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

唐代作为诗歌发展的盛世,期间出现的大诗人不胜枚举,在《全唐诗》中记载的诗人就有两千多位,诗歌数量更是达到四万八千余首。在当时,上至皇室贵胄,下至贩夫走卒,对于诗歌的接受程度都很高,他们虽然写不出李杜那么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但他们的作品也别具风味。

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1)

就像起源于唐代民间的打油诗,就属于当时老百姓的诗情画意,张打油的那首“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哪怕时隔千年,在捧腹之余也不由让读者叫绝。其实除了民间的打油诗,当时的皇帝们其实也都是写诗高手,虽然他们在文学名气上可能不及被誉为“词中帝王”的李煜,但他们的诗歌依然有可圈可点之处。

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2)

唐太宗李世民的那首《赋萧瑀》,其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两句,哪怕历经千年,依旧振聋发聩。还有千古女帝武则天的《如意娘》《腊日宣诏幸上苑》,这两首诗一首让她从长伴青灯古佛再次踏入皇宫,另一首则是让初登大宝的她坐稳了帝位。这些诗歌虽然并不出名,但也写得各具特色。本期笔者要介绍的这首诗,也是一首来自唐代的帝王诗,唐代名家对这首诗都未做评价,但传于后世,这首诗却引出了明清两代名家截然相反的评价。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诗。

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3)

《幸蜀西至剑门》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写作时间是公元757年。756年,安史之乱进入高峰,安禄山带兵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至成都。好在关键时刻唐肃宗继位,击溃了叛军,随着安禄山被杀,唐玄宗也得以被迎回长安,这首诗正是从成都返回长安途中所作。

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4)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剑门山高耸入云,山势险峻,我出狩的銮舆今日终于得以返回。第一句主要是描绘剑门山的险峻,到底有多险峻呢?“横云”二字便做了说明,在平原地区看天上的云总觉得高不可及,但是在这剑门山,这云也只是在剑门山山腰的位置,可见剑门山之高。横截剑门山的云和险峻的山势,一同构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

次句“出狩”其实写的就是当初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出逃,不过作为天子不能直接写出逃,所以便用“出狩”。不过从首句写剑门山的险峻再到次句写自己回京,其实不难看出玄宗当时的心情还是颇为愉悦的,毕竟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自己也终于能“回”了。

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5)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则是详细描写了途中所见剑门山上的风景。如碧绿屏风的山峰高有千仞,如红色屏障的石壁全靠五位大力士来开路。丛生的灌木中,车架左转右转,旌旗也跟着层层旋转,仙云渺渺,似乎在轻拂迎面而来的马匹。这几句,既写出了剑门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也写出了其上白云萦绕如同仙境的澄洁清爽。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这两句则是诗人的抒情。剑阁石壁上有西晋文人张载的铭文,其中便有“兴实在德,险亦难恃”之语。当时的玄宗本来就是因为滥用奸人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所以对于张载的铭文也是深有同感,很是欣赏他的才华,感叹治理国家当顺应时势,施行仁德之政。

唐玄宗最美的一首词(唐玄宗当众臣的面写首诗)(6)

唐玄宗这首诗格调庄严,虽然是出逃回京时所作,但大气磅礴,也不失盛唐巍峨之气象。不过或许是因为这首诗和安史之乱玄宗出逃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唐代名家无人点评这首诗,毕竟一不小心就容易出事。不过明清两代名家对于这首诗评价却是很多,明代叶羲昂在《唐诗直解》便评价这首诗“三四对亦不板,尾联便拙”;而到了清代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好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雄健有力,开盛唐一代先声”,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也是不吝言辞称它“大境界亦写得宏壮”。

对于唐玄宗这首诗,大家是更认可明代“拙劣”的评价还是清代的“好评”呢?或者你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