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博物馆与数字化的交响)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从1990年就有了,当时主要受到数字图书馆的影响。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设立“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项目,进行馆内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片等典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以及编辑成反映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主题产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启动“世界记忆”计划,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水准上,将全世界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永久性的数字化存储和记忆,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这个阶段的数字化建设以资源基础信息的整合与应用基础平台的开发为主流,为整个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依托。有专家学者将这3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三个阶段。

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博物馆与数字化的交响)(1)

图源 摄图网

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博物馆与数字化的交响)(2)

博物馆数字化的相关概念

2007年8月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最近关于博物馆的定义又有了新的讨论和界定,5月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经特别咨询委员会会议投票产生的博物馆定义两个最终提案。

提案一:“博物馆是常设的非营利机构,面向公众,为社会服务。它以专业的、符合道德且可持续的方式研究、收集、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致力于提供教育、深思和欣赏。博物馆以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的方式进行运营并与社区和公众进行交流。”

提案二:“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5月20日举行的国际博协第91次咨询委员会公布,经国际博协各委员会主席投票,已产生博物馆定义的最终提案——提案二。提案还将提交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确认后,在今年8月24日举行的国际博协布拉格大会特别全体大会上进行最终表决。

无论概念如何更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也都是围绕着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保护、传播等功能展开设计的。

01 数字文物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认为,数字文物是博物馆所有的管理、研究、展示、教育行为所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然后再以数字文物这个物质基础,开展保护的新方法、展示的新方法、教育的新方法,最后形成一个以现在广泛应用的新媒体的载体来把这些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应用到管理活动和展示活动当中的数字故宫。数字文物的定义就是,以平面影像、三维模型搭建起来的视觉体验,以各种尺寸、材质构成、配方、工艺等多维原始数据组成的,可供脱离本体研究、展示、复原的虚拟文物。

02 文物数字化

‍有博物馆专业从业者认为,文物数字化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数码影像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存储或重新建模的一个过程。目前主要的文物数字化采集方式之一,是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对文物的三维数据进行采集建模,数字化产品制作主要有虚拟现实展示厅、博物馆陈列展示APP、3D数字虚拟博物馆软件等。

03 数字(化)博物馆

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分别是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化博物馆,这里我们将两者视为共一个概念。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博物馆文物的信息转化为可度量的、可以编辑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转变的信息建立合适的数字化模型,结合文字、声音、图像等数据信息,无论是可移动的书画器具,还是不可移动的景观建筑,都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达到存档、浏览、展示和管理的目的。博物馆数字化赋予文物新的生命,打通了文物保护的经络血脉。

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数字(化)博物馆不是一种实体博物馆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以数字技术及其资源为主要基础支撑的新的博物馆表现形态。也就是说,它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脱离实体博物馆而存在的博物馆,它是有别于实体博物馆而存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一般博物馆所应具有的功能在数字博物馆中也会继续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另外一个层面的呈现。

04 博物馆数字化

博物馆数字化,主要是指博物馆将现代数字技术引入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和研究、展示、传播等各项工作中,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博物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05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是博物馆数字化工作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具体是指对博物馆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意义的组合后,采用数字化技术形成不同于实体展示的虚拟信息表现形式,并通过独特的手段和渠道展现或传播给公众。可分为两种展示形式:(1)为配合实体展示的,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触摸屏、语音导览、微信、二维码、数字展柜、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等。(2)专门的数字展馆,如南京博物馆院的数字馆、故宫端门的数字展馆等。

06 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重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与数字博物馆相比,智慧博物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博物馆藏品、库房、展厅等对象及其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

(2)将相对封闭的博物馆信息化架构升级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博物馆信息化架构,发挥数字化技术的整体效能;

(3)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互联服务和随时随身的数据智能融合服务;

(4)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重视关注用户视角的服务设计和提供强调开放服务主题的塑造及其间的观众参与、用户体验等;

(5)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承服务能力提升和塑造独特价值创造。

除了以上阐释的相关概念以外,还有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新媒体博物馆、泛在博物馆等新概念,都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

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博物馆与数字化的交响)(3)

图源 摄图网

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博物馆与数字化的交响)(4)

保护、管理、服务三维视角下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上海大学段勇书记分别从保护、管理、服务角度阐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智慧保护在博物馆实践中主要运用于建立库房、展厅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修复能力以及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三个方面。智慧保护基于藏品存放环境监测、微环境控制、分析检测等技术,对藏品本体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实时、全面、系统的采集与分析,预测文物遭受风险 度,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大大提升。文物修复管理系统同样在国内有着较好的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博物馆管理角度来看,旨在提升博物馆管理效能,实现博物馆日常事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慧化,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板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为观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内部管理包含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所涉及的技术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

博物馆服务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展示、教育、传播及纪念等领域。这一系列领域与观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能令观众直观感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带来的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

这一领域的案例不胜枚举,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苏州博物馆文创藏品管理系统等在展示、教育、传播、纪念各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除此之外,智慧服务还能使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乐享博物馆,助力文化平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