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阿炳的生平事迹(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

音乐家阿炳的生平事迹(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1)

阿炳真实照片

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

他的亲生父母很早就死了,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连他都不知道,所以从小就过继于本地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做儿子。华清和号雪梅,具有较深的民族音乐素养,精通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其中笛子演奏得最好,被誉为“华笛”。

阿炳的遭遇

阿炳自幼受父亲影响,学习道教科仪音乐及当地民间音乐,掌握了二胡、琵琶、笛子和锣鼓等多种民间乐器。17岁时已经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被称为“小天师”,并于31岁左右继承父亲成为道士。

因为喜欢音乐,在做道士的时候还参加了民间的吹鼓乐队,在人家婚丧喜庆时,到街头仪仗队中去演奏;因为吹鼓手的原因,道士们认为他丧失了道士们的面子,把他排挤出了道观。

到了中年,因为社会动乱,加上自己患有眼疾,阿炳于35岁(1927年)时双目失明,生活艰苦,因而在江南一带流浪卖艺,饱尝人间疾苦。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在社会的低下社会地位,使得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更加接近,这对他的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音乐家阿炳的生平事迹(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2)

发现阿炳

1950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去请他演奏时,阿炳说:“我不演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废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地一样都不能用了”。杨先生又问了他不奏乐器的原因,他说道:

“两年前的夏天,我到街头演奏,那天下雨把我全身和乐器都淋湿了,我走在路上,忽然一辆人力车冲过来把我撞到了,琵琶摔坏了,二胡上的蛇皮被刮破了,到了晚上,老鼠还咬断了擦满松脂的马尾弓,这是多么奇怪的时啊。在同一天发生了这么多不好的事,绝对不是好兆头,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动手演奏了”。

杨先生一行人再三说服他,他总算答应了,说:“我荒废太久了,让我练习三天,再演奏罢了”。随后,杨先生等人立刻从乐器店里给他借了一把新的二胡和一把琵琶。当天晚上,阿炳就出现在了街头上,当街练习。

到了第三天晚上,杨先生再见到阿炳,他便为杨先生等人演奏了三首二胡曲,分别为《二泉印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曲,分别为《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听完了他的演奏,杨先生等人都觉得很惊讶,他完全荒废了两年,仅仅在街头练习了两天,还是如此的熟练。

但阿炳对他的这次演奏并不十分满意,当杨先生请他多录几首时,他不太愿意,他说:“我荒废了太久,两只手不听我的话,奏得太坏了,我自己听着不太顺耳,我很高兴给你们录音,但是我要求你们耐心一点,等我温习了一个时期,然后继续录音”。当时杨先生就和他约定,在1950年的冬天或来年夏天再给他录音。

但是事情变化出于意料之外,1951年1月,杨先生通过友人来信得知,阿炳已于1950年12月4日病逝。之后,杨先生最后悔的就是当时没能主动介绍阿炳参加政府主持的新曲艺工作,得到适当的照顾。所以现在能听到的阿炳的曲调就只有这六首曲子了。

音乐家阿炳的生平事迹(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3)

名曲《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印月》,是阿炳最具代表性的曲子,是我国知名度最广的二胡曲之一。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二泉映月》是“必须跪着听的曲子”。其“二泉”是江苏无锡市泉山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名为“天下第二泉”,此地为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

阿炳因其悲惨的生活处境,借境生情,用细腻委婉的二胡琴声向世人倾吐自己凄惨的生活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全曲共有六段,是单一音乐主题的连续五次变奏。音乐高亢有力,铿锵如金石之声,表露了作者内心深处无法抑制的激情。

音乐家阿炳的生平事迹(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4)

杨荫浏先生(1899-1984)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

阿炳的演奏创作的音乐有很多,但只给后人留下了《二泉印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这6首曲子,是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于1950年率工作组赴江苏无锡,赶在阿炳病逝前采录下来的,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