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赏析50篇(美文欣赏谢灵运)

谢灵运先生,请查收这封千年后的来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经典美文赏析50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美文赏析50篇(美文欣赏谢灵运)

经典美文赏析50篇

谢灵运先生,请查收这封千年后的来信。

这是一位江南文人对你的回望。

他惋惜你因才华横溢、性情过分不羁而引来的杀身之祸;他在历史中打捞出别人对你的珍视,原来你是可以共赏山水的难得知己;他说你是“一颗旁逸斜出的树”,把你的故事说给千年后的人听。

他在泥沙俱下的时光里逆流而上,穿过诸多宏大事件,把目光落在那些细枝末节上。他笔下的你充满灵气,恣意洒脱,身着华服引领潮流,挥挥衣袖翘班去赏山水,尽是诗人的浪漫主义。

致谢灵运

康乐先生:

自古文人寄情山水,大致是要从山水里汲取天地精华,以滋养身心。巍峨的群山令人敬畏,静默的潭水令人沉思。但凡归隐山林之人,都有一份散淡沉静心思,波澜不惊,于世事纷扰退避三舍。唯独先生例外,先生既钟情于山水,又桀骜不驯,只是踏遍青山,看尽流水,又一派率性。究其原因,是先生的出身太高,还是才华太盛?先生眼里能容得几人?你曾慨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若不是这样的自负,先生定然不至死于非命。

杀人用刀用剑,此为外力。杀人用爱用情,此为诛心。可谁又见过因为才华过高而杀了自己的呢?恐怕先生之后,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徐海蛟

谢灵运:一棵旁逸斜出的树

谢灵运一生为官,仕途起落,却一直桀骜不驯。

谢灵运出生于贵族之家,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他从不掩饰内心里对华美生活的钟情。他的车驾、马匹都是最好的,奢侈得很。他喜欢款式新颖,裁剪入时的华服,很长一段时间,谢灵运都在引领当地的服饰潮流,许多贵族子弟争相模仿他的穿衣风格。

作为当朝官员,常有此类标新立异举动,朝廷觉得毕竟有伤风化,就考虑让谢灵运担任一个无关紧要的官职——在文化艺术领域做些不至于太伤脑筋的事。谢灵运意气难平,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入他的眼睛呢,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谢灵运认为朝廷的安排过于大材小用,就时常在朝堂上发牢骚,说些轻薄几个当权重臣的话。朝中大臣徐羡之等人都很是厌恶他,种种积怨带来的恶果是,谢灵运被调离京城,去往偏僻的永嘉任太守。当朝官员们拍手称好,大家落得耳根清净。

永嘉之行于谢灵运,自然是贬官穷乡僻壤的意思,可有时候坏事也未免不是好事。看似阴差阳错的决定,谁又能说不也是上天精心安排的呢?现在隔着厚厚的历史的帷幕回望,我们相信,让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就是上天的一次灵感突发。他的到来未能改变永嘉的经济社会形态,却永久地改变了永嘉的文化生态。永嘉山水因了谢太守走进了千年后的中国文化史。

永嘉在楠溪江流域,“永嘉”在古语中是水长而美的意思。它是坐落在浙南一隅的小城,郡中名山秀水环绕,为新任太守备下了一场华美的约会。谢太守带着满心失意来,他不为十万雪花银,不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政绩工程,也不为成就一个“能吏”的美名。他来时,只有一身征尘和沮丧。

但到永嘉后,谢灵运的心情马上为之一振。他本以为这是京城对他的放逐,是流落他乡。一路行来,永嘉的一轴山水像水墨画卷在高天之下大地之上展开。他是多么深谙山水画意的人,你说他会不惊喜吗?这天地造化的长卷在时间的角落藏了多少年?它的钟灵毓秀,它的风骨柔情,它的清新的气韵,它的绵长的意境……这些,不懂的人又怎能觉察?太守来对了。他俨然已忘记此行是来做太守的,倒成了一位十足的游客——好山水是可以疗伤的。在永嘉的一年间,太守走遍了全郡各县。每次出游一去都是十天半月的,等到看完了这轴浙南山水,谢灵运便以生病为由,决定向朝廷辞去永嘉太守职位。他的想法惊动了一些人,他们写信劝阻,让他慎重对待,毕竟朝廷命官的职位来之不易。可谢灵运不太愿意计较这些现实得失,他一走了之了。

