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怎么样(康熙和普大帝一样)

太平天国前期很不行。被人从广西赶出来,东奔西走,连战连败。

曾气势汹汹的围攻长沙,如果侥幸成功,城内的曾国藩等一众未来湘军大佬将没有未来。结果城打不下来,还折了东、西、南、北四大天王中的西王萧朝贵。

但路过岳阳后,突然又很行了,连战连捷,破武昌,占南京,下江浙。

这一谜团后来在太平天国亡后由英王李秀成揭晓。

他在给曾国藩的《自述》中道:“破岳州得吴三桂之器械......,直下湖北。”

原来他们捞出来吴三桂当年的大炮!

相隔百年,这些大炮仍属先进,威力、效率、技术更胜一筹,让太平军从只会转法轮的团伙实现质变。

当年,吴以8万滇军,对阵拥兵60万的康熙(满蒙八旗 绿营),将战线推到长江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陕西、甘肃、广东、福建、贵州、江西、湖南.....转瞬间满清失去了半个中国。

此时常规的选择大抵会有两个选择:1、过长江北上,直捣黄龙,一把梭哈。比如朱棣当年不要家去攻南京。2、顺江而下,占据全国经济中心长三角,搅得政权经济崩溃。比如太平天国。

可吴三桂却在湖南顿足不前,5年时间,直至身死也未前进一步,双方甚至都未曾进行过一场战略决战。

为何?

康熙大帝怎么样(康熙和普大帝一样)(1)

(吴三桂的火炮)

军力极盛时,吴三桂溘然长逝,滇军转眼分崩离析。下一次云南兴起要等到200多年后蔡锷的护国军。

一、

1669年,14岁康熙站在了人生的巅峰。

他和几个10几岁小孩,把据说已经控制朝政只待篡位的鳌拜逮了,让“当代司马昭”的阴谋破产。

事情如此简单,不知把衣带诏当名片发的汉献帝作何感想。

虽然年纪大后,想起此事康大帝也会脸红,几十年来和他的儿孙雍正、乾隆不断对鳌拜加封、封号和赏爵。

亲政了几年后,该上高中的康熙在大臣们或者说大忽悠们的奏折上看到中国伟大的振兴,荷尔蒙爆棚的年纪,他觉得自己行了。

奏折里的中国,如此富强,如此美丽。

奏折里的中国,八旗如此骁勇,在番鬼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最先进火炮技术,军力超过了老一辈八旗。

奏折里的中国,人民如此爱戴他,即使全国赋税从明朝顶峰的2500万两白银提高到4000万两(人口少了很多,比如四川人十不存一),即使他爹顺治十八年强令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沿海省份居民回迁50里的禁海令,即使....但人民都爱戴他。

奏折里的中国,三藩如此羸弱,吴三桂已经60多了,团队核心都是30年前随他入关那伙关宁军,最年轻的都已50岁。

奏折里的中国,吴三桂的手下们都收了他每年通过特务给的大把大把银子,只要天兵到来,立马举白旗。

康熙突然想起几年前父亲顺治死时,吴三桂带了大批精锐武装进京奔丧,吓得满朝文物不敢吭声,甚至不敢让吴进北京城。

古人寿命短,吴三桂已经60多岁,活不了几年了。

不能让他就这么死了,要赶在他死前把朕丢失的面子找回来!

是到了解决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的时候了!

瞌睡偏偏遇到枕头,1673年,广东王尚可喜突然提出申请归老辽东、留大儿子尚之信镇守广东。

不得不说,尚可喜一直都是三藩里的大聪明,自从全家被满清杀的死光光以来,他投降满清,充当了马前卒,从东北一路打到广东。

其他两藩占的都是穷bi地方,一个在云南跟蘑菇较劲,一个在福建整日防范台湾岛。

就尚可喜最有头脑,知道广东这地方有钱,一路往南打,屠了广州城,占了这块地。诸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杀人十八甫、填尸六脉渠”。

有了广州,尚可喜更是大发其财。康熙大帝他爹顺治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为了防止走私,还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

广东外贸成了尚可喜的独家买卖,他在香山县私下与葡萄牙人贸易,对方只能接受尚可喜开出的高价。

尚可喜还设私市私税,“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数百万两什么概念?万历张居正改革后,财政收入也就2500万两。

再加上他努力垄断盐、矿及一切外贸,时人称“平南之富,甲于天下”。

康熙大帝怎么样(康熙和普大帝一样)(2)

(尚可喜祖籍是山西洪洞,苏三说洪洞县里没好人)

此时尚可喜这个上书,显大聪明本色:

如果康熙不想撤藩,那么他儿子还能在留在广东继续他们尚家地位。

如果康熙想撤藩,他是第一个响应的,日后给的拆迁费肯定最多。

他就此把尚家分成两份,一份跟他大儿子混,一份跟自己。

如果其他两藩起兵,他大儿子就配合,打赢了,他尚家是赢家。

如果三藩失败,倒霉的只是他大儿子那边,他尚家还是赢家。

这个上书康熙同意了一半,尚可喜你可以回去。但后一半就算了,你儿子跟你一起回辽东吧。

无奈,尚可喜收拾行李准备回东北老家。但吴三桂和福建的耿精忠慌了,一起上书施加压力,说要不把我们两藩也撤了吧。

康熙大帝怎么样(康熙和普大帝一样)(3)

(屠了广州的尚可喜建的广州大佛寺,位于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旁)

康熙怕什么,撤就撤,一起撤!

