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时期熬一熬就过去了(难以忘怀的三年困难时期)

人们常说的“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60至1962年也有人将这三年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是事实,而且是极端地困难自然灾害倒未见得我国地域辽阔,局部地区有些灾害是正常的但那三年并未闻有全国大面积、持续的旱、涝、虫灾等至于困难的原因,一个更广泛的说法是“勒紧裤带还‘苏修’的债”究竟是何真正原因,之后的多年也未见权威的文件或著说予以解答和定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困难时期熬一熬就过去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困难时期熬一熬就过去了(难以忘怀的三年困难时期)

困难时期熬一熬就过去了

人们常说的“三年困难时期”,是指1960至1962年。也有人将这三年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是事实,而且是极端地困难。自然灾害倒未见得。我国地域辽阔,局部地区有些灾害是正常的。但那三年并未闻有全国大面积、持续的旱、涝、虫灾等。至于困难的原因,一个更广泛的说法是“勒紧裤带还‘苏修’的债”。究竟是何真正原因,之后的多年也未见权威的文件或著说予以解答和定论。

笔者只记得所在家乡(河北雄县龙湾村)的生产队,那几年无论夏季还是秋季,所收获的粮食全部都上缴国库,然后人们再吃国家给每个人返还的定量指标。后来人们回忆那个时期,常以“低指标”、“瓜菜代”或“吃四两”等代称。粮食定量不是全年固定的,时高时低经常浮动。一般农忙或收获季节要高些,夏收秋收时如不让人们吃饱,农民就会在地里烧粮食吃。仅笔者就曾在地里烧过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山药等。农闲时定量指标就要减下来。高时每人每天7、8两,低时则只有4两多。今天的人也许认为,每天7、8两也差不多吧。是的,像如今的生活水平,鱼肉菜和各种副食充足,也许米面主食再少些也无碍。可当年肚里饿空了又干吃这几两粮食的情况下,实在是差得太多。当时人们盼望长定量的心情比现在人们盼着长工资要迫切的多。

说“瓜菜代”,实际上在漫长的冬春两季是无有什么瓜菜可代的。即便是晒干后储存下来的菜叶、干野菜也属好吃的一类。很多人把晒干的地瓜秧及像吃甘蔗那样嚼过的多穗高粱秸也碾轧成面烙小饼吃。纯粹就是柴禾,大小是刺,口感和味道实难下咽,无奈只为充饥。那几年只要能入口的东西都要尝试一下,像“老古今”、“醋醋溜”、“马齿菜”、“燕胡根”、“木地梨”、“榆树皮面”等算是好的。那些花生壳、甘蔗渣、玉米芯、山药梗等柴禾类更是难以下口。有时吃几口咸菜喝碗开水也算一顿饭。因严重缺乏营养,很多人全身浮肿,笔者就从脚肿到大腿。很多病就是饿出来的,待到病入膏肓凭医生证明卖给少量营养品时为时以晚。我们那个村子大,每天死去十几人,为死者到土地庙报到而排队成为常事。装殓死者买不起棺木,常以板柜、门板凑合了事。因很多人长久挨饿没了力气,冬季为死者挖坟坑的任务还要专门挑选从城里回来吃饱饭的人。笔者伯母腊月二十七去世,那时天冷,冬季地里都有冻土层。派去挖坟坑的举不动劈镐,数人两天才挖了脸盆大的坑。伯父怕死者停在家中过年,急得不行。正赶上本村在天津河运部门上班的父子俩回家过年,不到半天便将坟坑挖好。

那时定量很少还不准自家开伙,都要吃集体大食堂。有重病号等特殊情况才能凭医生或领导的证明按供应数领出面自己做。少了各方剥削加上做法自由会稍微好些。在那个年代不挨饿的除了某些干部就只有大食堂的管理员和炊事员了。我一家七口领回十几个小窝头和几勺稀粥。个人吃各自的那份供应数,比如整劳力1.8个,多时2.2个,半劳力或辅助劳力1.5个或1.2个。分掰窝头时要格外准确、公平,各自吃完那一份,就大眼瞪小眼,基本没有相互间的照顾和谦让,因为都不够吃。那时身量大、饭量大的尤其难熬。我的外祖父一米八几的大个,双肩能挑200多斤。他也和常人一样每天四两多粮食的定量,困难时期开始不久就饿倒而亡了。一位炊事员大妈的儿子在外工作,她常让我代她写信。就为这,打饭时她常常偷着多给我舀一勺粥,当时我对此非常感激。

人们吃不饱就要想各种办法填饱肚子。都盼着春天快暖,各种野菜长出来,就饿不死人了。什么燕胡根、木地梨煮蒸吃了,地瓜秧、花秸、玉米核磨面吃了,树皮、树叶、各种野菜也都吃了。因饥不择食吃了有毒的野菜,村里有人甚至全家中毒而亡。

每当想起这些,则心中无限感慨。那些情景常萦绕心怀,不仅增强了现在的幸福感,还对今天的好日子倍感珍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