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资料(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简述)

汉调二黄资料(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简述)(1)

美丽的千年古县南郑是个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形式多样的好地方。奇特热闹的协税社火、高亢激昂的汉调桄桄、古老朴素的汉山樵歌。在美丽的茶乡、左明烈士的故里法镇,流传着传唱两百多年、京剧和秦腔的鼻祖——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又名“二黄”,属于皮黄腔剧种,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是陕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南郑县法镇已流传了两百多年。素有“文静优雅听二黄、紧凑直爽听桄桄”之称。汉调二黄音乐古朴优雅、风格平和婉转。念白、唱腔机具地方特色。上世纪80年代以前,汉调二黄是当地的主流文化艺术,法镇成立有剧团,深受老百姓喜爱,老少皆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法镇的汉调二黄处于濒临绝迹的境况。

一、法镇汉调二黄辉煌的流传历史

南郑县法镇的汉调二黄已流传有200多年的历史。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汉调二黄老艺人杨金年、查来松及张清寿(人称“活灵官”)在汉中西乡开办科班培养二黄艺人,出科徒弟分赴汉中各地搭班或自行组班演出,并开科授徒。使汉调二簧在汉中各地扎下了根子,出现了职业戏班仁丰班、汉荣班,于道光二十年前后,还去湖北、安康、四川等地演出。光绪年间(1875~1908)汉中、南郑等地,又先后办起了大同社、福庆班、双庆班等汉调二簧班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伟堂、苏峦玉、赵某(山阳县人)、贺保保(安康人),合伙于南郑县秦家坝大安寺开办了天泰科班,共收学徒七十余人,为当时汉中最大的科班。法镇的汉调二黄老艺人王兴寿、杨兴禄等人在法慈院落脚传艺,由此汉调二黄在法镇生根发芽。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了法镇汉调二黄剧团。由老艺人文银昌、李联第购买箱子,召集法慈院、湘水寺、二里坝的汉调二黄艺人组建剧团。(原湘水寺和法慈院为“湘法乡”,戏箱由湘水寺天汉社保管,后由文、李二人购回)文银昌任团长、李联第负责外交。农忙时节劳作生产、农闲时节组团四处演戏挣钱。当时的剧团行当齐全,各有所长,各专一门。长演于城固的二里、大小盘,湘水、牟家坝、西河口、梁山一带、阳春、周家坪、大河坎、铺镇等地。曾在汉中东门外搭台唱戏,和原汉中市汉剧团打擂台,许多演员的水平不亚于汉剧团的专业演员。如:净角演员文银昌(已故)、生角演员杨兴禄(已故)、丑角演员李联第(人称“名丑”)、旦角演员冯桂兰等,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每到一处深受老百姓喜爱,点名要看他们的戏。在法镇老街的乐楼坝有专门修建的戏台(已毁),逢年过节、农闲时节都有演出。即使售票也是人山人海,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不顾天黑路远,都赶来看戏。直到夜深戏散还不愿离去,意犹未尽。田间地头闲谈的都是昨晚的戏、因此许多人都会哼唱几句。有一次在铺镇演出,连演几天老百姓不让走,院墙上、房顶、树上挤满了看戏的人,当地政府害怕出安全事故,不敢再继续演戏。但老百姓不愿意,找政府麻烦。在当时的岁月里“汉调二黄”成了法镇乃至周边地区人们的文化食粮,可谓“盛况空前、红极一时”。(现在许多老年人提到法镇的二黄还赞不绝口,非常遗憾的感慨再也看不到了。)

汉调二黄资料(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简述)(2)

二、法镇汉调二黄独特的艺术风采

(一)法镇汉调二黄的音乐特点

法镇汉调二黄的音乐遗产非常丰厚。属板腔体,由传统上艺人们习称的“下把”“上把”(或称“下调”“上调”)声腔音乐为主(京剧与之体制、声腔完全相同,京剧将“下调”改称“西皮调”“上调”改称“二簧调”,故谓“皮黄”腔系剧种)。上调曲调平稳、肃穆,用于表现沉痛、抑郁、悲愤、哀怨、悲怆、凄凉、愤慨的情绪和场面。下调旋律起伏较大,欢快流畅,用于表现舒畅、明快、豪放、豪迈、愉快、爽朗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其曲调简朴中存幽雅,婉转中有激昂,旋律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讲求尖团分明,而且要求达到清亮准确、字正腔圆和满腔满调。唱腔音乐的板式有[导板]、[慢一字]、[一字]、[二流]、[原板]、[平板]、[散板]、[流水]、[快板]、[回龙]、[[扣扣板]、[平板]、[快板]、[碰板]、[阴板]等。各种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规律;唱腔也兼用一些川剧、秦腔和民间小调。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道白特点为字中有音,音中有字,刚柔相济,朗朗上口,讲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爽快的特点,说起歇后语、风趣话更具乡土气息。唱词词格以七字句、十字句多见,亦有长短句者,讲究音韵和押韵。伴奏乐器:板鼓、牙板、锣、铙钹、京胡(软弓)、二胡、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汉调二簧的脸谱样式众多,比京剧和秦腔更为考究。

