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

小时候,最让我们感到兴奋的事儿,一是看露天电影,二是看草台班子唱老戏。

老戏,就是晋剧,也叫山西梆子,不过这是外省人叫的,我们山西人不这么叫,我们要么叫“老戏”,要么就叫“大戏”。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

看大戏

“拉大锯,扯大锯,姥娘家门口唱大戏。什么戏?《空城计》。请闺女,叫女婿,就是不让小外甥去,圪扭圪扭非要去。”这首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广为流传童谣,像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被岁月卷起,被自己收藏。

听着这首童谣,一遍又一遍,看着一出出老戏,一年又一年,我们山西人就是这样长大的。晋剧是山西人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千百年来,城里乡间,逢年过庙,搭台唱戏,是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儿时的疑惑

山西盛产煤炭,到处都是煤矿,把半边天都染黑了。煤矿工人染得更黑,他们一大群人从井口鱼贯而出,在阳光的映照下,身上的煤尘闪着亮光,就像溜槽上那一块块不停翻滚的硕大黑炭。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

看大戏

黑炭极普通,却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也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光明的种子。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煤矿工人,煤矿工人可不得了,他们心灵手更巧,能文也能武。不但能钻到地底下挖煤掏炭,还能登上舞台敲锣打鼓唱大戏。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3)

山西省阳泉市白羊墅煤矿成立了职工业余晋剧团,这是矿领导与演员握手的场景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从小就听老戏,听得久了,也就会唱了。矿上的草台班子搭起来,他们脱了窑衣,穿上戏服,无师自通,成了演员。

戏台两边那些敲梆子的、锯二胡的、吹唢呐的,打锣拍镲的,还有那些身着短衣翻跟头的,背插四张小旗儿舞刀弄枪的,张着胳膊把蟒袍的一边提溜起来咿咿呀呀唱个没完没了的,他们都是煤矿工人。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4)

山西省阳泉市白羊墅煤矿成立了职工业余晋剧团,这是矿领导在舞台上的合影

煤矿工人识字不多,可他们会演很多老戏。《下河东》《打金枝》《三关点帅》,《蝴蝶杯》《金水桥》《算粮登殿》,《十五贯》《明公断》《三娘教子》,还会唱不少三国戏,我现在都记不起名字了。

倒是三国戏中的白脸曹操、红脸关公、黑脸张飞,还有那个神勇无敌的赵子龙,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模样、举手投足,我还记得一清二楚。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5)

看大戏

尤其是曹操,一直伴随我们的童年。只要看谁不顺眼,比如跟老师打小报告啦,不让我们抄作业啦,口袋里有瓜子却一个人偷偷吃啦,我们就会骂他“白脸奸臣”,也不管人家的脸有多黑。骂完了还觉得不痛快,又骂:“跟曹操一样坏。”

曹操到底干过哪些坏事儿,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小孩子看戏,看的是热闹,才不管戏文里到底写了个啥。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6)

看大戏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看演员那身漂亮的行头。帝王将相穿的“蟒”,达官显贵穿的“帔”,沙场战将穿的“靠”,平民百姓穿的“褶”。

看着看着,心里就会起一个大疙瘩。白脸奸臣这么坏,凭什么跟包青天穿一样的戏服?为什么不把《十五贯》中谋财害命的娄阿鼠那身猥琐的戏服给曹操穿呢?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7)

戏剧舞台上的曹操

再后来上了学,懂了一点历史知识,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人,两人相差近一千年呢。

还知道了宋朝后面是元朝,元朝后面是明朝。明朝人穿的衣服,跟今天晋剧舞台上的戏服差不多。

这就更让我疑惑不解了,三国时的曹操也好,北宋时的包拯也罢,他们为什么都穿着明朝才出现的蟒袍呢?这是不是“关公战秦琼”,有点“张冠李戴”了呢?