也许永嘉山水给了他慰藉,让他萌生出隐居的念头。谢灵运想起祖上在会稽郡置有好几幢旧别墅,就花了一番气力将旧别墅修缮一新。谢家的祖宅依山水而筑,真正是一处养心之地。就在这段时间,谢灵运写下了名动一时的《山居记》,这篇文章一路远播,传到千里外的京城,成了人们争相诵读的名作。

当谢灵运正在自家乡村别墅里自得其乐时,有一个人心里一直对他念念不忘,那就是宋文帝。文帝仰慕谢灵运的学问,不论文章还是书法作品,皇帝都奉为圭臬,他称谢灵运的诗和书法为“二宝”,可见欣赏之深。他两次下诏让谢灵运重回朝廷,谢灵运两次拒绝。文帝并未罢休,让光禄大夫范泰写信劝导,念在与范泰的深厚交情上,谢灵运才回到朝廷命官的行列里。尽管如此,重新履职依然未能让他变得尽职尽责起来,在他看来,文帝虽然力邀自己回朝廷,但看重的仅是自己的文才,他的政治才华依然未能入皇帝法眼。而那些庸才,却一个个权倾朝野,举足轻重。再次入仕的谢灵运,心中依然填满了不平,他又开始想方设法远离朝廷,隔三岔五装病不上班。

他的灵魂再次出壳,心思全都放在了游走中。他经常出城游览,一去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他还迷恋上了园林建筑,想在院子里挖出一个池塘,种上果树,再闲坐塘边树下,听取春鸟鸣叫,这是他想象里的美意。这回职位倒是帮了忙,他一挥手就拉来了上百个农夫,以建设公共设施的名义让他们在庭院里挖土造林。当然,此类张扬的做派对于一位京官来说是极不妥的,牵涉到公权私用的问题,即便在遥远的古代也是不被允许的。没过多久,他就给政敌们落下了把柄。他们在文帝面前痛陈谢灵运的诸多不是,他们说他滥用职权,放任自流,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样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朝廷命官的样子。这些事,文帝早有耳闻,可文帝确实欣赏谢灵运,想到自己当初固执地请他入朝为官,现在却又要将其削职辞退,总觉得过意不去。当然文帝后来巧妙地避开了尴尬,他指示一位与谢灵运来往密切的大臣,对谢灵运旁敲侧击了一番:“文帝说了,如果你觉得每日上班是件痛苦的事,那他也是容许你辞职的。”这话最明白不过了,当然也正中谢灵运下怀。说实在的,他早已自觉处境的两难了,这个劳什子的官做得浑身不适,辞了又觉得对不起文帝一片苦心。现在皇帝一句话就将这份尴尬排遣了。谢灵运暗暗感激,皇帝也算得半个知己了。

他再次东归,回到会稽旧别墅中,与一群常常出没山野的隐士打成一片。这样他就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一心扑向山间水畔了。他已经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家了,他为自己设计了登山服。谢灵运那个时代还没有专门的登山装备供应商。他就得自己动手,将衣服宽大的袖口改小,将肥大的裤管改为束脚裤。他还发明了一种防滑登山鞋,这是一种特制的木底鞋,鞋底前后两端都装有防滑木齿。登山时,鞋底前端的木齿取下,而到下山时,又可将鞋底前端的木齿装上,后端的木齿取下。这些装备为他们攀登那些人迹罕至的山带来了许多便利。谢灵运更有理由常常走在路上,更有理由以山水为乐了。

......

有一年,谢灵运心血来潮,看中了会稽东城外的回踵湖,想将那片湖域改造成良田,为此他还上书给宋文帝,文帝下令让当地政府照办。太守孟觊坚决反对,理由是回踵湖距离城市很近,虽不大,但对黎民百姓的生活影响巨大,除了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中物产,也是许多老百姓生活的倚靠。为此,朝廷驳回了诗人头脑发热的浪漫想法。谢灵运得不到回踵湖,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位于始宁一带的休湖改田。孟太守照样不答应,孟太守说担心开湖放水后,会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太守为此直接上书朝廷,采用的是那种不封口的文书,这是战争中常用到的紧急书信的形式。朝廷邮差以快马日夜加急送往都城,信上直陈谢灵运横行乡里,常常组织家丁在庭院习武,恐怕心怀异志,望朝廷严加防备。