(二)法镇汉调二黄的行当

法镇汉调二黄其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嗓音运用上,旦、贴用假音(小嗓),其余各角用本嗓,即末、老用“苍音”,净、外用“虎音”,生、杂用正音,丑、小用尖音(细音)。舞台表演,向以细腻精到、认真传神为观众所赞赏。它讲究创造角色,要求把握人物性格与身份、情态,做到含情入理。

(三)法镇汉调二黄的剧目

演出剧目素称“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对于如此浩繁的剧目,艺人习惯谦称“三本半戏”,即“封神”“列国”(八十余本)“一本”,秦、汉、三国(约一百二十多本)“一本”,隋唐至明清“一本”(包括四百多个本、折)。据老艺人讲京剧有的传统剧目,二黄基本上都有,还有许多二黄独有的剧目。艺术风格上,大多是忠孝节义、才子佳人。喜剧与悲剧兼备,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为主,整本与连台本戏颇多。尤以文戏的唱词繁、本头大、场次多、行当全、情节完整为其特色。

三、法镇汉调二黄丰厚的文化内涵与重大的挽救价值

有资料考察认为:汉调二黄,尤其是汉水流域的二黄戏唱腔、剧本的台词、表演程式、音乐声腔是产生京剧的真正母体,是所谓“皮黄”腔系剧种的根本源头。有学者考证:汉调二黄,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重要的是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法镇汉调二黄的许多剧目、剧本台词与京剧基本一样,其伴奏和唱腔非常接近京剧的特点。法镇的汉调二黄:1、剧目丰富(以传统骨子老戏居多)2、连台本戏较多3、历史悠久4、吸收了川剧和川二黄的一些特点5、地域文化特色明显6、群众基础好7、唱词繁且长8、有一些舞台绝活(如:顶灯、斩活人等,)9、突出的丑角表演艺术10、生活气息浓厚。从当前相关资料来看,汉调二黄不仅对京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中国极其稀有的剧种,也是中国比较古老的戏曲剧种。法镇的汉调二黄是研究戏曲的活化石,是戏曲寻根的重要源头。法镇的汉调二黄其艺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活体传承”,即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法镇二黄老艺人不仅是演员,还是老师。既要演戏,还要传承。不但演本行当的戏,还要背记同台角色的台词和表演。目前:健在的几位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但现状大有任其自生自灭的危险。这些老艺人掌握并传承着汉调二黄的丰富知识和表演技艺。即是汉调二黄最后的守望者,也是传承的源泉。

四、法镇汉调二黄几位健在老艺人简介

1、李联第,男,生于1931年,86岁,南郑县法镇人。汉调二黄生角、丑角老艺人。十二岁从艺,初登台演娃娃生,后得汉调二黄老艺人传授技艺,加上自己的天赋和长期舞台实践,演技日进。入法镇白果剧团任主要演员。先演小生、再改须生。因剧团没有丑角演员,中年以后专攻丑行、无人能及,人称“名丑”。组建法镇二黄剧团、负责外交、是剧团唯一能演通台本戏的演员,深的观众欢迎和好评。七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他因为有文化、通晓历史、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能记忆熟背汉调二黄戏上百本。不仅熟悉本行当的戏、还能背记其他行当的戏。他熟知汉调二黄的表演程式、对很多传统剧目的人物台词、唱腔、表演熟记于心。自幼和许多演员同台演出。因为负责外交事务和许多江湖艺人有密切的来往,学习和借鉴了许多技艺和绝技。他不仅能唱戏、还能排戏。他知道那个角色怎样化妆、什么时候上场、唱什么词、怎样塑造人物,这些他都谙熟于心。不仅能唱二黄、古老的端公戏、巴山锣鼓草、秦腔、花鼓等剧种都有拿手的表演。他是唯一知道法镇汉调二黄历史传承、发展历史的老艺人。有几十个徒弟。也是法镇唯一健在的老艺人中能教戏、排戏、背记整出剧目的老艺人。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矢志不渝的传承着汉调二黄。至今还能登台献艺,指导教戏。代表剧目:生角戏:《黄鹤楼》《长坂坡》《龙凤呈祥》中的刘备,《打金枝》中的唐王、《南北会》《辕门斩子》《五台会兄》中的杨六郎、《四进士》中的宋世杰、《战长沙》中的关羽、黄忠等。丑角戏《张松献图》《春秋配》《天雷报》《铁钉床》《法门寺》《一捧雪》《顶灯》《坐楼》《蒋干盗书》《拾黄金》《审诰命》《钓金龟》等。