蟒袍的起源

我不会唱戏,但有很多唱戏的演员朋友,还认识了一些专门研究戏剧的专家教授。跟着他们,耳濡目染,也渐渐了解了一些戏曲知识,知道了曹操、包拯穿的蟒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8)

戏剧舞台上的包拯

蟒袍,看这名字就知道,戏袍上面绣的图案是蟒。不过这个“蟒”跟现实生活中的蟒蛇大不一样,它有爪有角,会腾云驾雾,还会呼风唤雨,跟龙几乎没什么区别。

龙是真命天子的象征,皇帝专用,非经皇帝特许,任何人的服饰不能着龙。据《明史》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下令:“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纹,违者罪及染造之人。”并明确规定,只有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等,才可以使用龙纹。

不过呢,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皇权,明朝皇帝有时候会赐服给藩王,特别是有特殊贡献的臣僚。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9)

《铡美案》剧照

皇家服饰,首先在气势上是不能输的。除了做工精致、用料考究之外,上面的装饰图案尤为重要。放眼望去,芸芸众生,也只有“龙”才能代表皇家气象。但龙只属于皇帝,不容他人觑觎。在这种制度下,皇帝为了赏赐有特殊贡献的臣子,就出现了蟒纹服,即把龙去掉一个爪子。龙为五爪,蟒只用四爪。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0)

明代着蟒袍赐服的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宏绪画像

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蟒衣是宦官、贵戚、重臣和外族首领所穿的一种盛服,此服甚贵,非受特赐不得穿著。

据清朝张廷玉等撰《明史·外国列传》,永乐十五年(1403),苏禄国(今属菲律宾)东王、西王、桐王率众,“浮海朝贡,进金镂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居二十七日,三王辞归。(成祖)各赐玉带一,黄金百,白金二千,……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1)

石青缎蟒袍 清代

又,正统十年(1445),满刺加国(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使者“请赐王息力八密息瓦儿丢八沙护国敕书及蟒服、伞盖以镇服国人。……帝(英宗)悉从之。”

弘治元年 (1488),吐鲁番酋长阿黑“称与罕慎缔姻,乞赐蟒服及九龙混金膝襕诸物”,孝宗亦欣然赐之。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2)

石青缎蟒袍(局部),清代

赐服不属于文武百官的标准服制,最初只用于皇帝身边的内使宦官。后来作为赏赐,成为皇帝给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恩宠。

宦宫赐蟒则在永乐以后,据《明史》:“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莺带,此燕闲之服也。”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3)

明代曳撒

曳撒,读作yìsǎn,源自蒙古语,为“一色(shǎi)”变音,原为蒙古族服装。明朝初期,人们习惯将这种“胡服”称之为“断腰袍”。明朝王世贞在《觚不觚集》中说:“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

阁臣赐蟒始于弘治年间,据《明史·舆服志三》载:“内阁赐蟒衣,自弘治中刘健、李东阳始。”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4)

豆青缎蟒袍(局部),清代

弘治十五年(1502),《大明会典》修成,明孝宗为奖励参与编修的大臣,特赐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蟒服,开内阁大臣赐蟒之先例。

到了后来,随着服饰制度监管的松懈,屡屡出现僭越之事,后来甚至出现了五爪之蟒,让皇帝大为恼火。据《明史·舆服志三》载,正德十六年,“世宗登极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5)

蟒袍(局部)

《大明律》亦明确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若膺用违禁龙凤纹者,官民各杖一百,徒三年。工匠杖一百,连当房家小起发赴京,籍充局匠。违禁之物并入官。”

晋剧舞台上的蟒袍

蟒袍入戏,考之典籍,可能始于明朝宫廷演出的历史或神魔杂剧中。

据明朝赵琦美辑的《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穿关”一目载,神将服饰往往为“凤翅盔,蟒衣曳撒,袍,项帕,直缠,搭膊,带。”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6)

戏剧服饰图谱 女蟒

另,明代宦官的服装主要样式是蟒衣曳撒,或蟒衣膝襕曳撒。膝襕,读作xīlán(音同“西兰”),明代服装膝盖处的一种装饰。据《明史·舆服志三》:“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膝襕,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

