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隔离的日记(都是夹杂外语惹的祸)

新西兰隔离的日记(都是夹杂外语惹的祸)(1)

一名男子走在美国一大学校园内。 (新华社记者 刘杰/图)

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老师葛瑞格·巴顿(Greg Patton)一次上网课,在课程里放了个视频。说到语言中的“填充语”(filler expressions), 也就是说话中间打顿时的那种无意义的填充语料,英文中的um,uh,so,等等,他说在中国,大家常用的填充词是“那个,那个”(...in China,the common word is‘that,that,that’,So in China it might be‘nèi ge, nèi ge’.)。结果,班上有黑人同学投诉,说教授提到nèi ge,好像说的是“黑鬼”(nigger), 学校以该教授“忽略文化多元化和敏感性……造成学生情感上的疲惫”为由,让教授暂时停课。

现在学生颇难对付,很敏感,不像过去学生那样神经大条。有个老师曾经告诉我,她现在上课不开玩笑了。任何玩笑,一个班级30个学生,29个人捧腹大笑,但如果其中一个人觉得受到了刺激,去投诉,她就麻烦。在这种变了味的“生本主义”教学环境下,老师做课程大纲,往往要加一个“敏感内容提醒”(trigger warning),预先告知,以免学生受惊。这方面私立大学要比公立大学稍好,受这类法规约束少一些。在大部分公立学校,学生的性别,she、he都不能称呼错。有的人看上去是女性,但可能已经跨性了,你就不可以再用she。他/她也会在自己的邮件签名处,标记出自己的代词到底是什么。当然,尊重学生的选择,也无大错。只是初来乍到的人,往往会无心躺枪。

巴顿的“那个”就有点冤枉。他说“那个”被听成“黑鬼”,显然是误会。但是班上的学生说问过中国学生,“那个”不是他那么讲的,应该是“na ge”, 而不是他说成的那种“黑鬼”的发音。也就是说巴顿将军,不,巴顿教授,貌似欺负学生不懂中文,故意夹枪带棒,对付他们。

那么中国学生怎么不支持他一把,给他澄清一下误会?巴顿教授的中文功夫也可能还没有到家。中文的填充语,说“这个这个”的貌似更多。在刚刚上任的小官中,“啊,这个,这个”堪称标配。这么说话,显得深思熟虑,逼格很高。有时候,这不过是搞技术搞生产的人一下子提升了当管理者,没有经过公共演说的培训,说话不利索而已。在美国,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做管理的人一般口才都特好。我留意到我们校长、教务长,什么场合说话,都是出口成章,中间没有打顿的时候,这可能也是练出来的。我自己这方面还是不行。录个小小教学视频,回头一听,都发现中间打顿的废话很多。

教授有心说“那个”,无意被听成“黑鬼”,也和眼下“黑命贵”运动的大环境有关。这事发生在一个专职教育商业沟通的教授身上,显得极为讽刺。在性质上,黑命贵倒不是由上而下发起的政治运动,而是种族关系紧张导致的甚至可以说必然会产生的文化冲突。最近一些年,美国白人生育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还会继续改变。白人在有些地区慢慢成了少数,尤其是在得州和加州这些和墨西哥搭界的地方。人口构成变了,自然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就会增加。此事说来话长,暂且按下不表。

单纯从语言角度看,在不懂的人面前,说话夹杂外文,是容易引起很多误会的。在美国这就是你在卖弄你的精英教育。生活中的误会也不少。听过一个段子:一个美国人在中餐馆不小心把碗打了,里面老板在厨房问咋回事,外面服务员说:“碗打了。”美国顾客赶紧掏了一美元。一美元就是one dollar。里面老板又问:“谁打的?”美国顾客于是又掏了三美元。服务员说:“他打的。”美国顾客一听,不得了,十美元了,赶紧开溜。

至于在中国,说话时夹杂英文,据说有的人夹杂得恰到好处,但是很多时候是让人反感的。这是新兴的白领文化。公司白领上班族,没个Jackie、Sean之类英文名,好像都没脸出门。只是春运回去,他们才摇身一变,成了翠花和双柱。一开会,英文、中文夹杂则是常识:这case,不知sales是怎么做出来的?有的词,据说是中文没法表达,比如presentation, 说演讲吧,人们会联想到励志、鸡血、一操场乌压压的人在涕泗横流。说演示吧,又显得太技术,体现不出领导们的领导力,你说这事咋整?于是大家就presentation来presentation去,只能假洋鬼子那样,心里面对那些新来的人说,这是洋文,你不懂的。

这英文这么夹着夹着,就成了习惯。有这么一个段子:上电梯,有美女穿着暴露,问一小伙子:“够淫荡吧?”小伙子强忍着鼻血说:“嗯,嗯。”美女又问:“够淫荡吧?”新来的小伙子又说:“嗯,嗯。”边上一人按了一下按钮,说:“我going up!”原来美女是说:“Going down?”一般来说,写字楼大部分人也是听得懂的,哪怕是新入职的小伙子,问题是她加了“吧”。这个“吧”字就让人脑子转不过来弯了,你看这夹杂的!

我作为一个多年翻译,深有感触的是,大部分英文都有办法转换成中文的。做我们这一行,遇到英文,翻也得翻,不翻也得翻,绕不过去。遇到uncle,我们还得查清楚是妈妈这边还是爸爸这边的,是爸爸这边的,还得看是比爸爸大还是小。遇到cousin,我们就考虑,妈的这说的是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还是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啊?反正是气不打一处来,别提cousin, 一提伤brain。

问题是大部分夹杂英文的人,夹杂得是不对的。比如我经常在广告中看到:……你get到了吗?get本来就是及物动词,后面直接加宾语,比如I get it.He got the virus. 这get后面加个“到”,是什么名堂?再说这个get, 不是多难的词语,是很好翻译的。不要说不是八级六级,简直就是小学词汇啊,你夹什么夹?

同样,英文中夹杂中文,也是容易不伦不类的。比如《功夫熊猫》里的master shifu。master是师父,shifu也是师父。师父打个平方,也还是师父啊。此片中还有个主题曲,里面有Everybody is Kungfu fighting。“Kungfu fighting”也听了别扭,功夫是打,fighting 也是打。每个人都在打打打?啊,这个这个,不太合理吧?

南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