几次三番后,谢灵运察觉到来自太守的阻力了,太守对他一次次横加阻拦实有各种复杂的个人嫌隙。他只好骑上快马去见皇帝,毕竟有些问题确实需要澄清一下,否则在会稽这地方恐怕真没得一分自在了。谢灵运到了文帝面前,坦陈了孟觊和自己的种种过节,文帝倒是很倾向于谢灵运的一面之辞。很多事,欣赏在先,即便是错的,错误也大可原谅的,文帝对谢灵运一贯保持着皇帝中少有的宽容和大度。他不但没有苛责谢灵运,还要他干脆别回会稽了,并给他安排了一个临川内史的职位。“这样挺好,也好少些争端。”皇帝真是处处替这个爱卿着想了,他微笑着望着这位任性的诗人,笑容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愉快。

尽管谢灵运不忍拂去文帝的一番好意,但他也没有洗心革面的意思,或者说“内史”这样一个小职位,照例让他提不起兴致。到临川的谢灵运,又过起了一以贯之的放浪不羁的生活,他再次把临川当成了永嘉,他真有故地重游之感。

在临川没多少时日,谢灵运又得罪了一大批地方官,遭到了众人集体弹劾。司徒刘义康派使臣收捕谢灵运,谢灵运竟组织了一队兵马和朝廷对抗。这样一来,事态严重了,朝廷继而派出重兵,捉拿谢灵运。被捕后,谢灵运被直接送交朝中廷尉,判处死刑。

谢灵运的命运急转直下。

可文帝再一次于心不忍了,他对一班大臣说,只要免除官职就算了,这么有才华的人杀了未免太可惜。但司徒刘义康坚持要执行廷尉的判决,他觉得朝廷不该宽恕一个企图造反,大逆不道的人。事情变得棘手了,因为刘义康是权倾朝野的人物,几乎就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了,皇帝也是常常不得不看他脸色的。文帝很是头疼,但他实在爱惜谢灵运的才华。只好为此下诏天下:“谢玄功绩堪比管仲,现有后人谢灵运犯了错,念其祖父谢玄功德,免他一死。现将其流放广州,以示惩戒。”

既然皇帝诏书都下了,其他人也只好收起心里的不满。

按理说谢灵运能逃过这一劫了。但就在他刚被流放到广州的时候,事情出现了重大变故。

当时南方有个地方叫秦郡,有一天秦郡府的公差宋齐奉命执行公务,经过一个叫桃墟的小村庄,发现有七个人鬼鬼祟祟在路旁说话,见外人走来就装出一副互不相识的样子。凭借多年的刑侦经验,宋齐觉得这群人有问题,他们一定在搞阴谋诡计,于是即刻返回衙门带了一队兵出来,将七人悉数捉拿。一经审问,一伙人很快交代了他们在谋划抢劫路人。这倒也算巧合,大致是可以写入《办案经验谈》一类的小书里去的。可其中一个叫赵钦的人说出了另一桩事由,让秦郡官员们惊呆了:他们原本并非要抢劫路人的,而是听了谢灵运的幕僚薛道双的差遣,在朝廷兵士押解谢灵运南下广州途中将其劫走。薛道双曾向他们透露过,谢灵运暗中传消息要他组织起乡里壮汉,拦在朝廷兵士必经路口,一旦成功会有重赏。可拦截谢灵运并未成功,在回来的路上,七人饥肠辘辘,就谋划着路边抢劫了。

谋划劫持路人事小,但企图劫持朝廷要犯事就大了,而要犯自己谋划了劫持案,这就更无法收场了。

文帝收到秦郡郡守奏折,好长时间气愤难平,谢灵运实在拂了他的好意,几次三番,总往他宽容的心上泼冷水。既如此,皇帝也救不得他了,一纸诏书发往广州,下令就地处决谢灵运。

谢灵运死前做了最后一件事,他特别看重自己的胡须,他的胡须长可及胸,悠然飘逸,有仙风道骨气,如此美髯随着肉身沉埋地下,迅速腐烂消亡未免可惜。谢灵运特别请求行刑官,死前先将美髯割下,用来装饰南海祗洹寺的维摩诘菩萨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