明朝宦官有时还在民间搭台演戏牟利,便以平时所穿蟒服,用以装扮演剧。这件事,明朝周晖《金陵琐事》卷四中有详细记载:“正德丙子(1516)以后,内臣用事南京守备者十余人,蟒衣玉带。其名下内臣,以修寺为名,各寺中搭戏台扮演。……入看者钱四文,午后二文至一文,每日处得钱十余千,彼此求胜。”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7)

女蟒

晋剧,大约在清朝嘉庆以后逐渐成形。起初,在山西中、北部广为流行,随着晋商的影响,晋剧又流传到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很多地区。

在晋剧舞台上,蟒袍分男女,男蟒是王侯将相等高级官员所穿,女蟒是后妃、诰命夫人所穿。还有一种旗蟒,是少数民族妇女所穿的。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8)

戏剧服饰图谱 旗蟒

蟒袍的样式多为圆领、大襟,长度一般拖到脚面。袖子宽阔、肥大、带水袖,配有宽松的腰带。

这里要说明一点,晋剧戏班之传统,只有蟒袍而无龙袍。即便剧中演的是皇帝,即便剧中皇帝所穿戏服绣的是五爪龙,亦只能叫“黄蟒”。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19)

戏剧服饰 黄蟒

原因很简单,戏服上的蟒龙有几个爪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穿在谁的身上。穿在真命天子身上叫“龙袍”,穿在戏子身上,即便你演的是皇帝,也只能叫“蟒袍”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老戏迷坐在台下,不用台上自报家门,看一眼蟒袍的颜色,大体上就能知道剧中所任的身份、地位与年龄。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0)

戏剧服饰图谱 蟒袍

蟒袍之颜色,有上五色、下五色之分。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下五色为蓝、紫、浅蓝、浅紫、酱色。

什么样的人穿用上五色。什么样的人穿用下五色,有严格的规范。一般情况下,上五色穿用者的身份、地位要略高于下五色的穿用者。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1)

戏剧服饰图谱 蟒袍

拿黄色来说,就有两种黄色。一是正黄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黄色”,这种黄色只有皇帝才能穿,而太后、皇妃则穿深黄色(杏黄色)。

红色的蟒,表示非常庄严高贵,是地位比较高的王侯、宰相、驸马、钦差、元帅才能穿用。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2)

戏剧服饰图谱 蟒袍

绿色的蟒,表示威严英武,是地位很高的武官的穿戴,如关羽。另外,一些“绿林好汉” “草莽英雄”有时候也穿绿蟒。

而穿白色蟒服的,大多是少年英俊、潇洒的人物,如杨延昭、岳飞、赵云、薛仁贵,银袍素铠,看上去顺眼舒心。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3)

戏剧服饰图谱 蟒袍

黑色蟒服的穿戴者,多是刚直不阿、性情威猛、豪爽的人物,比如《铡美案》的包拯、《回荆州》的张飞、《霸王别姬》的项羽等等。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一说,为什么无论三国时期的曹操,还是北宋时期的包拯,在晋剧戏台上都穿明朝时期才出现的蟒袍。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4)

戏剧服饰图谱 蟒袍

晋剧的服装,是以明朝服装为基础,经过很多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了一整套类型化、程式化的专用服装。

所谓的类型化,是说不受时代的约束,也不受季节限制。不管是三国戏,还是水浒戏,也不管故事发生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挥汗如雨的酷暑,剧中人物穿的戏服就是那个样子。

包拯最悲惨的一段(为什么三国时的曹操)(25)

看大戏

所谓程式化,是说要为表演服务,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角色,就只能穿什么样的服饰。在晋剧舞台上,看不到宋江穿蟒袍,也看不到皇帝穿褶子。

曹操是一代枭雄,风云人物,即便戏台上把他丑化成“白脸奸臣”,也必须穿蟒袍,绝不能把偷鸡摸狗、杀人越货的娄阿鼠那下襟半提、卑陋庸俗的戏服拿来给他穿。(张文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