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

今天的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始建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1)

武侯祠

祠内古柏森森,清雅幽静,比邻闹市而不扰,身居名胜而不忧,似乎处处印证着《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心境。诸葛亮本抱有不求闻达之意躬耕于南阳,可他出山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举,竟使他不仅闻达于当世之诸侯,更是闻达于不世之千秋,只怕也是他所始料未及的吧。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2)

武侯祠内《出师表》

相传,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蜀国上下一片哀思。自此以后,每逢诸葛亮的生辰、忌日,蜀国的百姓,总要在路口、田埂上摆设灵牌、祭品,悼念这位为民造福的丞相。后主刘禅为了肯定民间这种自发的祭祀活动,纪念这位先贤的功业德行,在成都郊外的柏树丛中,始建了这座武侯祠。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转眼已逝千年。诸葛亮这个响亮的名字,不仅没有湮没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反而越发散发着流光溢彩,至今影响着人们日常的思想与生活。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3)

诸葛亮像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既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也有令人心酸无奈地六出祁山、星落五丈原。

一、文学作品中的“卧龙”

我们绝大多数人熟悉诸葛亮都是源于《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提到诸葛亮时,脑海中浮现的也都是他羽扇纶巾、仙风道骨的影视形象。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4)

《三国演义》剧照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这部名著非常成功,以至于我们以为这部三分实七分虚的小说,就是真实的三国历史和史实人物。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个评价颇具代表性。在世人眼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就是智慧的化身。

罗贯中为了塑造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本来就虚构了大量的故事情节。比喻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本来就是曹操军士水土不服,出战不利,曹操自行烧毁辎重,主动战略性撤退的战役。小说中却演绎出苦肉计、借东风、设连环等诸多计谋,俨然成了军事教科书般的存在。就连东吴为主力抗曹付出的巨大努力,在小说中的“借东风”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

按照小说中的描写,三国鼎立源于火烧赤壁,火烧赤壁源于借东风,借东风源于诸葛亮。因此,简单地说三国鼎立简直就是诸葛亮这个不世之才一手成就的。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5)

赤壁之战沙雕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6)

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

其实,借东风当然是虚构的情节。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罗贯中在这里用了春秋笔法。借东风时,诸葛亮选定吉时,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在坛上舞剑作法,并且上坛三次,下坛三次,无一不在暗示诸葛亮的故弄神虚。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猜测,诸葛亮既然能预测到草船借箭的“雾”,自然很有可能预测到将要刮起的“东风”。当然,小说中的诸葛亮在这时故弄神虚,一是要“神化”自己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二是要为刘备争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当然,诸葛亮这场戏演得入木三分,不仅让东吴深信不疑东风确实是他借来的,而且还要让人觉得借东风非常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让东吴认为破曹首功在于诸葛亮,才能认可刘备军团在赤壁之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7)

诸葛亮借东风

窥一斑可见全豹,由此可见,小说中的诸葛亮并非真实的诸葛亮,用现在的话讲,我们对诸葛亮的认识多少受到了主角光环的影响。那么,当我们去掉围绕在诸葛亮身上的光环之后,我们应见到的是怎样的诸葛亮呢?

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要想全面地了解一位近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自然是件极度困难的事,但翻看史书我们仍能勾勒出这位先贤的大致轮廓。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8)

武侯祠诸葛亮像

陈寿写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其人有这样一番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9)

陈寿像

晋书记载陈寿父曾为马谡的参军,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所诛,陈寿父也因此事受了髡刑,遣散回家。髡刑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它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是一种精神刑罚。陈寿本人也曾在诸葛亮手下做事,但并不受重用。

对于这个曾惩罚过父亲,并不重用自己的诸葛亮却丝毫不惜溢美之词,我们不仅能看到陈寿客观公正的历史观,更能从侧面领略到诸葛亮的伟大人格魅力。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10)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而在另一面,诸葛亮并非完人,也有自己的局限和短板。那就是陈寿记载的“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是个赏罚分明、统筹全局的大才,但并不善于临场应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的,他更加不如刘备这样的老江湖。有人说,如果刘备当年带着诸葛亮,或是由诸葛亮率军东征,那么夷陵之战必然不会输得如此惨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诸葛亮用兵谨慎,但也因此无法获得大胜,必然会像六出祁山一样落得无功而返的结果。到那时,蜀军困于西蜀一隅,同样是刘备不想看到的结果。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11)

诸葛亮像

三、千古往事任凭说

历史的尘埃已经湮没了太多太多的往事,岁月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诸葛亮,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奇男子,终于没有达到他俩的成就,没能兑现初出茅庐时的壮言,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千百年来的伟岸形象,因为他已活出另一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

人生百年,兴亡转头空,是非与谁言,不过是浊酒一杯,嗤笑千古罢了。

我是文公子,喜欢请您关注我哦[玫瑰]#历史##诸葛亮##怼怼三国##人物#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那个自比管仲和乐毅的诸葛亮)(12)

千古往事任凭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