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考试二十年)

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考试二十年)(1)

近日,有老师提出:很多学生不喜欢读《红楼梦》,如果高考不考的话,相信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会认真去读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时间读。我也相信这两点。由此,我想到了高考中的“古诗文鉴赏题”,这个东西已经把学生折腾得苦不堪言,如果再考《红楼梦》,真是难为了学生,甚至让命题专家也不知怎么办。有学生问我:“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在高考中考古诗词鉴赏的?”我说:“到今年正好20年。”我想不少人年轻教师对这个问题可能不一定知道。而我恰恰是一个亲历者,所以,今天谈谈这个问题。

1 古诗词鉴赏考试二十年

2000年,我参加了上海高考语文命题。第一次在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古诗词赏析”题,就是那一年。我记得上海的考题出了两首绝句:一首是南宋赵师秀的《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另一首是唐代王驾的《雨晴》(“却疑春色在邻家”)。很巧,那一年全国高考语文题也出了一首“古诗鉴赏题”,选的也是赵师秀的《有约》。不过,我们上海的题目不叫“古诗鉴赏赏析”,而是“阅读两首古诗,完成16——18题”,题目都是很简单的理解题,共8分,后来阅卷结果,得分率还很高的。相反,全国考题虽然同样选了《有约》,题干是:“对下面这首宋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下列四句很长的话让考生选。显然,比上海卷难度要大,因为很容易选错。

为什么要考古诗词?当时的想法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不喜欢古诗词,我们想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重视古诗词的学习。几年以后,我发现了,当初美好的愿望落空了。因为有了“古诗词赏析”这一种试题,各种配套的练习册越来越多,连中考也开始考“古诗词赏析”了,中小学把古诗词学习变成一种习题训练,而且题目越出越玄,越出越难,学生总是犯错。那种题目连我这个喜欢古诗词的老教师也不会做。所以,学生看到古诗词就头疼。我把这称为“播下龙种,收获跳蚤”。2004年11月,我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一篇《谈谈中学生古诗词赏析问题》指出:以高中生(更不要说初中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还谈不上“鉴赏”,人不知唐宋,诗何以知优劣?连语文教师都不懂格律,谈什么“赏析”?让一些不懂歌剧的年轻人去剧场看《卡门》,然后要他们“赏析”,行吗?我说:

我觉得“古典诗词”的学习方法如果不想方设法改变的话,我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爱好祖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传统等等愿望,可能会落空。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古诗词学习、竞赛如火如荼地在进行,高考仍然在考,但是如果你要问一问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生的话,现在喜欢古诗词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你就可以明白了。

2 “欲尊而反卑之”

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考试二十年)(2)

为什么考试反而使学生不喜欢古诗词呢?不妨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下诏罢诗赋,考经义、论、策。他亲自编写《三经新义》《字说》(所谓“新学”)作为教材,令天下学子学习。本想让读书人学习实用之学,不要整天在诗赋声律里耗费光阴。谁知那些读书人根本不好好读经书,只是专门从王安石的书里研究考试内容和方法。有个叫毕仲游的,在给皇帝的“奏状”里谈到王安石的“新学”时说:“以经义为科举者,欲尊经术而反卑之;使举人求合于有司(迎合考官),而为利禄之具。” 后来王安石自己也后悔了,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得更为透彻说:其实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考试也是一样的,举子们烂熟儒家经典、餍饫朱子之注。实际上,对于儒家的思想“未尝著乎心而布乎体”,结果免不了“欲尊而反卑之”;即使不考四书五经及其注疏,代之以商鞅韩非的法家之书、或者司马迁、班固的史书,甚至是屈原杜甫是诗骚,都成为“程文取士之本,亦终沦为富贵本子、试场题目、利禄之具。

其实,这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考试是指挥棒,但是人们对于考试的态度,都想走捷径,能够越简单越好,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猜题、押题、刷题,成为训练的主要手段。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见识过那些“进士不读《史记》,举人不知欧苏”读书人。顾炎武曾经批评明代科举考试:“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就是指考生不读经史典籍,专门训练应试题目。

不考试,人们不重视,一考试,就投机取巧做题目,这是一种两难。

现在“整本书阅读”,就遇到这个问题。还有,120回的《红楼梦》考什么?怎么出题目?

3 “《清明上河图》只能欣赏,不可考”

古诗鉴赏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考试二十年)(3)

其实,有些东西是无法考试的,用考试学的术语说:价值判断和真伪判断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属于价值判断的东西往往可以说好不好,不能说对不对。欣赏一首诗,凭什么说你的欣赏是对的,我的理解就是错的?让我们看看林语堂是怎么说的:

天下学问可考的是名物年月,不可考的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领悟。譬如,中国小姐,世界小姐,可考的是腰围尺寸,不可考的是不可捉摸的声音笑貌。考试学问也一是样。比方你要学生赏识《清明上河图》是可以的,要考你的欣赏是没有法子的。但是,教师可另想方法,考试《清明上河图》人物数目,骡车几辆,马匹多少。假定《清明上河图》人物是三千七百八十五,马匹是一百三十五,大船是四艘,风筝是两个,这就有法可考了。(《论恶性读书》见《无所不谈合集》)

这样的考试能够考出什么东西来?但是,二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考过来的,而且比这个更加不可捉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