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诗经分为哪四个流派(诗经猗嗟塑造了一个英俊射手形象)

作者:袁老师

来源:星陪伴(xinghuivip)

汉朝时诗经分为哪四个流派(诗经猗嗟塑造了一个英俊射手形象)(1)

此诗赞美了一个英俊非凡的美男子以及他射技的高超。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每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赞美形象之美,二是赞美技艺之高。诗中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等婉约的词句来形容男子顾盼流动的目光,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英俊射手形象,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齐风》,《诗经》十五国风 之一。为先秦时代齐国地方民歌,共十一篇。半数以上是关于婚娶和爱情的诗,其余几首或是反映人民对沉重劳役的不满;或是揭露齐襄公 与其妹文姜 通奸的丑行;或是描写田猎和射技等。“齐风”除少数讽刺齐襄公的诗可知作于公元前六九七——前六八三年之间,其余的诗年代多不可考。《诗经》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齐,本是西周初姜尚的封国,后又兼并些小国,是春秋时期的一等大国,其领土大致包括今山东的昌潍、临沂、惠民,德州、泰安等地区以及河北沧州地区的南部。“齐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齐国地大物博,盛产鱼、盐,纺织、刺绣等手工业很发达,人口分布也较他国稠密。自太公姜尚历十五世,至齐桓公时(前六八五年即位),称霸于天下。其后再传十四世,政权落入新贵田氏手里,仍号为齐国。

在“齐风”中半数以上也是关于婚娶和爱情的诗,其余几首或是反映人民对沉重劳役的不满;或是揭露齐襄公与其妹文姜通奸的丑行;或是描写田猎和射技等。

“齐风”除少数讽刺齐襄公的诗可知作于公元前六九七——前六八三年之间,其余的诗年代多不可考。

言及“齐风”,一般与齐俗 并提,称为“齐风齐俗”。单提“齐风”往往令人不知所以然,甚至会发生歧义。因为《诗经》中也有《齐风》。齐风和《齐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诗经·国风》中的《齐风》是齐国的民歌。宋代学者朱熹 在《诗经传·国风序》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实际上也就是指相对于当时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方的土乐,犹如我们现今所说的地方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调。《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齐风》是其中之一,共有十一篇。

现代汉语词典,对“风”字的解释有多种意义,其中之一义,“风”即指风俗,风气。唐人孔颖达疏“《汉书》地理志云:‘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声音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上之情欲,故谓之俗’。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义通。”孔颖达这段解释的意思是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两者义近,联绵一处,即指风俗习惯而言。

从内容上看,《诗经》中的《齐风》表现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爱情诗。《鸡鸣》、《著》、《东方之日》、《甫田》都是写男欢女爱的爱情诗。作为来自民间里巷的“国风”,描写风土人情,表现民间的悲欢离合,就更多爱情诗了。第二,狩猎诗。此类诗有《还》、《卢令》两首。狩猎,在春秋时代,不仅是统治者的一种娱乐,也是民众的一种劳动。狩猎诗不仅是一种劳动生活的反映,而且更多的是一种尚武精神的体现,《齐风》中反映尚武精神的还有一首《猗嗟》。第三,讽谏诗。《东方未明》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奴役以及奴隶对繁重劳役的强烈不满。《南山》、《敝笱》、《载驱》则是揭露齐襄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这些诗歌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经》与乐舞是联系在一起的,《齐风》也不例外。虽然曲谱已经失传,但它的欣赏价值和社会作用,却能从史书中看出。如公元前542年,吴国公子季札至鲁,叔孙穆子使乐工为之歌《齐》,季札听后,赞美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限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从这一记载中可见《齐风》曲调的壮美,并表现了姜太公开创的齐国的大国风范。

总之,“齐风”和《齐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万万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

前人多认为此诗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毛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

关于此诗的主题,有主刺与主美二说。主刺说由来已久,其背景源于齐襄公兄妹乱伦故事。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春正月,齐襄公求婚于周王室,天子允婚,同意王姬下嫁于齐,并命鲁桓公主持婚礼大事。齐与鲁乃姻戚之邦。鲁桓公奉周天子之命至齐商议婚娶大事,自然偕夫人文姜(齐襄公之妹)一同前往。文姜归国之后,兄妹相见,旧情萌发又干出乱伦之事来,且被其夫鲁桓公侦悉。为了掩盖其丑行,齐襄公命人于饯行之后,乘醉将鲁桓公杀死,伪称暴疾而亡。鲁桓公死后,其子同继位,史称鲁庄公。《毛诗序》的作者将此诗附会这个历史故事,认为是齐人讽刺鲁庄公的作品。这种解释的确牵强。《齐风·猗嗟》诗中除第二章的“展我甥兮”一语中的“甥”可比附齐襄公与鲁庄公的舅甥关系外,其余内容则与故事毫不相涉。即使“甥”字,古人解释亦多歧义。《诗经稗疏》云:“古者盖呼妹婿为甥。”孔疏则云:“凡异族之亲皆称甥。”所以清人方玉润不同意《毛诗序》主刺的解释,他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说:“愚于是诗,不以为刺而以为美,非好立异,原诗人作诗本意盖如是耳。”但方氏仍然以为此诗的本事是齐襄公兄妹乱伦之事。方氏本人将此诗本事附会旧说,也是“深文奇刻”的“后儒”之一。所不同者,仅主刺主美之异。

将此诗本事与齐襄公兄妹乱伦故事扯在一起,缺乏依据。就诗论诗,不过是一首赞美一位少年射手的诗作。

《诗经·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猗(yī)嗟:赞叹声。


昌:美好的样子。


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抑(yì):同“懿”,美好。


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


趋:急走。


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臧(zāng):好,善。


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射侯:射靶。


正:靶心。


展:诚然,真是。


甥:古代女儿之子。


娈(luán):美好。


选:才华出众。


贯:穿透。


反:箭皆射中一个点。


御乱:防御战乱。


大意: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

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

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

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

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

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

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汉朝时诗经分为哪四个流派(诗经猗嗟塑造了一个英俊射手形象)(2)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汉朝时诗经分为哪四个流派(诗经猗嗟塑造了一个英俊射手形象)(3)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齐人刺文姜乘此车而来会襄公也。”“(二章)言无忌惮羞耻之意也。”“(三章)言行人之多,亦以见其无耻也。”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全诗)只就车说,只就人看车说,只就车中人说,露一‘发’字,而不说破发向何处,但以‘鲁道’、‘齐子’四字,在暗中埋针伏线,亦所谓《春秋》之法,微而显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