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网络维护多长时间(复旦大学智慧校园)

复旦大学网络维护多长时间(复旦大学智慧校园)(1)

复旦大学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以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上海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的关键理念。

复旦大学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并按照以下四大原则进行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教学过程,驱动人才培养改革;整体优化治理能效,打造三全育人环境;转型升级建设模式,提升智慧赋能能力;积极助力教育协作,形成合作共建生态。

2021年10月,学校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文件明确:要加快建设数字校园,积极发展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等场景的智慧化应用;要建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智慧校园特色名片,完善校园数据治理体系。

01“一网通办”助力高校数字化转型

当下,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是其主要特征,“一网通办”在信息化发展中起到以下助力作用:一是推动实现百花齐放的应用创新局面,使应用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二是推动能力建设,实现平台赋能和数据赋能,将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融入“一网通办”,对数据进行全面治理,涵盖全量采集、全程管理、全面利用的完整生命周期;三是推进学校信息化治理体系的重构,转变建设理念,整合传统业务系统后再进行重构。

“一网通办”推动整体性转变

“一网通办”为高校数字化转型带来以下整体性转变:

1. 整体实现用户思维的转变

“一网通办”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要求既要为师生带来便利,也要站在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视角,助力其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精准度。后期,“一网通办”对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会更加深入,学校会持续推动应用与服务体系的深度协同,搭建可以容纳更多业务的“大”平台,目标创建“大”人事管理、“大”资产管理、“大”人才培养和“大”后勤管理等业务体系平台。以下为复旦大学围绕“一网通办”搭建的典型应用场景:

周期类服务。针对学生寒暑假住宿申请、中共党组织关系转接、评奖评优等服务,通过网上服务办理,避免了业务高峰期间现场办理排队等待的状况。

大办件量服务。针对集体户口学生户籍证明材料办理、校内横幅位申请、临时一卡通申请等常办业务,经过流程精简和线上流转,提高了整体办事效率。

自助服务。针对查询类、师生自助打印类业务,包括中英文成绩单和学籍证明、教职工在职证明和职称证明、中共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证明材料、集体户籍证明材料等,实现了自主办理,真正做到方便师生。涉及多部门审批服务。针对校内会议讲座审批、教育培训项目立项报审、资产内贸合同报审等业务,通过串联多部门之间的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能。

此外,还扩大了服务对象范围,不仅包含校内师生和职能部处管理人员,还涵盖了社会大众、校外评审专家、高中生等校外群体,实现了针对人才招聘、人事职称申报和专家外审、“周末先修学堂”、研究生考点入场申报等业务的网上办理。

2. 实现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性转变

以学校为主体建立信息化建设规范,其目的是让任何服务都以标准化的方式接入“一网通办”,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数据标准规范、用户服务接入规范、平台技术对接规范,以及运营日志审计规范等。

以用户服务接入建设规范为例,学校所有业务在接入网上办事大厅前,均要有统一的事项说明,包括主管部门及联系方式,办理流程说明及流程图等,起到事前告知的作用;同时,还会确认业务入口URL、业务服务属性、服务运营范围等。

3. 实现从建设者到设计者的角色转变

在信息化建设早期,信息化部门更多是技术保障的角色,应用建设的需求主要依托业务部门来提供。但随着建设的逐步深入,发现一些业务需求并没有相对明确的主体部门,信息办开始主导信息化核心能力平台的整体设计和建设,例如办事大厅、数据交换平台、预约平台等。

为深化应用建设,学校今年将二级单位办事大厅的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化年度重点工作,赋予二级单位流程建设的能力,实现根据自身需求,个性化定制和配置单位内部审批流程;并使治理好的数据面向二级单位提供服务,满足二级单位数据利用和管理的需求。

校级网上办事大厅中填写表单、流程审核等技术平台已非常成熟,但目前二级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为此,信息办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提供通用创建表单、流程平台,向二级单位管理员提供基础平台使用培训,由二级单位管理员自主维护本单位的表单、流程变动情况等。目前,二级单位网上办事大厅呈现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利用成熟度高的流程引擎,基于现有校级网上办事大厅流程平台架构,进行配置开发,简单拖拽即可完成配置,用户上手快;

业务表单配置灵活,均可根据二级单位需求自定义设计表单、流程、视图等;

待办任务集成到网上办事大厅,统一显示待办事宜和发送微信提醒,审批更便捷;

入口集成方式多样,支持对接公众号、小程序、单位网站等。

4.从私有化部署到混合云架构转变

将公有云服务融入“一网通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系统可用性方面引入公有云监控服务,通过全球不同地点、不同运营商网络的监控节点,对学校关键应用进行探测,提高系统运营效率;

在关键业务系统中探索混合云架构部署,例如搭建国内高校首个混合云部署的网络教学平台eLearning,将平台并发服务能力提升至30倍;

