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1)

董希文《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

1949年5月27日,对上海人民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被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解放了!

上海的解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美术工作者们用一幅幅精品力作,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这些美术作品告诉我们,党指挥的人民解放军有多威武、多智慧!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2)

《解放上海》手卷之董天野《军民一家抢救生产》,国画

创作油画《占领总统府》时,陈逸飞自己上阵充当模特

上海解放的胜利之路,还得从渡江战役说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壮举: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国民党军队陆海空协同炮火阻击下,解放军用木帆船作主要渡江工具,千帆齐发,胜利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登上了长江南岸。经典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是董希文继《开国大典》后又一代表作,创作于1959年。据透露,他曾画过蓄势待发、表现部队整装待命的构图稿,但最后采用了乘风破浪即将登岸的画面。他说,这幅画必须采用火红的调子,达到大快人心的目的。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3)

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油画

渡江之后,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南京、杭州、镇江、无锡、苏州等江南城市。陈逸飞、魏景山1977年合作创作的《占领总统府》有力地描绘了南京解放的场景。整幅油画采取俯视的视角,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这样的处理方式恰让观众感受到一股向上喷涌着的力量,红旗的插上更是具有象征意义。创作该幅画作时,陈逸飞穿上军装、手持冲锋枪,自己上阵充当模特。和陈逸飞一同创作的魏景山,当年还为《占领总统府》捏了雕塑小稿。油画《占领总统府》后来名震全国,然而,雕塑小稿却不见踪影,直到2015年,这件旧作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解放上海这一历史性时刻所做的重重铺垫,可以说都被美术作品一一记取。

8幅国画组成的《解放上海》手卷,出自年近半百的一批前辈画师

聚焦人民军队进入上海、解放和接管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更是涌现出一批经典美术作品。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4)

汪观清、贺友直、刘旦宅、黄子曦、程十发、应野平《庆祝上海解放》,国画

其中,不少作品都选取了解放军进入上海时受到市民夹道欢迎的盛况作为场景。195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汪观清、贺友直、刘旦宅、黄子曦、程十发、应野平六人合作的六尺整张的大幅国画《庆祝上海解放》就是这一题材的典型。用国画的形式表现如此恢弘的现实题材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作品采取了俯视南京路的视角,让画面尤显气势磅礴。据汪观清回忆,这幅画是自己起意画的,为此还特地爬到南京路上中百公司的楼顶去取景,打了初稿。大家看到后,都说不错,于是他提议一起创作。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作品,由汪观清和贺友直画人,黄子曦和刘旦宅画景,应野平画树,远一点的景则是程十发画的。《庆祝上海解放》兼具艺术与史料文献价值,从题材到精神内涵甚至笔墨语言都流露出迥异于传统中国画的风格气质。现实题材可以说为进入新中国的国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新天地。

屹立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大型雕塑《解放上海》,对这一题材也有生动呈现。这是一组由五个铸铜全身人物像组成的群雕,包括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指战员、上海工人纠察队队员、青年女学生和报童,表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人物群像背后耸立着一座高达12米的大块面体积构成的锻铜装饰物,既似上海战役的战斗烽火,又像当空舞动的彩练飘带,更如春暖吐艳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该雕塑创作于1995年,由时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的一级美术师陈古魁设计,王志强、刘巽发、童方等一起参与制作,如今已是沪上一大艺术景观。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5)

肖峰、宋韧《拂晓》,油画

据史料记载,上海解放时,上海市民起初对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有一些惶恐不安,但解放军进入上海这一举动迅速赢得了民心:为了不扰民,他们悄然无声地露宿街头。画家肖峰是亲身经历者,人民解放军严明的军纪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使其产生了用画笔表现的欲望。1979年,他与宋韧合作完成油画《拂晓》,用柔和的色调和朴素的语言,讴歌了人民军队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铁的纪律。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6)

《解放上海》手卷之董天野《军民一家抢救生产》,国画

1957年,吴青霞、周錬霞、郑慕康、朱梅邨、汤义方、董天野、潘志云等老一辈国画名家也曾以一组8幅国画连环画组成的《解放上海》手卷,从不同侧面共同连缀出一幅生动、立体的解放上海图景。比如周錬霞《引路》刻画的是月黑风高之夜,老百姓划着小船为解放军战士引路的场景;董天野《军民一家 抢救生产》将视角定格田间地头,描绘解放军战士与农民群众齐心协力抢救生产的画面。创作这组作品时,这些画家的平均年龄近50岁,尽管革命现实题材对于从旧社会苦难中走来、从旧式文人转身的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看得出他们在用真情实感创作,画出了翻身做主人的自豪感,画面满溢着感恩的心情。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解放过程中,一批版画曾发挥出匕首投枪般的作用,鼓舞着我党我军的士气,产生了相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解放战争时期本就是新兴木刻版画重要的成长时期。随着解放大军渐渐临近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的美术工作者们即已接受文艺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布置,加紧刻制一批迎接上海解放的木刻传单。杨可扬的《迎接解放军》、余白墅的《人民翻身作主人》、朱宣咸的《严冬的前奏》,邵克萍的《加紧生产,支援解放军南进》、赵延年的《解放军到,老百姓笑》、麦秆的《加紧生产》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将老百姓热烈期盼解放军到来的喜悦心情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来,颇具艺术感染力。这些版画作品大量印刷,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当天,于街头巷尾到处张贴、分发,并在报纸上发表,让全城都能感受到胜利的喜庆氛围。

这些暖心的画面,凝结着百姓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与希望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7)

施大畏《上海早晨》,国画

上海解放之后,人们不应忘怀的,还有重建这座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重燃老百姓们对于未来希望的种种举措。

施大畏创作于2010年的国画《上海早晨》,可以说让人们看到迎来解放的上海展露出的欣欣向荣。画面以意向性的手法捕捉了解放上海战役结束后的那个黎明,站在石库门建筑前的陈毅司令员平静地凝视着远方,仿佛在说“上海,你早”。这场战役曾被陈毅形容为“瓷器店里捉老鼠”,面对反动派的负隅顽抗和上海悠久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他指挥若定,带领解放军将士啃下这块硬骨头,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新社会的曙光。

老上海风格创意绘画 美术作品里的上海解放(8)

韩硕《重燃都市之光——陈毅市长指挥抢救杨树浦电厂》,国画

上海解放初期,也并非没有波折,不过,曾经遭遇的这些阻挠最终都成了这座城市迈向美好幸福的小插曲。1950年2月6日,蒋介石曾派出飞机分四批袭入上海上空,炸毁杨树浦电厂三分之二的发电设备。当时的杨树浦电厂承担着全上海80%的供电任务,它所遭遇的毁灭性打击,造成的是全市范围的停电。轰炸发生没多久,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披上大衣,冒着刺耳的空袭警报声,乘吉普车驶往杨树浦发电厂。他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沿着炸歪的梯子爬到数丈高的锅炉顶,察看破坏程度,计算恢复部分发电最快需用多久,并激励大家把仇恨化为实际行动,抓紧时间抢修发电设备。在他鼓舞下,工人们连续抢修42小时恢复了发电,比预计时间提前了6小时。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中,韩硕的国画《重燃都市之光——陈毅市长指挥抢救杨树浦电厂》即定格了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

作者:李婷 范昕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