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顿悟的四个小故事(开悟故事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鸟兽报恩

  佛陀的僧团中,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方法,有位比丘说:“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任怨地为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张罗饮食,并且将道场布置得很整洁,让这五百人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修行。”

  比丘们听了,都觉得这位修行者的精神,实在很令人敬佩。

  佛陀走近他们,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啊?”大家向佛陀恭敬礼拜后,详细报告那位修行者如何为五百人服务。

  佛陀听了,微笑地说:“你们知道吗?那位修行者在过去生中也一样这么殷勤地付出,而且对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佛陀缓缓述说:

  在过去生中,这位修行者在山林里精进地修行。

  有段时间非常干旱,溪沟里没有水,山林中的鸟兽没水喝,面临生存的危机。这位修行者运用智慧,每天下山到很远的溪流,以中间挖洞的大竹子取水,供众多鸟兽饮用。

  但是,他每天来来回回地取水,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能为自己找食物,体力渐渐衰弱了,但他仍然提起毅力,继续为鸟兽服务。

  鸟兽们对这位修行者非常感恩,也很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回报他呢?

  兽王说:“虽然我们没有很大的力量,不过可以尽我们所能,能爬树的就去摘水果;不会飞的就在地上找食物……”

  为了报恩,每只鸟兽都尽力到处找食物,鸟儿衔来小果子、兔子找到萝卜、松鼠带来坚果,马儿收集了一堆可食的嫩叶……

  修行者看了,深受感动,他体会到,众生本具佛性,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告诉比丘们:“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以‘欢喜心’为众生服务,也是布施。”

  “这位修行者为这么多人及鸟兽服务,所凭借的,是诚恳的爱心和坚韧的毅力;这就是殊胜的修行。”

  人人抱持“感恩心”彼此付出,就是清净祥和的世界。社会上人人都能相互尊重、彼此关怀,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光明与温馨。

  “两头鸟”的故事

  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为了安全起见,它们流睡觉,头如果睡着,一头便醒着。    这只两头鸟虽共用一个身体,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头叫迦喽,常作好想;一头叫优波喽,常作恶想。    有一天,在树林里,到优波喽睡觉,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香花。醒着的迦喽就想:“看它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虽然独自吃了,我们一样都可以除掉饥渴,得到这朵香花的好处。”于是,就默默地把这朵花吃了。    过一下子,优波喽醒来了,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就问迦喽说:    “我在睡觉时,你是不是吃了什么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么觉得身体安稳饱满,声音美妙,感觉这么舒服。”    “你睡觉的时候,有一朵摩头迦华落在我的头旁边,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没有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    优波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从内心深处生起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东西吃,也不叫我,你等着瞧吧!下次我吃些坏东西害死你!”    过了不久,两头鸟经过一个树林,优波喽看到林间有一朵毒花,起了一个心念:“好,害死你的机会来了。”就对迦喽说:“你现在可以睡觉,我醒着,帮你看守。”    等迦喽睡着以后,优波喽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于优波喽的恨意,两头鸟就一起毒死了。    这是记载在《佛本行集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故事来告诫弟子,优波喽是多么可怕的愚行,一个人(乃至一只鸟)在怀着恨意时,往往会忘记对自己的伤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走入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    两头鸟的故事还有更深刻的象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两头鸟,有着善恶的抗争、梦与醒的矛盾、觉与迷的循环。当一个人在善意、觉性抬头的时候,就可以使恶念、痴迷隐藏;可是当一个人恶意的嫌恨愚痴升起时,立即就杀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善念了。  另外,对一个修行者,他处在众生中就有如两头鸟,大家都是共用一个身体,使任何一个众生受到伤害,立即就伤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着纯明的善念,才不至于损人损已。

如愿以偿,如梦清醒

  有一年轻妇女,虔诚奉佛,朝夕诵经礼拜,从不懈怠;但她认识不足,信佛只是为冀求福报。

一日,梦见观世音菩萨,对她和颜悦色地问道:你有什么希求吗?妇女见是观世音菩萨,即忙下拜,然后说道:“如有可能,愿生三子。一子从商,成大财主;一子务农,仓廪丰实;一子做官,光耀门庭。”

菩萨问道:“难道修行人就没有别的要求吗?”妇女思索了良久,回答:“除非再生一子,出家得道,今后再来度父母。”

菩萨说:“生四子抚养长大太辛苦了,我让你只生一子,四个愿望都满足了吧。”说罢隐去,妇女也醒了。    第二年,妇女果生一子,容貌端正,聪敏过人,夫妇大喜!幼子长大后,先经商,生意兴旺,三年获得巨利;又弃商务农,三年之内,果然五谷丰登,仓廪满足;

又弃农求仕,官运亨通,三年做了大官;又突然看破世情,想弃官求道。

母亲拉后腿了,急道:你求财得财,求官得官,平步青云,世上有几个人能像你这样啊!学道是苦的,你富贵荣华不享,何必去吃这种苦呢?

儿子道:“母亲,那你为什么学道呢?”母说:“我学道是为修修来世,也为了你能荣宗耀祖。”

儿子说:“你不是曾向菩萨许愿能有一子出家得道,将来再来度父母,难道你把说过的话给忘了吗?”母亲语塞。

儿子又说:“前几天我梦见菩萨,菩萨对我说:‘官场是最有风险的,你若不迷途知返,前途就有杀身之祸!’我听了吓出一身冷汗,醒了。醒后思之再三,感到做官最是担惊受怕!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一旦发起怒来,刽子手就站在你的身旁,非但性命不保,连家产也抄光了!为躲避这种厄运,我还是早些悬崖勒马为好!”父母听了觉得有理,也就不阻止了。    于是,儿子挂印弃官,访得一座名山,到一寺庙拜一长老为师,出家学道。由于精勤修学,七年后得了道果。他想起了父母,便回家度父母。父母见了欢喜,但对于度他们的事犹豫不定,因为舍不得已经得到的财富和门庭荣耀。    儿子开示说:“父母亲,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修道人视之如过眼云烟,只有贪得无厌的愚痴人才被迷惑。你们都已六十多岁了,已是草上露、瓦上霜,还能有几年福可享呢?这些财产我都不要了,你们还想留给谁呢?你们是在家修行人,早知世事无常,人命无常,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为什么还不觉悟啊?”    父母听了儿子一番开示,终于清醒过来,把所有的财产施舍给了穷人,跟随儿子而去。

  省思:世间的大多数人,信佛只是为了有所求。求平安,求富贵等等。虽自认为信的深,但信的层面仍然很浅,一旦让我们放下这些世间的财富又有几人能做到?殊不知,世间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只是我们都被这些世间的种种物质享受所迷惑,坚守着不肯放下。我们皆不能及时反思这世事无常,世间的财富终究在临终的一刻是带不走的,且行且放下。

让人顿悟的四个小故事(开悟故事饮水思源)(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