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

同里的屋宇楼舍与水、路、桥、园林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家家临水,户户通舟,鳞次栉比,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景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而闻名国内外。在同里最为有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两堂指的是崇本堂和嘉荫堂,三桥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2000年,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同里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

同里

同里位于苏州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古名富土,唐初称铜里,宋建镇,改为同里。《同里志》记载,“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同里镇是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四面环水 “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

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3)

水乡风光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4)

鱼鹰

同里是个文化古镇,出过很多名人。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古代著名人物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等。近代以来的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等,让同里声名远扬。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5)

老宅和古桥

明清建筑多。镇志记载,自1271—1911年,镇上先后建成宅院38处,寺、观、宇47座。同里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朝代的古桥。同里因水多,故桥也多,古镇的桥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镇上有各朝代的古桥40多座,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诗人叶茵建造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元代的高观桥、明代的普安桥等。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桥,以示吉庆。被人们叫做读书桥的小东溪桥,桥上那副“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桥联,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6)

三元桥

宋元以来,同里街名沿用埭,如南埭、东埭、西埭、竹行埭、陆家埭等,在街道之间,弄堂较多,如尤家弄、仓场弄、西弄等。同里镇现有8条主要街道,它们是: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镇中至今还保存着不少明清建筑,如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等园林和古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退思园,全园以水为主,贴水而筑,独具一格。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景色宜人。退思园集清代园林建筑之长,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具有步移景异之妙,堪称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同里,“小桥流水”,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古镇四面环水,具有典型明清建筑特征的民居傍水筑屋,错落有致的酒肆、茶楼依河成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如诗如画的江南。江南清雅的烟雨中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兰亭楼阁的景致,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的印迹,写下多少唯美诗篇。漫步在同里老街,在朦胧的烟雨中,探寻历久弥新的墨客书香,追寻久藏于心的梦境。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7)

人家尽枕河

退思园:位于吴江同里镇东溪街。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景色宜人。退思园集清代园林建筑之长,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具有步移景异之妙,堪称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8)

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香,号南云。退思园是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设计了坐春望月书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建筑,全园占地9.8亩,既简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9)

退思园

退思园布局独特,自西向东,分厅堂、内宅、中庭、花园;三是亭台楼阁齐全,集古典园林之精华。退思园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0)

退思园菰雨生凉轩

退思园的花园以水为中心,建筑、假山沿水边布置,建筑多贴水而筑,整个园子象浮在水上,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退思园集清代园林之长,小巧精致,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横生,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 

三桥: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三座石板桥均为单孔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太平桥和长庆桥,一为梁式,一为拱式,而形为半月的吉利桥,处于太平、长庆两桥之间。三桥之间的驳岸上置有花岗石栏凳,可供游人驻足歇息。若于吉利桥北岸环顾三桥,则小桥如虹卧波,河水明净似镜,波光桥影在绿树掩映下充满诗情画意。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1)

吉利桥和太平桥

同里人喜欢“走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走三桥”的习俗,祈求太平、美满、吉利。据说,镇上凡逢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2)

长庆桥和吉利桥

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初建时,耕乐堂共有五进52间,后历代兴废,已非原制。现有三进41间,有楼、园、斋、榭、厅、堂、楼、阁。耕乐堂是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前宅由门厅、正厅、堂楼,后园由荷花池、三曲桥、三友亭、曲廊、鸳鸯厅、燕翼楼、古松轩、环秀阁和墨香阁组成,占地4268平方米(六亩四分)。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3)

耕乐堂

环秀阁之东侧是有天桥相连的墨香阁。阁前,为一石板平台,平台凌池而筑,台下水流潺潺。池东,花厅,又称桂花厅,桂花厅西院中,植有金桂、银桂两株百年古树。东院中,北部是碑廊,廊的墙里有刻着沈周、唐寅、文徴明等名人字画。碑廊西部是园门,门洞上方有三个大字“耕乐园”,门洞西侧上方刻有“得返自然”四个大字,是对耕乐园的最好注释。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4)

耕乐堂

耕乐堂有4座门楼,各进房前都有天井,天井东面均有门楼。正门后第一座门楼上是“乐善家风”四字。前楼后面为第二座门楼,中间是“耕乐小筑” 四字,上方有“五鹤祥云”浮雕。北面前进为第三门楼,刻有“耕读传家” 四字。后进为第四座门楼,中间是“竹苞松茂” 四字,上方有“暗八仙”图案,下部还雕有夔龙、百吉等图案,两侧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的深浮雕。宅楼西侧有一条陪弄直通后园,后园以荷花池为主体,四周辅以亭、台、楼、阁,古树斜照,清幽别致。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5)

耕乐堂荷花池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是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同宗的富商。他在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花费白银两万两在同里营建了这处宅第。 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因梁头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该庭院高大宽敞,肃穆庄重。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凤穿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梁头棹木)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八幅戏文透雕,雕工精湛,栩栩如生。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6)

嘉荫堂

衍庆楼即内宅堂楼。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下枋刻有“福禄寿”三星的深浮雕,字牌上刻着“厚道传家”四个大字。衍庆楼内,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名人轶事木雕,历历在目。位于衍庆楼西北隅还有一座“水秀阁”,小阁临水而筑,小巧玲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7)