通过云文档服务支撑教学科研与校务服务,提升协作共享能力;

利用公有云资源感知用户的信息化服务体验,搭建全链路应用性能云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

复旦大学网络维护多长时间(复旦大学智慧校园)(2)

图1 全链路应用性能云监控体系示意

数据赋能“一网通办”数字化转型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转变,“一网通办”的内涵更加丰富,数据也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价值,此外学校信息化部门为推动数据生态投入了一系列的工作:

1. 建设智慧校园数据平台

学校自2018年开始规划建设智慧校园数据平台。如图2所示,平台底层是传统数据库,包括业务系统数据库、格式化文件采集系统,以及各类日志数据,再对所有数据进行集成、存储、分析,最终为前端应用提供数据服务。此外,学校还通过搭建数据治理平台和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保障数据标准规范与平台安全运行。

复旦大学网络维护多长时间(复旦大学智慧校园)(3)

图2 智慧校园数据平台规划

2. 主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学校从2002年开始建设主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通过ODI同步技术以及API接口对数据进行共享交换,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核心业务系统间数据的高效打通提供了支撑。

3. 构建数据基座

数据基座的构建同样也是数据赋能的关键体现。如图3所示,通过梳理数据源,实现数据的入湖入仓,标准化的数据可以更好支撑上层信息系统应用;通过建立“智慧校园数据云”,实现关键数据共享;建成数据“三清单一目录”平台,梳理职能部门数据资源,在数据集市上架。截至目前,平台共发布512个数据清单,归集展示学校职能31个部门331项数据目录。

复旦大学网络维护多长时间(复旦大学智慧校园)(4)

图3 数据基座示意

平台赋能“一网通办”数字化转型

“一网通办”助力高校数字化转型还体现在平台赋能,将应用的共性功能做成通用平台,其具有灵活、主动、成本低等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在平台服务聚合方面进行了优化。以流程平台和预约平台为例,一方面,将原来分散的两个服务,通过先审批后预约或先预约后审批的方式进行了关联,确保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融合服务与管理入口实现服务聚合,提升用户体验。

2.通过提供标准接口,对平台的任务中心和消息中心进行了统一。完善第三方系统推送任务,包含任务名称、任务ID、任务环节、参与人、PC或移动端任务URL等;提供消息发送模板,支持邮件、短信、微信。这项工作的落实,大大提升了用户和审批者的工作体验。

此外,平台还在电子签章、融合线下服务终端、智能问答平台、通用问卷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探索。

02“一网通办”支撑疫情防控管理与服务

2022年3月以来,受疫情影响,上海高校全面转为线上教学。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的“一网通办”面临新的挑战:响应时间要求更高,应用需求变化更快,系统并发压力更大,服务稳定更为关键等。为此,学校进行了以下建设优化:

1. 构建有温度的全口径的“平安校园”出入校流程,通过联防联控日报系统,白名单管控入校身份验证,确保所有入校人员轨迹清晰可查询。依托申请数据实时全自动开通或关闭权限,实现管理部门不跑腿;如有权限调整,第一时间自动通知用户,实现师生不跑腿。

2. 通过“平安复旦”驾驶舱开展流调溯源工作,助力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学校通过无感知、伴随式、接口抓取等三种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在不打扰师生校内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将人员、时间、健康状态和地点等要素关联起来,提供防疫档案查询、轨迹信息查询、密接人员关联查询等服务。

3. 优化校内用餐流程,实现从师生订餐、系统统计分发数据,再到志愿者分发或现场领餐的全流程管理。为方便师生订餐,学校投入13人的团队,在极短时间内利用已有的平台和技术,集中开发订餐小程序,最终形成完整服务链条,融合四大校区七个食堂不同的供餐方案,承受住了每分钟超1000人的高并发压力的考验。

此外,学校还在校车预约平台、智能问答机器人、场所码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升师生在特殊情况下的学习生活体验。

03思考与展望

未来,复旦大学将沿着“增事项、简流程”的思路,逐步探寻师生更高自由度的“一网通办”态势,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 应用有创新。持续推动“一网通办”从“能办”到“好办”,实现用户“爱用”事项的范围扩展;从用户角度对服务进行融合、优化、重组,以“技术 数据驱动”为流程重构;赋能从学校到学院的“一网通办”,建设学院大厅,完善院系信息化建设,提高院系自主管理水平。

2.治理提升水平。数据赋能校园治理现代化,实现从人力密集到人机交互、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分析、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3.安全有保障。结合AI、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关键校情数据的自动分析、自动上报、自动处理和自动反馈的全智能校园治理。

4.数据全融合。提供教学、科研、校园生活、校务管理等数据的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实现个人信息填报一张表,减少重复填报,提升数据质量。

5.基础上台阶。实现通用技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作者:张凯(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办公室)

责编:陈荣

投稿或合作,请eduinfo@cernet.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