葬于长均乡白沙村东冈附近山上。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8)

其中杨可迢的墓碑,尽管经历了千年的风霜,但至今仍在,依然保留了其详细的记录!

孙州牧杨楷后人,把开基祖杨楷奉为一世祖,并将堂号定为“四知堂”,紧守四知家风,清廉正直。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19)

与宋朝文天祥同朝为官的好友,御史杨友直写有《柬杨侍御》:“西江杨友直,书法拟钟王。劲若锥穿石,垂如雨溜墙。簪花羞女美,脱剑笑僧狂。他日洪都府,烦君写数行。”对杨友直书法赞赏有加,令人遗憾的是文天祥最终没有到杨友直的家乡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东冈故里游访!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0)

杨友直题诗《过洞庭》

囊底应无暮夜金,担头只有一张琴。

中心若有欺君意,一任碧波深处沉。

杨友直的这首诗饱含了杨震的四知清风,继承了孙州牧杨楷的忠肝义胆!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1)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2)

明朝杨熙(曾做道台观察,故叫杨观察,长均乡观察村的“观察”由此而来)他写的教子诗,催人奋进: 《砧基垂后》

白发萧萧两鬓斑,只身孑立不辞艰。

诸儿要识平生志,好展春风莫放闲。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3)

明国子监祭酒杨淞题《应制》

宫树春深绕万花,锦衣促召日初斜。

恋舆暂驻开黄道,衮服遙瞻擁绛霞。

宝㼝赐倾天上酒,金瓯催进雨前茶。

侍臣有幸龙颜悦,四海于今浑一家。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4)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5)

清朝杨正儒题《读书名山》,承杨楷遗风耕读不缀。

琉球人谈历史(时间带不走东冈人对历史的追索)(26)

清正廉洁,勤劳朴实,是杨氏家族的追求。即使是被蒙冤受屈,依然是刚正不阿!“天知、神知、子知、我知”,这些掷地有声的杨氏家训,至今听起来仍然是响彻云天,振聋发聩。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中,“四知”美名历经千年的洗礼,不但没有被时间的尘埃湮没,反而被历朝历代的人敬仰和推崇。“四知”家风,就像一朵淡淡的蒲公英,飞落在安义县长均乡白沙村——东冈杨楷故里,在那偌大的马山坡上,唐王朝时期的东冈古街,生根发芽,虽历经寒冬,穿越淤泥,但都会在每一个初夏,给人们一片碧绿、一个莞尔的微笑。

2020年8月5日杨楼绪于安义县长均乡东冈故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