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嘉年华16支队伍江上竞渡(旗展鼓号鸣龙舟竞渡开)

龙舟嘉年华16支队伍江上竞渡(旗展鼓号鸣龙舟竞渡开)(1)

作者:鲁 风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当时端午节的情景。吃粽子、插艾叶、挂菖蒲、悬五彩丝线、佩香包、射柳、斗草、打马球……在天南海北诸多以端午节为名举行的民俗活动中,最有代表性、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当属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扒龙船、龙船赛会等等,这个习俗自古流传,今人多认为它因凭吊屈原而形成,亦有纪念伍子胥或纪念投江寻父的曹娥之说,还有称此俗来自于越王勾践。其实,龙舟竞渡起源于江浙地区的古代龙图腾祭祀活动。

龙舟一般以木雕成,狭长而细窄,重装饰,多彩绘,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有红、黑、灰等色,与龙灯头相似,姿态不一。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此外,龙舟上还要安放锣鼓,遍插旗帜,讲究的还要有绣满龙凤的罗伞、龙牌、帅旗等。古代龙舟很华丽,元代王振鹏所绘《龙池竞渡图卷》中可见,图中龙舟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重檐楼阁,雄伟富丽。比赛时,不同的龙舟所用划手人数不一,多者可达上百人,少者也有一二十人。

还有一幅宋代的《金明池争标图》,它以全景式的构图描绘了北宋汴梁(开封)端午节时,宋太宗来到金明池,观赏龙舟竞赛与民同乐的画面。整幅画不大,却足有百千余人,人小如蚁,又姿态各异。画面的拱桥下方,龙舟竞渡的场面激烈,可拱桥上方却还有几只小舟悠然漂浮,形成鲜明对比。这幅画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作者被认为可能是画出《清明上河图》的北宋画家张择端。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惟妙惟肖地描绘出龙舟竞渡时扣人心弦的场景。还有陆游的《归州重五》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倾城而出观竞渡的盛况,呼之欲出。

端午节的龙舟活动丰富多彩,除了比赛速度外,还有多种游乐方式。比如龙舟游乡,就是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龙舟的花样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把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前后起伏,如游龙戏水;有的则是把龙尾踩低,让龙头高翘,使船头的急浪从龙嘴中泻出,宛若喷水吐雾。

夜晚的龙舟表演,尤为引人注目。古人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今人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火树银花,辉煌夺目。有的地方还于水上设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火焰中穿过。在龙船表演时,多有龙船歌伴唱助兴,其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人领呼,划手合唱,一呼百应,气氛热烈。《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晚霞》,故事开头是端午节斗龙舟的描述:“五月五日,吴越间有斗龙舟之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锦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倒滚跌,作诸巧剧……”文中提到的江河上斗龙舟嬉戏的风俗,更像一种惊险的杂技。

端午节当天,还有在陆地上进行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称旱龙舟(船)。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旱龙舟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人们在节日里抬着木制的龙巡游,鞭炮齐鸣,声势浩大,有锣鼓敲响,表示雷鸣响起,鼓声加急,喻示龙威发作,此时龙头跟着鼓声起劲,龙尾快速上下摇摆,热闹非凡。在北方一些地区,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跑旱船”,但表演时间不再限于端午。

赛龙舟已成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端午前后,国内、国际都会举行盛大龙舟赛,这项古老的运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鲁 风)

来源: 西安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