2、张培才,男,85岁,南郑县法镇人。解放后加入法镇剧团。汉调二黄生角演员,主攻须生。代表剧目《灞桥挑袍》《华容道》《铁钉床》《甘露寺》等。

3、李其贵,男,80岁,南郑县法镇人。汉调二黄琴师(软弓)。解放后入法镇剧团跑龙套。后随老琴师学琴,刻苦勤奋。不识谱、凭借死记硬背熟悉各行当的伴奏。是法镇汉调二黄唯一的琴师。

4、冯永富,男,70岁,南郑县法镇人。汉调二黄小生演员,主攻文武小生。代表剧目《辕门射戟》《黄鹤楼》《长坂坡》《战长沙》《夺三关》。

5、冯桂兰,女,65岁,南郑县法镇人。汉调二黄旦角演员,是法镇汉调二黄比较全面的旦角演员。代表剧目:《平贵别窑》《武家坡》《二度梅》《坐楼》《花田错》《铁钉床》等。

6、谯兰志,男,56岁,南郑县法镇人。法镇村村主任,现任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艺术团团长。

汉调二黄资料(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简述)(3)

五、法镇汉调二黄的现状及抢救策略

汉调二黄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传承有续。汉调二黄无论从行腔、曲牌和台词传承与创新,都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是中国戏剧的经典代表,是建设文化名市汉中的一张名片。李联第等老艺人已经80多岁高龄,新一代汉调二黄演员尚未培养成熟,汉调二黄面临自生自灭的境地,急需抢救保护。汉调二黄面临生死存亡境地,急需抢救振兴。2016年3月21日在法镇谯兰志的积极发动下组织老艺人成立了南郑汉调二簧艺术团。李联第、李其贵、张培才、谯兰志四人被列为汉调二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镇汉调二黄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其艺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是“活体传承”,即靠艺人的口传心授。许多老艺人,既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又是杰出的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戏曲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源泉,又是其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目前法镇汉调二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散居各地,生活困窘、抢救性保护已是刻不容缓,但现状大有任其自生自灭之虞。为了保护并持续发展这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抢救这一古老稀有的剧种,因此,保护和传承汉调二黄应当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成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构。国家对保护“非遗”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作为大型综合性活体艺术的汉调二黄,其保护与传承属专业化系统工程,政府主导是关键,唯此才能保障实施完成。

第二、希望县、市、省文化主管部门予以高度重视,研究并实施抢救措施,特别是在项目、资金扶助上给予支持,培育新人,开展活动,并通过努力,逐级申报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加强对老艺人的保护和照顾。趁一些艺人还健在之时,集中财力、人力,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整理、恢复、授徒,争取把更多一点的东西保留下来。同时注重培养优秀人才,使之薪火相传。

第四、录制保存传统剧目和老艺人技艺,组织专业人员对汉调二黄的曲谱予以整理,做到演出艺术化、舞台化,让更多的音乐、民俗工作者和民众了解接受。

第五、增强宣传力度,搞好普及提高。汉调二黄在南郑曾为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演唱活动,培育青年观众。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把汉调二黄优秀剧目、优秀唱段教授给下一代。有了群众基础,传承就有了希望。同时,要认真宣传保护汉调二黄重要意义,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提高认识,进而得到广泛支持与拥护。摄制音像资料,邀请主流媒体予以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法镇的汉调二黄就是南郑文化艺术花园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奇葩。历史的实践证明:法镇的汉调二黄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剧种,有过曾经的辉煌历史。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有过深远的影响。健在的老艺人迫切恳求有关部门挽救汉调二黄,不要让钟爱一生的汉调二黄葬送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手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古老的汉调二黄渐渐的退出了舞台、走向了灭亡的境地。怎不令人痛惜、惋惜。急待采取抢救措施,加大挽救力度。这是挽救汉调二黄这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文化大县的需要。

汉调二黄资料(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简述)(4)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

汉调二黄资料(南郑县法镇汉调二黄简述)(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