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

作者:主创团·筱恬

期中考试刚过,听同事说起了她家小区发生的一起悲剧。

有个上初一的小女孩,此前成绩一向很好。但这一次却考砸了。

为此,女孩的父母责骂了她。结果这个孩子想不开,从楼上直接跳了下去,当场去世。

大人的望子成龙,代价竟是孩子失去生命。得知此事,大家都无比唏嘘。

不禁想到最近看过的两个新闻。

一个发生在山东济宁。有个11岁的小男孩,成绩不算好,考试总不及格。

这一次,在自己的努力下,男孩终于拿了60分。为了鼓励他,爸爸特意摆大席请一大家人吃饭,庆祝儿子学习进步。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1)

而另一个发生在江苏苏州。二年级的男孩考了23分,把试卷拿给爸爸妈妈看。没想到,他非但没被挨骂,还获得了点赞。

妈妈说,她为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孩子只要认真学,再小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2)

对比鲜明的两个新闻,莫名就让人心头洋溢着暖流。不管考得如何,总有父母在身旁笑语盈盈地为自己鼓劲儿。跟那个自杀的女生相比,新闻中的这两个男孩是多么幸运和幸福!

都说孩子的分数是家长的“晴雨表”;考好了喜笑颜开,考砸了大发雷霆。

但你可知,那个没考好的孩子,往往自己就已经承载了不少压力和痛苦。大人的过激反应,无异于再往他们受伤的心上再捅一刀。

其实,孩子越是考得差、越是处于低谷时,就越需要我们的关爱和鼓励。父母这份无条件地接纳,才是他们逆风翻盘的最大动力与底气。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3)

为什么我们总是以爱之名,对孩子面目狰狞?

节目《老师请回答》中,曾来过这样一组家庭。

男孩名叫邹骁,今年七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特别严厉的妈妈。

每天晚上写作业时,妈妈都会不停地批评他,指责他拼音写错、句子没加标点符号、做算术题速度慢……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妈妈让邹骁刷题,做不完还要罚写。当他委屈落泪时,妈妈马上甩脸色:“你要哭哭啼啼的,咱俩就别谈了,你自己干去吧。”

就这样,邹骁每次见到妈妈总是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他说:“有时我思考的时候,看到我妈妈苦脸了,我就害怕了。”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4)

这样的状态自然学不好。面对儿子成绩怎么都提高不了的现实,焦虑的妈妈开始变本加厉地批评辱骂孩子,甚至暴打。

她承认,自己“有时候会口不择言,会说一些很伤人的话,气头上来的时候,就会失去自控。”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5)

而邹骁爸爸同样表示,妻子在家非常强势,“每天都在批评孩子,从来不鼓励。孩子一半的精力都在看她的脸色,根本没法学习。”

对此,邹骁在节目中吐露了心事:“我想让我妈妈能多给我几次机会,我想让她再帮帮我。”

但是当嘉宾老师问:“你觉得你爸爸妈妈理解你吗?”

他却忍不住当场掉了眼泪。他说:“妈妈说我是二百五,我不想让她这么喊我。”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6)

那一刻,忍不住心疼这个男孩。自己最亲爱的妈妈,一直以来却总是用最恶劣的态度对待自己。这是一种多么无助悲伤的感觉!

这像不像我们的真实写照?明明深爱着孩子,却习惯了对他们面目可憎。

只因为那个小小的人儿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于是我们情绪失控、话语伤人、举动出格……

看起来,我们的出发点无可挑剔——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可是,孩子的心都被深深伤害了,再谈将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7)

带上筹码的爱,是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

电视剧《小舍得》里,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一个唯分数是问的妈妈。

如果儿子子悠考了第一名,她就满面春风,整个状态都像年轻了十岁。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8)

而倘若儿子没考好或是回答不出问题,她立刻就会把脸拉得老长。

有一次,田雨岚回到家时,正好看到子悠在玩。于是,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数落,粗暴地责骂儿子不听话。

而当她得知子悠的成绩可以上奥数金牌班时,立马又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儿子又亲又抱,改口夸他懂事优秀,还心情大好地允许儿子去玩一会。

双标的做法,完全取决于孩子的成绩。而在妈妈那喜怒无常的态度里,子悠活得压抑而痛苦。

他拼命努力,却始终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他为此黯然地说:“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100分的我。”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9)

到最后,这个可怜的男孩因为压力过大,甚至精神状态出了问题。直到这时,田雨岚才真的慌了神。

过于真实的剧情,让我们不禁反思自己。当孩子表现出色时,我们肯定都是满腔爱意的;可一旦他们的表现没有满足预期设想呢?你是不是也会恼怒、责备、指责……负面情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谁又能保证在这份爱里,真的就一点都没有掺入功利的元素呢?

然而,带着筹码的爱,注定是孩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由此带来的伤害也是持续的。

2004年,以色列心理学家Avi Assor等人曾展开过一项联合调查。他们随机采访了一百多位大学生,问了他们同样一个问题——

“你是否觉得父母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在学校的表现,训练的刻苦,是否曾被拿来同他人作比较,时常感到愤怒和恐惧的表达受到压抑?”

结果发现,那些在有条件的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都对父母心存不满,并且在成功之后幸福感和喜悦感持续时间更短,更容易陷入自己“不值得被爱”的羞耻和内疚之中。

只有优秀听话,才能换来大人的爱。当最亲密的亲子之情被各种条件所裹挟,孩子将永远活在迎合期待里。

可是,背负着这样的压力与负担,孩子又该如何勇敢笃定地去面对人生的各种风浪呢?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10)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底气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曾讲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南京有一位英语特级教师黄老师,特意选择在中考分数揭晓前一天,为全班学生和家长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课。

在这堂课的开始,讲台前的大屏幕上依次展示着一个女孩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成长的各张照片。直到最后,女孩的遗照出现,现场所有人都泪目了。

原来,这正是黄老师女儿远远的一生。从小到大,她都特别优秀,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成绩名列前茅、拿过省级三好学生的称号、是学校篮球队主力、长笛和架子鼓达到演奏级别水平……堪称完美的表现,让远远始终是母亲的骄傲。

但谁都料想不到的是,远远在留学荷兰后,却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自杀时,她年仅20岁。

在留给父母的遗书里,她坦言自己受心理疾病困扰已长达8年,内心无限疲惫、苦不堪言。

直到这时,黄老师才赫然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在意的都只是表面的东西——女儿的成绩好不好,学习努不努力,跟同学们相处好不好……至于女儿到底快不快乐、学得累不累、想做些什么……她一概不知。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11)

远远的离世,让黄老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她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明白,“考试成绩绝不是判断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

她由衷说道:

“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不禁想起几米在《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的一句话:“当我和你期待的不一样,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抛开一切外在的荣誉与光环,去真正看见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然后接纳并欣赏他们最本真的模样。

正如电影《奇迹男孩》中,那个先天因面部缺陷而遭遇毁容的小男孩奥吉。

正是家人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和陪伴,逐渐驱散了他内心的负能量,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快乐,并最终收获了友谊和成长。

不管考得怎么样先吃一顿(不管考得怎么样)(12)

我想,这份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想要也最重要的礼物吧!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