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元旦的记忆(文化随笔之元旦的变迁)

元旦的变迁

撰稿:成宇

70后元旦的记忆(文化随笔之元旦的变迁)(1)

元旦将至,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元旦的变迁。您知道元旦的来历吗?您知道元旦是哪一天吗?

“元”,甲骨文由“两横”(形似“二”)和下面一个“人”字组成,上面的两横,即古代的“上”字,下面是“人”字。表示人之上的混沌太空。金文和篆文的“元”字,都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已和楷书字形一致。

“元”的造字本义是天地之始,混沌太初。《说文解字》说:“元,始也。”是时间上起始、最初之意。后又演变出“最初的、初始的”形容词词义,还有名词“元素”的“元”是“基本的构成要素”的意思、“元首”的“元”是“人的头部”的意思,后又假借作我国古代的圆形货币、以及货币单位的用法。

“旦”,甲骨文写作上下两个四边形,像我们现在的“吕”字,上面的四边形代表宇宙天空,下面的四边形代表大地,后来把上面的四边形变成“日”字,强调日出而天地分的意思。篆文的“旦”字,已和现在楷书“旦”字形一致,下面的一横代表地平线。“旦”的造字本义是世界从黑暗混沌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天地,即天亮。《说文解字》解释说“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这里的“明”就是天明的意思,是动词。后来又引申出“早晨”和“日子”的意思。《诗 • 郑风 • 女曰鸡鸣》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的“旦”就是天亮,这句话就是鸡鸣始旦的意思。《木兰辞》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旦”就是“早晨”;《战国策 • 燕策》中“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的“旦”就是“日子”,“三旦”就是“三天”。

70后元旦的记忆(文化随笔之元旦的变迁)(2)

“元旦”一词,字面意思就是最初的、元始的早晨,一年的起始。而古代,把一年的起始月称为“正月”,“元旦”是正月的第一天,这一天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的第一天(正月初一)。

然而在古代,正月具体是哪一个月起初是不确定的。相传尧禅位于舜帝的时候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夏朝得位于舜帝,因此夏朝仍延续旧制,夏历以孟春为正月。《晋书》有“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记载。南朝萧子云有诗“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的记载。

70后元旦的记忆(文化随笔之元旦的变迁)(3)

商代(殷历)改夏历以孟春为正月的旧制,以腊月为正月,秦统一六国,又以十月(农历十月)为正月,汉初援用秦历,汉武帝时期制订《太初历》将以十月为正月仍改为以孟春为岁首,由此古代一直沿用农历一月为正月的历制。

元旦,在古代还称之为元日、上日、改岁、岁旦、正旦、正日、新正、新元、除夕等。元旦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又正值农闲时节,因此人们有时间在元旦前后这几天里,洒扫除秽、迎禧接福,祭祀天地、祈求新丰,拜祭祖先、慎终追远,于是形成了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新年习俗。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相互馈赠,称之“馈岁”;长幼相聚,祝颂完备,称之“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之“守岁”。宋代,除夕子时要吃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意味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燃放炮竹之俗更盛,《东京梦华录》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明代祭灶神、贴门神逐渐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说“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贴……”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春节的重要节俗。

70后元旦的记忆(文化随笔之元旦的变迁)(4)

什么时候开始改公历每年的一月一日为元旦,将古代的元旦称为春节呢?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在1912年),把农历的1月1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仍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阳历)。鉴于农历“立春”节气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新年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