康熙召集重臣商讨,想听听大家表决心。和他想象中应者云集,大臣们嗷嗷求战不同,这些老家伙们竟然沉默了。

在决定撤藩的关键性会议上,只有五个人赞同少年康熙帝的决定,这五个人是:莫洛、米思翰、明珠、苏拜、塞克德。(《清圣祖实录》卷99,第8—9页。)

正如康熙帝在艰苦的八年平叛战争之后反省其这一决定,他辩解道,“……其余并未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也。”(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

都怨大臣们!你们当时为何不直说吴三桂必然反叛,而且军力这么牛逼我们这么菜,要打八年!

《起居注》中1673年有关重要争论都是空白的, 没有任何保留,不知道被谁删了。

其实康熙不是不重视吴三桂,而是瞧不起吴三桂。可以想象他如何向老顽固们陈述自己逻辑上无可辩驳的主张:

之前南明不是牛么?

三月大清多铎南征,四月扬州十日屠,五月南明众大臣献南京。(1645年)

南明好歹还有江南半壁,吴三桂仅云南一省。

朱由榔根正苗红的皇室子孙,连挖了朱元璋祖坟的张献忠的干儿子们都被他感召,投诚了,够正统有影响力了吧?

李定国够能打了吧?孙可望治理能力强吧?

之后不过五六年,也玩完了,永历还是被吴三桂拿弓弦勒死的。

我大清,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入猿,下水入濑,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堂堂八旗铁骑,汉人敢挡?

康熙大帝怎么样(康熙和普大帝一样)(4)

就凭吴三桂跟他身边一堆60多岁的老头子,敢造反?

(300多年后,罗刹国的大帝也犯了同样的错误,2014年闪击克里米亚,无人能挡,8年后他又套用了同样的逻辑)

二、

说说吴三桂这边吧。

投降大清以来,割据一方,成为新朝的沐王爷是吴三桂的人生理想。

目标越来越近了,他用弓弦勒死南明皇帝,受封新朝两百多年历史唯二的亲王(另一个是尚可喜),执掌云南军政大权,儿子还娶了康熙姑姑。

吴三桂自受命镇守云贵,就以当清朝的“黔国公”自许,要把云南打造成他吴家世世代代的领地,与清朝始终。

他将洪承畴给他留下的“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之计用到极致,没事就用各种方式引诱等地各族造反,并时不时撩拨下周边国家,让当地持续紧张,营造出云贵两省难管理的局面。

在康熙朝初期,什么皇帝、四辅政大臣、鳌拜之类斗得你死我活,没工夫管边陲的事情,云贵两省的用人权统统交给了三桂。在这两省,如果选用的云南、贵州文武官员,与三桂意见不合,必须撤回,只能任命他选用的人。

朝廷兵部甚至给皇帝把话讲明了,请求“照吏部例”,将此两省武职员缺,“悉听该藩题补”,

吴三桂还不断积蓄军事力量。云南成了永历、李自成、张献忠、李定国等手下枭杰的最后庇护所。心灰意冷的英雄们、前朝锦衣玉食的公子们、食人心肝的恶魔们、朝三暮四的奸雄们,在年老之际厌倦了厮杀,聚到吴三桂的麾下,混了个编制,谋了个公务员出身,娶妻生子,打发余生。

吴的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整编为4镇10营,即援剿前、后、左、右四镇和“忠勇营”、“义勇营”各5营,日本学者稻叶君山考证吴家大概有10万人左右。原来跟吴从东北出来混的关宁军也就2万人,几年征战估计也不剩几个了,其主力部队“皆系孙可望旧人,非随征员也。此辈在明朝为积贼,在逆藩为叛党……”

以四镇的四个“镇长”为例,后来搅乱西北的王辅臣原来是农民军,还曾跟着导致大同被屠城的姜瓖造反;杨武跟随李定国征战多年;马宁和沈应时原来是明朝将领;

十营则更夸张,10个“营长”中9个都是原李定国和白文选(也是大西军的)属下。

别小看只有10万人,袁世凯当年北洋新军也就8万人。何况这10万人都是打老了仗的兵油子。

把云贵给我们,大家彼此相安无事。

敢削藩,砸大家饭碗,那大家只认吴三桂。

偏偏康熙18岁时荷尔蒙爆表,不想搞一国两制了。这一年吴三桂65岁,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他将在5年后去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