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

寺庙里常有善男信女求签,旁边的师父一般会告诉他们,“心诚则灵”。这句话,不知欺骗了多少世人。后来读《中庸》,又看到“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不禁惑然。难不成儒家也讲这些迷信吗?

直到读了《孟子·离娄章句下》关于“诚身”的论述,才对“心诚则灵”和“至诚如神”有了更客观的理解。

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1)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臣下得不到君上的支持,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要获得君上的支持有方法: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君上的支持。要获得朋友的信任有方法:如果事奉父母不能让他们愉悦,就不会获得朋友的信任。要让父母愉悦有方法:如果反省自己却不够真诚,就无法让父母愉悦。要让自己真诚也有方法:如果不明白善的真义,就无法让自己真诚。因此,真诚是天的自然状态。追求真诚是人的当然选择。真诚到极致而不能使人感动,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如果没有真诚,是绝不会感动别人的。

这一章,讲了治民、交友、孝亲、修身的次第。与《大学》的说法基本一致,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这里便是思诚和明善。若思诚即诚意,明善应该相当于致知。

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2)

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也好,造福百姓也好,都需要他人的信任与支持。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起点,是亲子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也很难在社会上被人认可。

如果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是温暖的、相互尊重的,那当他长大步入社会,与人交往、共事时也会给人以温暖和尊重,别人也就会相应的报以信任。

一个团队的带头人,未必是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公信度最高的。如果大家都不信任,空有能手也无从施展,成就势必有限。

国君选择重要官员,首先看重的也是他是否值得信赖。如果群众反映此人诚信正直,自然会引起国君的重视。正应了那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受到重用,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就要反省自己的人际关系,必然存在信任危机。如果在社会上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或共事的过程中不被信任,就要反省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人际关系。

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3)

在原生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当然是亲子关系。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孩子长大后与他人的交往模式。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主要取决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质量,则取决于亲子双方是否真诚。

或许有人会问,父母对孩子的爱,难道不真诚吗?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神圣……难道不真诚吗?

这确实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吗?当你望子成龙时,当你望女成凤时;当你为了孩子的成绩而对他们施压时;当你为了孩子的作业而咆哮,或者对他们冷嘲热讽时;当你剥夺孩子的自由和自主时……你是真诚的吗?

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我都是为你好,这是最虚伪的语言。其中充满了父母的焦虑和懦弱。

在这样的父母影响下,孩子的人格会逐渐发生扭曲,长大后便形成了或轻或重的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有人自私,有人自大,有人暴躁,有人抑郁,有人无底线讨好别人,有人表演招摇或歇斯底里。

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4)

有缺陷或障碍的人格,他与父母的关系也会发生扭曲。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与父母的关系的扭曲,才发生了人格的缺陷或障碍。

成年人之所以要修身,主要目的,便是突破原生家庭的局限,摆脱父母的影响,让自己的人格归正,重新健全起来。这也就是古人说的,“变化气质”。

当一个人的人格归正,他用健全的人格与人共事、交往,自然能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家,可以修复与父母的关系;在社会,可以改善与同事和朋友的关系。

这个归正人格的过程,也就是孟子说的诚身,让自己成为自己,让自己变得真实。双峰饶氏说,“若说诚身工夫,则无间于事亲、取友、事君、治民之际。诚到至处自能动物,则以之事亲而亲悦,以之取友而友信,以之事君而君用,以之治民而民从。

人格,也可称为人的精神生命,是活泼泼的。诚身,便是要这个精神生命符合自然地健康成长。道法自然,生命也是如此。

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5)

诚者,实也。自然的,便是真实的。真实的,最自然。天的自然状态,就是真实。人要追求真实,这才符合天道。

佛家说心诚则灵,世人或许有误解。比如有人烧香拜佛乞求升官发财,心诚就能如愿吗?未必。那样理解的话,就是封建迷信了。这个“灵”字,应理解为通。

《中庸》也讲,至诚如神。类似对“心诚则灵”的误解那样,世人对“至诚如神”可能也有误解。因为在《中庸》里,紧接着就说“可以前知”,好像可以预测未来一般。

其实,这个前知,更接近孔子说过的先觉,“不逆诈,不億不信,抑亦先觉者,可以为贤矣”。即至诚之人,心如止水,世事洞明,对每个细微的变化都有所感知,在别人尚未发觉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这种境界,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理。只有真诚的人才能与别人的心灵相通,这是让人理解并信任的前提。孟子说,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

道家有发大愿的说法么(佛家说心诚则灵)(6)

杨氏说,“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庆源辅氏说,“有感必有应,验便是应处,极其诚,则合内外,平物我。感与应,皆非自外也,此其所以无有不动也。”

若不真诚,是不能动人的。所谓动人,便是让人理解并响应,即所谓“验”处。

有一对夫妇,一为官一为商,都很成功。但是,二人各有情人,婚姻名存实亡。他们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突然表现出躁郁的症状。夫妻俩多次到学校安抚,学校的老师也做了一些工作,都不见好转。勉强上课,但是非常痛苦,总是闹着退学。

经一位长者指点,夫妻俩开始反思各自的过错,并尝试修复夫妻关系。当他们彼此真诚地承认过错,并开始改变自己时,远在外地的女儿也在慢慢好转。

半年以后,女儿的状态彻底恢复,甚至比原来更阳光,更积极。一个家庭,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在精神上,这个家重新完整了。女儿的分裂的心,也重新完整了。

这便是诚的效验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