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

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1)

《一白高天下》 国画 齐白石

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2)

《事事如意》 国画 张大千

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3)

《雪景寒林图》 国画 范宽(北宋)

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4)

《天竹顽石》 (局部) 国画 吴昌硕

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5)

《立冬》 书法 申景东 制图 隋文锋

立冬万物收藏冬之伊始(立冬天地始冻万物收藏)(6)

《立冬》 篆刻 张军

记者 凌鹤

提要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在每年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立冬时节,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仍有剩余,一般不太冷。南方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但是,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亦会来临。

在民俗上,这一节气以养生温补为主。在书画艺术领域,则以“宁静致远”为内涵。

立冬三候凸显四季之终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入大水为蜃”是说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线条和颜色与野鸡相似的大蛤蜊。古人认为,是雉到立冬后变成了大蛤蜊。此节气,在我国北方,水开始结成冰,土地开始冻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冬是万物之终,四季之终。农作物已经收割、收藏起来。水不再流动,土地也不再松软,万物要安静地休息,孕育新的生机。这是天地对生命的呵护。

立冬习俗核心是进补御寒

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形成农俗文化,食俗是其中之一。寒冷天气加速人体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御寒,有利养生。

吃饺子。北方人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民谚“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传说名医张仲景有一次回家乡,看见乡亲们因天寒冻伤了耳朵,于是研究出“祛寒娇耳汤”,即把羊肉与各种驱寒药食包在面皮里,包成耳朵形状,称之为“娇耳”,又名“饺子”,加水煮汤,人们吃喝之后就真的不再冻耳朵了,于是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便保留并流传开来,当然,饺子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

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功效。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一带立冬的老传统。中医院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另外,立冬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迎冬,赐群臣冬衣,并设坛祭祀,场面隆重壮观。感谢自然对天地万物的恩泽,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书画中的立冬宁静致远

《雪景寒林图》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是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者为北宋大画家范宽。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从山脚的村庄,到山间的寺庙,再到山顶的灌木;从近景的树林,到中景的野桥,再到远景的矮山;高低远近引人入画。画中描绘了雪中云雾,这在当时的雪景画中极为罕见,被誉为“宋画的无上神品”,山石纹理、枯木枝丫,都画得一丝不苟,冬天的冰雪之美描绘得独树一帜,写实又充满意境。

吴昌硕的《天竹顽石》用笔老辣,意趣天成。天竹似竹却非竹,其果实红如丹砂,其叶入秋冬便变红色。天竹耐霜雪,经久不落,与“岁寒三友”一样,被视为植物中的“君子”,深受文人墨客青睐。吴昌硕画天竹,诗画一体,更具文人意味,老石与天竹的搭配被喻为“昆仑奴子侍红绡”。

齐白石的《一白高天下》立意新颖。画作中不是用白色颜料画雪,而是以宣纸本身的白色体现,用焦墨画出局部阴影,黑白对比更加分明,将大雪过后的厚、净、寒境界表现妥帖。画中柳枝展现飘动的姿态,使覆盖着雪的柳枝有一种垂坠的动感,而结冰的湖面以纯色描绘,干净纯粹。用赭石和朱砂调色画出一个小房子,在茫茫大雪中染一抹暖意,表达人文关怀、生活情趣。

张大千的《事事如意》将初冬的红柿子赋予美好寓意。画作色彩以浓郁为主,间以淡墨勾勒枝干,凸显红柿的生命力。墨色灵动,构图别致,简中见深意。

篆刻《立冬》由著名篆刻家张军创作。其风格独到,勇于出新。立冬两字章法采用朱文竖写,冲刀一气呵成。用刀果断大胆且小心收拾,布局自上而下稍加动势,使作品灵动古朴中带新意,文字姿态优美。边栏冲切并用与印文浑然一体。立冬来临,篆刻家以收的心态与节气天人合一,全印意境平和,一挥而就,自然生动。

书法《立冬》由著名书法家申景东书写。“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立冬经典诗作。书法家将诗情画意融于笔端墨色,纵横捭阖中将初冬的情志、情趣与心灵暖意倾洒出来,线条的舞动既朴实无华,又灵动畅达,富有意境,立冬跃然纸上。

微论

冬藏与养德 凌鹤

冬天来了,水不流、花不开、空山无人,大自然进入冬藏模式。“藏”是冬的主旋律,那么冬藏要藏什么?

从农事上讲,秋收冬藏的是果实。从中国传统养生方面来讲,人要藏身体、藏能量。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不要轻易扰动阳气,要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比如要避免暴露脚、颈、膝盖、腹部、肩膀等部位。同时,要进行温补,有选择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补充维生素。

在休养生息的时节,精神的补给更为必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厚德载物是指要让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亦指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担重则。现在多指人才培育要注重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这便是藏德。

厚德养育万物,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提供厚实的根基与后盾。土地和植物在休养生息后才有能量开始下一轮的生长。君子要取法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方能担当责任,承载万物。儒家经典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内省修身方能厚德,方能正心,方能成就大业。

那么德又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呢?要有口德。出言不要伤人,要学会鼓励、肯定、表扬类语言的使用,要尊重别人,懂礼节、会谦让。凡事要多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给人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为人处世要知礼节,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礼的要求很高,要在日常生活中踏实地继承发扬。凡事不要只顾争抢利益,要修身于内,海纳百川,增长才能本领。要诚信,既要严于律己,又要信任他人。真诚与信任是商品社会里更为值得培育的珍贵品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基础,是建设发展美好社会的先决条件。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善良,一种智慧,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感谢自然人文对生命给予的滋养,感谢他人的帮助,感谢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有了如此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胸,人生将变得更有意义,思想也会更深刻。面对冬天的肃杀凋零,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天地的无私、对万物的护佑,看到蕴藏着的生机,新一轮的生发在集聚。

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指冬季开始,万物进入“藏”的状态,规避寒冷。

来源 辽宁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