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在山东省的什么位置(山东省章丘概况)

章丘区是山东省济南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济南市的东部,地处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章丘区地势处于山区、丘陵、平原,南高北低,黄河流经北境。章丘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章丘在山东省的什么位置(山东省章丘概况)(1)

章丘在山东省的什么位置(山东省章丘概况)(2)

章丘在山东省的什么位置(山东省章丘概况)(3)

截至2017年,章丘区总面积1719平方公里,辖15个街道、3个镇,921个村(居),2016年户籍人口102.6万人。区政府驻双山街道府前街1号。

2016年,章丘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24.9亿元,增长8%。章丘区曾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黑陶之乡”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谭国(都城在今龙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时期,先后为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赖邑、宁邑、台邑、崔邑。战国,属田齐。

秦,属济北郡。

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县称阳丘(治回军镇,今绣惠街道回村)等。

百脉泉公园——梅花泉

东汉时,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菅县、猇县,南部为土鼓县。后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

魏晋时期,东朝阳县属乐安国。

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

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为章丘县”,取县北山

百脉泉公园——墨泉

章丘为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齐州济南郡。

宋、金,属济南府。

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

明、清,皆属济南府。

民国初,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济南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划为章丘、章历2县,属泰山专区。

1950年4月,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9月,章历县并入章丘县(旧治章丘城,今绣惠街道办事处驻地),划归泰安专区。

1958年8月,县治迁明水。同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属济南市。

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又划归泰安专区。

1979年1月,复属济南市。

1992年8月,撤销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2016年12月22日,撤销县级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

2017年8月10日,调整章丘区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辛寨镇,整建制划归刁镇管辖。

撤销水寨镇,将原水寨镇的水北、水南、郝家楼、康家、王家桥、南辛、苑李、季周、狮子口、彭刘、北张、门口、北范、门东、马高、孟庄、鲁高、贾庄、高高等19个行政村划归刁镇管辖;将原水寨镇的赵百户、辛丰、垛寨、罗绫、东殿、西殿、张家林、隗家、范家、郑家、太平、托寨、赵官桥等13个行政村划归白云湖镇管辖。

撤销曹范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曹范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曹范镇政府驻地。

撤销宁家埠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宁家埠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宁家埠镇政府驻地。

撤销高官寨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高官寨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高官寨镇政府驻地。

撤销白云湖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白云湖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白云湖镇政府驻地。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章丘区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东部,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总面积1719平方公里。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滨州市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

地形地貌

章丘区南部属鲁西隆起区,北部为济阳凹陷区。章丘区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长白山矗立于东。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为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处系北部辛寨镇朱家洼一带,海拔15米。

地质

章丘区属旋扭性构造鲁西系的外旋层部位,南北向与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发育。这些断层的垂直错动与水平侧移,严重破坏了古代沉积地层的连续性。特别是文祖断层,两盘南北向位移15公里,使断层两侧在地形、地质和地下水源等方面,形成显著的东西差异。地质构造形成普遍为单斜岩层,以块断为主,褶皱少见。岩层走向北西60°,倾向北东30°,倾角7°~13°。 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齐全。山区自南而北分布为变质岩、石灰岩、页岩、煤层、火山喷出岩等,丘陵河谷和冲积平原则广泛分布泥岩,下部为淡水灰岩,上部为砂砾石层及各种土类。

气候

章丘区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雪少干冷。年均日照2647.6小时,日照率60%;年均气温12.8℃,高温年13.6℃,低温年11.7℃;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一般为500~700毫米。季风,因受地势影响,反映不明显,除5月份以静风及南南西为主导风向,其他月份以静风及东南东为主导风向,相对湿度为65%,最高年均73%、最低年均59%。无霜期192天,最长218天、最短167天。

水系

章丘区境内大部地区属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绣江河,东、西巴漏河,漯河、巨野河等。黄河为西北界河,从历城区大沙滩西南入境,至黄河镇常家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27.08公里,年均径流量425亿立方米。小清河位于西北部,从历城区北柴家庄东北入境,至水寨镇小贾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18.8公里,年均径流量7.77亿立方米。绣江河,源于明水百脉泉,全长32.8公里,最后注入小清河。东巴漏河,在东南部,属季节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由石门入境,至相公庄街道寨子入漯河,全长34.4公里。西巴漏河,在中南部,属季节河,源于垛庄镇四角城北坡,至绣惠街道金盘村北入绣江河,全长68.8公里。漯河,于相公庄街道龙湾头上接东巴漏河,至刁镇东北入芽庄湖,全长28公里。巨野河,西支源于历城区大龙堂拔槊泉,东支源于北曹范村西,两支在龙山街道北汇入杜张水库,全长46.8公里。主要湖泊白云湖,在西北部,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水面积7.5平方公里,水深1~3米。芽庄湖,在章丘区东北角,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水深一般1.9米。

自然资源

土壤

章丘区境内土壤共分4个土类,11个亚类,20个土属,87个土种。棕壤2326.6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垛庄镇官营一带,养分较贫乏,易流失,适种花生、地瓜、生姜和松、栎、板栗等。褐土8.8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0.2%,分布在中南部,为境内主要土类,大部土体深厚,构型好,保水肥性强,适种多种作物,粮、棉高产稳产。水稻土374.0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0.3%,集中于明水泉北地带,水源充足,土体深厚,构型好,养分含量高,为境内最优土壤,适种水稻、菱、藕和其他水生作物。 潮土3.48万公顷(含盐碱土9006.67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27.6%,集中于北部沿清、沿黄地带,土体深厚,埋水浅,结构差,养分含量低,水、肥、气、热不协调,多系低产土壤,经多年冲盐洗碱,加施肥料等,肥沃程度提高,可种花生、大豆、西瓜、红麻、向日葵、芦苇等。