嘉荫堂衍庆楼

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崇本堂的主人叫钱幼琴,同里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后翻建而成。整个建筑群体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共五进,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该堂面积虽不足一亩,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崇本堂最吸引人的是各种雕刻,其中后楼是崇本堂所有雕刻精华所在,共有58幅木雕。东西步柱与檐柱之间的四扇隔扇的腰华板上,刻的是“福禄寿禧”的图案;西边五架梁下的八扇隔扇的腰华板上,刻的是“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图画;东边五架梁下的八扇隔扇的腰华板上刻,刻的是何仙姑、张果老、汉钟离、吕纯阳等八仙图。崇本堂还被派上了一个用途,就是被打造成了当地的婚俗博物馆——江南婚俗博物馆,现老宅内陈列有诸多体现江南婚俗活动的展品。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8)

崇本堂

陈去病故居:在同里古镇景区之外,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高墙深院,环境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百尺楼是陈去病藏书和写作的地方,一楼一底,十分简朴。他所编著的《百尺楼丛书》,即以此楼而名。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19)

陈去病故居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0)

陈去病故居庭院

陈去病(1874—1933年)是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原名庆林,字佩忍,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同里人。1874年8月12日,他生于苏州娄门内平江路庆林桥附近的途中暂住之地,故初名为庆林。其先祖因避元末战乱,自浙江兰溪迁至吴地,清代中叶,陈家一支由周庄迁青浦后又置产于同里,从陈去病祖父起入吴江籍。陈去病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陈去病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王绍鏊纪念馆:王绍鏊纪念馆座落在同里镇富观街36号,坐北朝南面河。王绍鏊纪念馆包括三组建筑,宅内有东、西、中3条陪弄进出,以备弄为界,东弄堂以西是师俭堂,中弄堂以西是敦厚堂,西弄堂以西是留耕堂。纪念馆以弘扬王绍鏊精神为主题,通过实物、绘画、图片等手段再现王绍鏊生前的光辉业绩。纪念馆一楼为专馆,陈列有关王绍鏊的文物、实物、图片、文字等,内容共分12个部分,分别展示王绍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二楼为附馆,介绍同里的其他历史文物。王绍鏊1888年出生于吴江市同里镇,这里是中国民主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1)

王绍鏊纪念馆

罗星洲:同里镇东同里湖入口的一个小岛,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以周围芦丛形似罗星得名。据史书记载,罗星洲上最早的建筑始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建。罗星洲上有文昌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游廊、荷池等,建筑布局紧凑,集庙宇、园林于一身。岛上的主体部分——观音寺,重檐建筑,造型壮丽,气势宏伟。前往罗星洲须乘渡船,只须数分钟便抵达,沿途可欣赏同里湖烟波浩渺、鱼帆点点的水乡景色。放眼望去,眼前就是以烟雨景观闻名的罗星洲寺庙,像是浮在碧波上的仙境。环绕小岛的堤岸芦苇摇曳,垂柳依依,漫步其上能尽情饱览湖光水色。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2)

开往罗星洲的渡船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3)

罗星洲

每到夏秋时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引来众多的游人。柳亚子先生曾写过《罗星洲题壁》一诗:“一蒲团地现楼台,秋水蒹葭足溯回;猛忆船山诗句好,白莲都为美人开。” 每逢夏秋季节,荷花盛开,同里人都会来到罗星洲赏荷。另外,一年一度农历初一到初十的罗天大醮,也吸引不少虔诚的善男信女前往祈福膜拜,人声鼎沸,再现古时的盛景。罗星洲的文昌殿是观景赏色的好去处,登楼远眺,同里湖烟波浩淼,帆影点点,渔歌唱晚,田陌纵横,水乡景色尽收眼底。罗星洲最迷人之处还是听雨。在罗星洲听雨是古代文人最向往的一种享受。罗星洲以烟雨景观见胜,其“罗里听雨”在历史上被列入同里二十景之一。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4)

罗星洲文昌殿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5)

罗星洲观音寺

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在悟园里陈列着1200余块松屏石板画精品。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园景典雅清静,景色宜人。 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译天书,感悟人生为展馆之旨要,故谓“悟园”。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6)

松石悟园

明清街:是古镇重要商业街之一,也是同里主要的购物集中地。街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匾额由费孝通副会长题书。明清街可欣赏到繁华的古镇商市,街道石板铺地,两侧商店毗连,街上很多古玩店、刺绣工艺、丝绸商店等,一些工艺品、手工画、扇子、丝绸在这里也都可以买到。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同里特色小吃,如芡实、闵饼、状元蹄等。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7)

明清街

千年古镇同里,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丝竹、暄卷、评弹、戏曲、小调、花篮、莲湘、舞龙、舞狮、桥灯、河灯等,都是极富传统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三桥、划游船,是融旅游和娱乐于一体的习俗。

江南同里古镇旅游记(走进江南同里古镇)(28)

演出

同里的水是婉约的,烟雨氲氤,轻舟已远,爱上同里,恋上烟雨,一扇轩窗,飘出吴侬软语,邂逅同里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穿梭在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之间,让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徜徉在风景如画的退思园,楼前踏月,静赏花木,很是惬意。在江南烟雨中,也有寻不尽的梦,迷蒙中走出同里,水乡的风韵已留在我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江南水乡。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孙博撰文和摄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