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擅长什么(出生在北方的张仲景为何擅治)

张仲景擅长什么(出生在北方的张仲景为何擅治)(1)

湖南省中医院内的张仲景祠旧址。

据国家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派往江苏省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介绍,德尔塔毒株致病的症状更加多样性,包括干咳、乏力、头痛、咽痛、肌痛、消化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听力下降、关节疼痛、血栓等。

湖南省中医专家组从近期本省所见病例发现其普遍具有“湿邪”致病的特点,此波疫情依然是“湿邪”与“疫毒”兼夹为患所致。依据普通型患者常见症状:初起发热或不发热,恶风寒,乏力、咳嗽,有痰或少痰,头身重痛,气短,口干,脘痞,或有便溏,舌红、苔白或黄或腻,脉滑数,拟“宣肺化浊,解毒透邪”,选用“麻杏苡甘汤”加味。

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湿病篇》,是张仲景治疗风湿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剂。原文曰:“病者一身尽痛,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从原文病机分析,此乃系风湿并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卫阳不充,失于防御,风湿之邪乘虚而入,或经脉久有劳伤,复感风湿之邪而发病。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张仲景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北方气候干燥,他怎么会对“湿毒”致病有如此深厚的研究呢?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王朝末期,当时,由于中原战乱和灾荒不断,疾病流行,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中有三分之二丧亡,而死于“伤寒”(注:中医流行病的专有名称)的占了十分之七左右。惨痛的经历促使他立志于医学研究,认真探讨、钻研医学著作,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经过多年的钻研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终于,在任长沙太守期间著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1981年,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院内出土一块墓碑和墓座,碑的正面刻有“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墓”。清乾隆《长沙府志》载:“汉时长沙大疫,治法杂出,太守张仲景作《伤寒论》《金匮方》行世,全活无数”。当年长沙郡疫病流行之时,张仲景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日打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患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为群众诊治,“坐堂行医”的典故由此而来。后人为纪念他,就在他当年坐诊的地方修建了张仲景祠。抗日战争时,仲景祠毁于战火。1934年,国民党政府在此建立湘省国医院。为了缅怀张仲景的历史功德,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此建成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又名湖南省中医院)。

正是因为张仲景有在长沙的坐堂行医经历,让他对北方少见而南方常见的“湿毒”致病有了深刻的体会,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他创建“麻杏苡甘汤”而擅治“湿毒”之疫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夏暑天气候炎热潮湿,人体容易中暑出汗,耗气伤阴,给湿邪疫毒可乘之机。面对新一轮的疫情,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要惊慌失措,务必做到勤洗手,戴口罩,慎起居,不过劳,少添乱,不乱跑,信科学,不传谣。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预防中药。

作者:湖南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 博士 刘春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