水资源

章丘区境内年均水资源总量5.7亿余立方米, 其中可利用量4.43亿立方米,占77.72%。 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2.1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5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3.5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88亿立方米。明水泉群年涌水量0.8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章丘区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的有16种,主要有煤炭、铝土、石灰石、花岗石,分别为1.26亿吨、4.16亿吨、2.5亿吨和0.3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

章丘区的林木资源共54科、 183种,常见林木为松、柏、杨、柳、桐、榆、 刺槐。中药材资源有远志、酸枣、丹参、郁李、野菊、茵陈、香附、百里香等566种, 蕴藏量200余万公斤。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山鸡、狐狸、刺猬、黄鼠狼、獾及鱼、鳖、虾、蟹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户籍人口102.6万,比上年增长0.17%。全年出生人口9331人,死亡人口8393人。人口出生率9.11‰,下降2.54‰;人口死亡率8.19‰,上升0.47‰;人口自然增长率0.92‰,下降3.01‰。全区男女性别比为97.87:100。

截至2010年,章丘区常住人口为106.42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7.73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常住人口8.69万人。

章丘区常住人口中共有32.52万户。其中家庭户31.80万户,章丘区常住人口家庭户人口为98.9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1人。

章丘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2.63万人,占总人口的49.45%;女性为53.79万人,占总人口的50.55%。

章丘区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83万人,占14.88%,15-64岁的人口为79.91万人,占75.0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68万人,占10.03%。

章丘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为10.1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人数为11.21万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为46.60万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数为29.10万人(以上各种教育程度的人数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60万人。

经济情况

综述

2013年章丘区生产总值755.2亿元,比2012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454.7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2:60.2:29.6。章丘区地域财政总收入60.5亿元,下降1.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9亿元,增长2.7%。2013年国地税收入52.8亿元,增长5.8%。其中:国税27.3亿元,增长1.6%;地税25.6亿元,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355.3亿元,比2012年增长22.1%。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96个,完成投资162.1亿元,增长85.5%。章丘区新增城镇就业693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2015年,章丘区完成生产总值870.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75元,综合实力列2016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9位。

2016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24.9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9亿元,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676.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4亿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0元,分别增长9%、10%。

第一产业

2015年,章丘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2.0万公顷,比2014年增长0.04%。粮食总产量74.3万吨,比2014年增长1.1%。其中夏粮35万吨,增长1.5%;秋粮39.3万吨,增长0.8%。棉花产量5135吨,比2014年增长3.0%。油料产量8081吨,增长0.1%。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189.7万吨,下降0.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2万吨、15.0万吨、7.7万吨,分别增长-0.2%、1.8%、-1.4%;猪、牛、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54.0万头、26.7万头、1544万只,分别增长-9.9%、0.8%、1.6%。水产品产量1.2万吨,增长1.5%。

2015年,全区共完成造林4.37万亩,其中,荒山绿化(防护林)1.77万亩,退耕还果(经济林)1.5万亩,平原水系沙化土地造林(用材林)1.1万亩。 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白云湖与杜张水库连通、大站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工程16项,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6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33万亩,新建大型泵站3座、规模化水厂1处、水质检测中心1处。

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26万千瓦。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6%以上,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完成秸杆综合利用面积164万亩,利用率达到98%以上。其中秸秆机械还田面积139万亩,占综合利用面积的85%。

第二产业

截至2015年,章丘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8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9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33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5.8亿元,增长7.7%;利税196.5亿元,增长13.1%;利润109.2亿元,增长10.9%。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82家,实现产值6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61%,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 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9.3亿元、工业增加值280.2亿元、利税13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8%、12.3%、13.2%。

截至2015年,章丘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43家,年末从业人员2.5万人,实现产值78.01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4.0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9.25万平方米。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05个,完成投资271.0亿元,增长30.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2.4亿元,增长29.8%。全年签约项目54个,总投资353.4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7个,总投资343.8亿元;累计在建项目148个,总投资347.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62.3亿元。中铁十四局建筑产业化、普洛斯、万科物流、日本青玉菊藤生物工程、华艺集团建筑产业化等项目签约落户。

第三产业

2015年,建设章丘区农业信息化暨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27家农产品品牌企业入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2.5%;乡村零售额189.0亿元,增长11.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单位188家,实现零售总额62.2亿元,增长14.5%。

2015年,章丘区对外贸易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9124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0%。其中,出口60279万美元,下降24.8%;进口30964万美元,增长53.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750万美元,增长1.2%。合同利用外资4080万美元,下降66.3%。

全区2015年地域财政总收入66.79亿元,比2014年增长7.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99亿元,增长8.3%,税收比重72.34%,同比下降0.85个百分点。全年国、地税收入58.5亿元,增长6.0%。其中:国税27.7亿元,增长0.5%;地税30.8亿元,增长11.4%。全区一般预算支出63.06亿元,比2014年增加6.7亿元,增长11.9%。其中教育支出14.2亿元,增长2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8亿元,增长35.2%,医疗卫生支出8.9亿元,增长27.1%。

2015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2.5亿元,比年初增加44.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68.8亿元,比年初增加38.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9.2亿元,比年初增加11.3亿元。全年保险业务收入5.5亿元,比2014年增长11.8%;保险业务支出3.3亿元,下降8.1%。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557万元,比2014年增长37.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6万户,下降20.9%。移动电话用户86.7万户,下降16.0%。互联网拨号注册及宽带网用户18.9万户,增长19.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